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摘? ?要:“視覺思維”是一種融合了思維的知覺。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視覺意象”,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催生學生的“視覺想象”,引領學生的“視覺實踐”。在培養學生“視覺思維”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面向事情本身”,形成新的認知方式,認識新的存在方式;要引導學生練就發現美的眼睛,形成探究美、實踐美的大腦與雙手,形成健全的美育思維。
關鍵詞:小學美術? ?“視覺思維”? ?美術創造力
“視覺”即“視知覺”,是“對客觀刺激物的直接反映”。著名藝術美學家魯道夫·阿恩海姆說:“一切知覺都包含著思維”。在魯道夫·阿恩海姆看來,“視覺思維”的概念、內涵、外延等,都比“視知覺”來得更深刻。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的“視覺思維”,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開發學生的“視覺思維”,通過“視覺思維”激活學生的美術創造力。
一、豐富學生的“視覺意象”
“視覺意象”就是“視覺形象”,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視覺意象”,才能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感知,不僅要豐富學生的感知內容,還要優化學生的感知方式。“意象”不是“物像”,但卻是以“物像”為基礎的,是以想象、回憶等形式再現的一種形象意象或圖像意象。意象包含著思維,是對事物的本質進行直觀、形象詮釋的產物。
“視覺意象”是學生美術創作的源泉,其形成依賴于學生對空間和直觀材料的感知,依賴于學生的抽象性思維,是學生自主積累的結果。因此,幫助學生積累“視覺意象”,教師不是要讓學生機械地、盲目地“看”,簡單地將學生“拋入”圖像的海洋,而是要給學生以引導、啟發和暗示,讓學生形成一種現象學意義上的“本質直觀”,進而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
教師要改變學生原有的、不正確的觀察習慣,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方向、有計劃地“看”,在“看”中融合思維和想象。這樣的“看”與觀察,就是一種“視覺思維”,才能積累豐富的“視覺意象”。例如,在教學《蔬菜的聯想》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通過蔬菜的擺放位置、組合、拼接等進行直觀的畫面觀察,還要引導學生充分認識蔬菜的色彩、形狀、質感等物質屬性,進而形成抽象的“視覺意象”。只有基于抽象的“視覺意象”,學生的想象才會走向“變異”,走向多樣化與藝術化;只有基于抽象的“視覺意象”的美術創作,才具有強大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
“視覺意象”是學生學習美術的根基,是美術學習與創作的抽象載體。借助“視覺意象”,學生的美術創作能進入新的層次,美術創造力能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全方位、多角度感知美術的“視覺意象”,讓學生積累高質量的、抽象的“視覺意象”,為學生的美術創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
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是美術學習的核心環節。在積累“視覺意象”的基礎上,教師要引導學生發展逆向性思維、聯想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等,從而使美術創作與感知多元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打破常規,形成更具靈活性、多樣性、開放性、發散性、創新性的“視覺思維”,進而創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美術作品。
“視覺思維”不同于純粹感性的思維,也不同于純粹理性的思維,而是一種融合了感性與理性的思維活動。“視覺思維”是學生在美術學習中適用最廣的一種思維模式。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有助于培育學生“發現美”的眼睛,培育學生“感受美”的心靈,培育學生“創造美”的雙手,提升學生“感知美”的能力。
激活學生的“視覺思維”,教師要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的獨特想象,讓學生體驗創造的樂趣。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求異、求新、創美,激發學生的“視覺思維”活力,培育學生的個性化“視覺思維”,提升學生的“視覺思維”品質,啟迪學生的“視覺思維”創新,生成學生的“視覺思維”素養。
例如,在教學《頭飾和帽子》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頭飾、帽子等。接著,引導學生觀察藝術家創作的各種頭飾和帽子,讓學生將這兩種頭飾和帽子進行對比。相較于實物觀察,對美術作品的觀察要更富有藝術性,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藝術的角度進行對比和觀察。在這個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從藝術作品的角度進行觀察,讓學生認識到“藝術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在學生積累了藝術的“視覺意象”后,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視覺想象”,讓學生基于自我的視覺意象進行創造性的美術創作,鼓勵學生基于視覺意象大膽想象,進而畫出有創意的頭飾、帽子。有的學生從色彩方面進行創新;有的學生從形狀方面進行創新;有的學生從帽子的裝飾進行創新等。創新驅動新的、有創意的作品誕生,同時有創意的作品又倒逼學生進一步創新。
三、引領學生的“視覺實踐”
“視覺實踐”以“視覺思維”和“視覺意象”為基礎,是“視覺思維”和“視覺意象”的外化,是學生感性的外在顯現。實踐性的思維和過程關系到學生“視覺思維”的培育,“視覺實踐”應貫穿學生美術學習的始終,是培育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方式。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地表現、表達、嘗試。例如,美術課程相關的“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綜合探索”等內容,都需要學生展開積極的“視覺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以視覺為中心,控制好學生表現、表達的尺度和比例等,要強化學生表現的整體與局部的協調,讓學生創作出獨具風格特色的作品。
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走出課堂,突破傳統美術創作的范疇,走向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鼓勵學生將“視覺思維”和“視覺意象”轉化為“視覺實踐”。例如,在教學《我造的花園》時,這節課的內容是造型表現內容,是引導學生展開“視覺實踐”的典型素材,但是很多教師將內容窄化、異化。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用陶泥、瓦楞紙等材料創作立體的“花園”。在實踐的過程中,學生會積極主動構思,先從整體上進行設計。在此基礎上,應用揉、壓、搓、捏、刻等方法,創作假山、樹林、小橋等。
“視覺實踐”對學生來說,是一種綜合能力、綜合素養的挑戰,不僅需要擁有良好的美術素養,還需要具備良好的綜合素養。教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引導學生在美術創作中積極謀劃、合理布局。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畫出草圖,并且根據自己的想法,對草圖進行打磨、完善、加工。通過“視覺實踐”,培育學生初步的園林設計能力,培養學生美化環境的意識。
“視覺實踐”是學生美術素養的重要標識,是學生“視覺思維”的外化與表現,是學生的“生命·實踐”智慧的確證與表征。“視覺實踐”不是機械的、盲目的、重復的,而是一種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實踐,是一種富有創意的實踐。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大膽實踐、表現,鼓勵學生嘗試造型、表現。同時,教師要及時進行點撥、啟發,從不同的視角啟發學生,培育學生發現美、表現美、確證美的能力。
總之,培育學生的“視覺思維”,教師要讓學生“面向事情本身”,形成新的認知方式。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感知,提升對外界事物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引導學生形成“視覺意象”,開展“視覺實踐”。
參考文獻:
[1]張學而.小學美術課堂合作學習的實施與評價[J].教學與管理,2020(17):43-45.
[2]葉丹. 用眼睛思考——視覺思維訓練[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3][美]魯道夫·阿恩海姆. 視覺思維—— 審美直覺心理學[M].滕守堯,譯.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0.◆(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小海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