彭勇睿
摘? ?要:基于“現象學”的立場來研究小學音樂教學,就應當深化學生的音樂感知、體驗,并通過多種教學方式將音樂的本質揭示出來。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展示、表達,讓音樂學習成為學生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現象學”立場下的音樂教學不僅注重發展學生的音樂認知,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還致力于豐盈學生的音樂精神,潤澤學生的音樂生命。
關鍵詞:小學音樂? ?音樂審美? ?“現象學”立場
當下,“現象學”已經成為一門“顯學”。“現象學”不僅是一種哲學運動,更是一種方法論。秉持“現象學”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審美、音樂立美、音樂創美”。基于“現象學”的立場,音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習得相關的音樂技能,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音樂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音樂學習能力,發展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現象學”視野下的音樂教學,關注學生的音樂學習觀念、審美方式,致力于豐盈學生的音樂精神,潤澤學生的音樂生命。
一、感知: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
基于“現象學”視野的音樂教學要直面音樂本身。為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豐富學生的審美經驗。在音樂教學中,筆者發現,教師有以下兩種思維:一是“作品思維”,也就是“圍繞著音樂作品展開教學”,這種思維往往著眼于音樂教材,是一種靜態、固化的思維;二是“現象思維”,即“以直接的認識描述現象”的思維,這是一種動態、活化的音樂思維。“現象學”強調“面向事物本身”,秉持這種精神,音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直接感知,因為只有感知才是音樂學習最為現實的行為。音樂感知不僅指用耳朵去捕捉音樂,更為重要的是調動多種感官,讓感官協同活動。
在“現象學”的指導下,教師要引導學生調動自身的視覺、聽覺等,去感受、體驗音樂。基于視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結構;基于聽覺,可以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的節奏、旋律等。這種多感官的協同合作,能讓學生對音樂形成全面的把握。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以視覺符號溝通聽覺,從而能領悟音樂結構、段落與表現方式的關系。這種全面的感知,有助于學生形成對音樂的感受與體驗。
例如,在教學民歌《森吉德瑪》時,筆者首先給學生講解了蒙古姑娘“森吉德瑪”的故事。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畫“旋律線”,根據歌曲的樂句結構、旋律走向,畫出三個蒙古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視覺與聽覺交互作用,并且相互啟示、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樂曲的內在結構通過視覺符號表示出來,并融入學生的視聽過程中。同時,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學生能感受到蒙古姑娘的純潔、美麗和聰慧。在這里,審美主體、審美客體與時空環境等融為一體,能夠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幫助學生積累相關的審美經驗。
二、體驗: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包含情感。正如羅丹所說:“藝術就是情感。”基于“現象學”視野,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喚醒、激活學生的音樂情感,深化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只有當學生對音樂作品形成了深度感知,才會產生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情感。
情境不僅是學生學習音樂的動力,也是音樂的一部分。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情感,喚醒學生的音樂學習狀態。一般來說,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利用外在的教學手段,如新媒體、新技術等,激發學生的情感;二是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本身的興趣。在“現象學”視野下,學生表達情感的方式是多樣的,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感,讓學生深入地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內涵,并且讓這種感受走向深刻、豐富、主動。
例如,在教學《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這部分內容時,筆者引導學生用動作來表現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表達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例如,用“雙手打開畫弧線”的方式,既可以表現音樂作品的力度,也可以表現戰士對未來的憧憬,以及戰斗勝利后的喜悅等。可以這樣說,學生的身體律動不僅是對音樂作品的詮釋,還是音樂情感的一種表現。“現象學”視野下的音樂學習體驗是隨著音樂作品的情感而變化的,教師要不斷地鼓勵、激發學生的音樂情感,從而讓學生的情感與音樂作品的內在情感達到和諧統一,形成共鳴。
情感是音樂作品直抵人心的要素,德國著名哲學家叔本華曾說,其他的藝術比如詩歌、繪畫等都是人的意志的一種表象,而唯有音樂才是意志的直接體現。在音樂教學中,學生的情感往往是隨著音樂的樂句結構、力度變化等發生變化的。基于“現象學”視角,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感做出多維度的探索,讓學生深入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
三、揭示:催生學生的審美想象
胡塞爾認為,現象學是一種本質直觀,是一種純粹意識的活動。當下,現象學的內容、內涵已經得到拓展、延伸。在我們看來,基于“現象學”視角研究小學音樂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還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將學生的感受、回憶、想象和判斷等融為一體。“現象學”視野下的意識,不僅包括學生通過感官獲得的經驗、體驗,而且包括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一切認知活動,如思維、想象等,尤其以審美想象為主。只有通過審美想象,學生的音樂學習經驗才能被激活,才能向著未知的疆域拓展、延伸。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素材,讓學生進行感知、思考和探究。通過對音樂素材的加工,學生能感知美、感受美,進而能認同美。教師可以引入圖片、視頻等,讓學生在音樂作品中得到啟示。啟示是什么?啟示就是讓一個人對學習、研究對象的多層內涵有所認識、了解、把握等。啟示是無限度的,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展示一些樂器,促使學生熟悉西洋樂器和民族樂器,從而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同時,筆者經常以圖片、視頻的形式進行授課,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掘學生的創造力。直面真實的樂器,能讓學生展開積極的音樂想象,形成良好的音樂學習感受與體驗。
教師要始終將學生作為音樂教學的主體,鼓勵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進行音樂創造。例如,在教學《森林狂想曲》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在這首樂曲中,有哪些音樂表現效果?一共有幾處音樂旋律伴奏?”借助這樣的問題,筆者啟發了學生的音樂思維,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有的學生說:“我仿佛聽到了蟬鳴的聲音。”有的學生說:“我仿佛聽到了蛙叫的聲音。”有的學生說:“我仿佛聽到了溪水流動的聲音。”在音樂想象中,學生明確了歌曲表達的主旨。據此,筆者讓學生嘗試給歌曲命名,有的學生提出“美麗的森林”,有的學生提出“歡鬧的森林”,有的學生提出“森林交響樂”,有的學生提出“森林的早晨”等。當筆者將《森林狂想曲》置于大屏幕上時,學生紛紛認為,還是音樂家有想象力。想象,能夠讓學生的音樂學習更加鮮活,更富有生命力。
想象是開啟學生音樂學習的鑰匙。在想象的過程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音樂直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從而讓學生深層次地把握音樂的感性特征和精神內涵。借助感知、體驗和想象,學生能有效把握音樂作品的節奏、旋律、曲式、和聲、力度、速度等。音樂作品能夠向學生呈現一種別樣的美,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
四、展示:引領學生的審美表達
藝術現象學認為,學生的音樂學習不僅需要審美,還需要立美、創美。對于學生來說,立美、創美并不是要創造出新的樂曲,而是要將自身內在的音樂認知、感受、體驗等展示出來。換言之,小學音樂現象學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大膽地進行展示。通過展示,學生的本質力量能夠得到解放和舒展。對于學生來說,展示能將學生的感官從知識主義、科學主義、世俗主義等束縛中解放出來,凈化學生的心靈。同時,音樂展示并非是“價值中立”的,會有一定的傾向。音樂展示不是隨意、無目的的,而是有一定的針對性、指向性。只有在音樂展示中,學生的音樂學習才能有所聚焦。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樣化的方式,推動學生的音樂展示。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歌唱、表演、身體律動等來表現自身的音樂體驗。通過表現、表達,學生能夠展示音樂作品的內涵。在“現象學”看來,學生的表達、展示是一種“本己性的言說”,通過這種“本己性的言說”,學生能夠抵達更高的音樂學習境界。在對學生的音樂表達進行指導的過程中,教師應當貼近生活、貼近兒童,面向兒童本身,保持謙遜的態度。教師應通過音樂作品,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事物,從而讓學生獲得一種“存在的真理”。
例如,《五指山歌》是海南人民依據“啰呢調”的腔調而創編的革命歌曲。這首曲子節奏比較舒緩,很多句末出現了“延音記號”。為了表現這種“延音記號”的效果,筆者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代替傳統的“打拍子”。于是,有的學生用宣紙舞動起來,有的學生用絲巾舞動起來,還有的學生用紙條舞動起來。雖然學生的表現方式不同,但都體現了歌曲的一種清新之美。這樣的音樂表達,能讓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變得更加靈動,從而形成對音樂之美的領悟,讓學生進入音樂學習的新境界。
在“現象學”的視域中,學生的音樂學習就是一種展示、一種表達,它內在于學生的生命之中,也內在于學生的精神與文化素養之中。一般來說,學生的表達是基于學生對音樂的直接感受,因而是一種本真意義上的表達。音樂是什么?從“現象學”視角看,就是學生所聽到、感受到、體驗到的一種聲音。通過表達,學生將內在的音樂學習感受、學習經驗等轉化為外在的形式,將音樂用藝術表現形式表達出來,從而達成人與音樂的和諧。
總之,在應用“現象學”的方法論教學音樂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聆聽”,更要關注學生全方位的音樂表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學習不僅有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的作用,還能舒展學生的身心,讓學生從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喘口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建構學生的音樂學習場域,實施浸潤式的育人方式,喚醒、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音樂學習情感,讓學生獲得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73.
[2]康毅.小學音樂欣賞的實踐與思考[J].兒童音樂,2011(1):48-51.
[3]羅春柳.影視音樂的表意功能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