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世云
摘 要:地理學科作為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高中學科中常常被忽略。激發(fā)學生對高中地理的興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去學習和成長,文章從高中地理探究教學的教學實踐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如何利用探究式教學提高高中生地理學習的興趣,提升高中生地理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興趣;地理;素養(yǎng);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918(2022)23-0129-04
一、 前言
為了適應國家全面發(fā)展的需求,高中地理課程也隨之進行了不少變革,而且效果比較好。然而地理課程的教職工在推進地理教育改革的實際過程中,仍然要對其中出現(xiàn)的相關問題尋找相應的解決方式,最關鍵的就是要找到盡可能實現(xiàn)地理價值的方式,這往往要通過優(yōu)化具體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傳統(tǒng)的地理學科授課模式由老師來傳授知識并灌輸內容,產生知識的過程沒有得到重視。學生也因為老師的一言堂模式難以產生對地理學習的熱情,實際上學生學習才是課堂最重要的部分,教師自說自話的課堂死氣沉沉,學生缺乏積極性,也不會主動學習。這樣一來,學生就成為死記硬背的機器,缺乏相應的求知欲,也不會從更深入的角度思考問題。
怎樣讓學生從“要我學”到“我要學”,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學改革的關鍵,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要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來實現(xiàn),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地理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求學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獲得地理基本技能,發(fā)展地理思維能力,初步掌握學習和探究地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技術手段;增強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huán)境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地理核心素養(yǎng)需要地理學科教學人員樹立地理教學整體觀念,在授課過程中加強策略性,明確授課目標,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重創(chuàng)新,把握好對地理學科本質的認識。
探究式教學的重點在于,接納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并尊重他們的人格,在教學過程中多與學生互動,在進行知識探索的過程中和學生一同分享收獲的喜悅,此外,老師要注重學生對課堂的體驗,多關注學生的內心想法,鼓勵并引導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傳統(tǒng)式教學只關注灌輸知識點,而現(xiàn)行的體驗式教學要求老師在課堂上建立相關的教學情景,引發(fā)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由此最大程度上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正面反饋,由此解決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問題。
二、 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學習的重要性
(一)構建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課堂教學目標
將知識作為核心是傳統(tǒng)式課堂教學的特征?,F(xiàn)行的探究式高中地理課堂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在此基礎之上傳授知識。這里以“大陸漂移說”的知識點講授為例,老師要認識到,讓學生掌握這個知識點并不是這堂課的關鍵所在,最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鉆研精神,就像提出大陸漂移說的魏格納一樣,能夠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是這堂課的核心所在,在老師的引領下,學生扎扎實實地學習知識,并切實體會這一探索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培養(yǎng)探索精神。
(二)促進以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為靈魂的教學活動的開展
所謂探究式地理教學,就是讓學生在老師創(chuàng)建的情境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發(fā)現(xiàn)問題實際上也是一種思維擴展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學會創(chuàng)新。要完善高中地理教學模式就必須要發(fā)展落實探究式教學,以此推動高中地理教學更好更快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地理的教學價值。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有一些需要摒棄的部分,在原有的良好基礎之上不斷推陳出新。老師不能從自己的認知角度估計學生的學習效果,而是要把每一節(jié)課都變成學生人生中的特殊體驗,要真正實現(xiàn)地理這門課的內在價值,就要端正學生的態(tài)度,轉變以應試為目的的教學。
(三)推動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氛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需求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以老師的一言堂為典型特征,學生只能接受填鴨式的教育。老師對待教學的觀念也有一些問題,一些老師只是以學生理解了每一個知識點作為教學目的,只要學生能理解就等同于完成了任務。這種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中地理的教學效果,現(xiàn)在發(fā)展推廣的探究式教學是體驗式教學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革新,更是一種使老師轉變教育觀念的方式。只有老師的教學觀念真正改變了,才能帶動教學模式的變革,在此基礎上,教學革新才能更為徹底更為全面地得以落實,由此才是真正實現(xiàn)了教育改革的目標。
三、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教學理念對老師的教學行為有指導性的意義,因此,一定要轉變老師固有的教學觀念,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逐漸創(chuàng)建新型教學模式,對體驗式教學有更為深刻的認識,這樣才能真正讓高中地理這門科目發(fā)揮其育人價值,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也要保證探究式教學方式的應用。
1. 開展操作式探究,鼓勵學生自主思考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全身心參與教學過程之中,具體的方式包括勞動教具制作以及安排實驗等,久而久之,便可讓學生的經歷從淺表的感性經歷逐漸轉化為知性最后形成理性經歷,由此完成知識的架構,其學習能力也會得以大幅提升。以“地球的自轉”這一地理必修一中的知識點為例,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老師在教授地球自轉的時候只會按照教材說明地球的自轉方向,從南極上空俯視地球的自轉方向是順時針,而從北極觀察時則是逆時針,一些老師會通過地球儀輔助教學,向學生演示具體的地球自轉形式,同時會反復向學生強調,要牢牢記住這個知識點。如采用探究式教學,老師可以通過活動化教學開展授課,即將學生分為一個個小組,每個組發(fā)一個地球儀,讓學生近距離觀察地球儀的旋轉,這樣可以更為直觀更為透徹地學會知識。在觀察結束后,可以讓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就地軸傾斜的原因進行自由發(fā)言,最后總結這一章的核心知識點。學習“等高線”知識時,老師可以事先準備好等高線地形圖,并讓學生帶一些材料,根據發(fā)下去的地形圖用手頭的材料做一個迷你版的三維等高模型,在制作模型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平面圖和三維模型之間的差異和聯(lián)系,有助于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不足,培養(yǎng)空間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
2. 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提升學生參與感
學生在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會感受到全身心投入課堂的快樂,同時真正參與進知識的生成過程中。學生在相應的情境下,要與同學溝通交流,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對每一個問題認真思考,予以總結,這樣可以有效促進學生的情感生成,得以全面發(fā)展。平時的課堂中,老師也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然現(xiàn)象提出問題,創(chuàng)造出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在學習“地球上日期變化規(guī)律和區(qū)時”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是死記硬背課本上給出的現(xiàn)成公式和計算方法,但是在解決具體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因為不會靈活應對而出現(xiàn)錯誤。針對這類問題,可以安排相應的實驗,比如制作時區(qū)轉盤模擬日期變化和區(qū)時變化,以此來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實驗過程中,按照地球的自轉方向轉動轉盤就能直接觀察到每個時區(qū)的變化情況,與此同時2個日界線劃分兩天的區(qū)域也在變化。這類實驗可以直接將高中地理的相關知識以最直觀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一些學生因為空間想象能力有限而受到影響,模擬實驗便很好地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讓學生全面直觀地感受知識的生成過程,從而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在實驗分組進行的過程中,老師也要多加關注,對實驗中出現(xiàn)的問題及時予以幫助。
3. 做好信息融合,利用多媒體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也要注重信息技術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比如借助現(xiàn)代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化感知,在感知的情境下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從而更透徹地掌握課堂上傳授的知識,還可以將知識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起來。此外,老師還可以利用高科技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比如運用VR這種虛擬現(xiàn)實技術,彌補實驗的缺陷,利用其多感知性打破教室空間限制,模擬出大陸漂移、火山爆發(fā)以及天體運動等難以在生活中遇到的自然現(xiàn)象,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Google Earth是一款便利、可視的電子地圖,有著傳統(tǒng)地圖難以比擬的優(yōu)勢,老師可以借助Google Earth進行等高線地形和衛(wèi)星地形的轉換,或者找到某個城市的某條街巷等,這種趣味化、可視化教學,可以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愿意全身心投入課堂之中,身臨其境中,對知識產生更為深刻的認識。
4. 精心設計導入,引發(fā)自學探究
激趣導入非常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設計成功了,學生就會有良好的開始,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切入點,需要老師下苦功去鉆研琢磨。比如三國演義里“火燒葫蘆峪”這個故事就可以用來給學生講解天氣系統(tǒng)。而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在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間能夠靈活出入,就是依靠海水,由此可以引出海水運動這個知識點。為了闡述地球自轉的物理意義,老師可以從時差入手講一些有趣的日?,F(xiàn)象,比如我國民眾只能在夜里收看美國白天舉辦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的比賽項目,這樣一來,學生就會對接下來要講的知識點產生興趣,從而愿意主動參與學習。老師還可以向學生展示世界各地的地理奇觀,但是不能一直停留在這些引入內容上,老師要做的是闡述這些奇觀背后的地理知識,在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后,抓住時機講解相關的知識,讓學生盡可能掌握。學生往往很難持續(xù)性地投入學習之中,有些地理知識也較為枯燥,因此,老師要發(fā)揮好引領者的作用,結合實際,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地理這門學科的魅力。
我們身邊習以為常的一系列自然現(xiàn)象背后往往都隱藏著豐富的地理知識,比如為什么一天的氣溫是下午兩點最高、天空為什么是藍色的而不是其他顏色、新疆的瓜果為什么更甜、四川為什么總是陰雨綿綿、大雪之后為什么莊稼長勢更好、為什么美洲和非洲的輪廓可以互相吻合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見的現(xiàn)象,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清楚其背后的原因。地理老師可以先提出這些問題,在學生無法解釋這些現(xiàn)象時,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詳細解釋這些現(xiàn)象,這樣可以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出學生獵奇的心理。所以老師在此過程中不應直接給出答案,而應循循善誘,步步啟發(fā),讓學生在這樣的引導下,最后得出問題的答案,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收獲成就感,不僅傳授了知識,還提升了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從而真正將知識融會貫通于實踐生活。
(二)重視地理實踐,豐富學生課堂
1. 開展實踐活動,探究課堂新知
學生的直接經驗是地理實踐活動的基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和個人生活,即地理知識可直接應用于實踐。地理活動是這種學習的主要方式和途徑,學生在參與組織地理實踐活動時,也在不斷結合自身經歷豐富知識儲備,提升學習能力,切實體會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模擬實驗、社會調查和戶外考察是地理實踐活動的三種形式,在開展活動的過程中,要盡可能調動起學生的熱情,鼓勵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全身心參與觀察、發(fā)現(xiàn)、質疑及探究等步驟,此外,在個人思維出現(xiàn)局限時,可以鼓勵小組進行討論,集思廣益,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顒咏Y束后,要讓學生交流彼此間的想法并撰寫實踐報告,最后對本次實踐進行評價和總結。舉例來說,“凹岸侵蝕凸岸堆積”是一個高頻考點,也是“河流地貌發(fā)育”一節(jié)中最重要的內容,但是有的學生都只是對這個知識點死記硬背,不知該如何應用甚至沒有透徹理解。針對這一問題,老師可以組織開展相關的實驗,比如利用手頭上現(xiàn)有的材料,展現(xiàn)河流流經彎道的具體狀態(tài),這樣可以直觀看出對凸岸和凹岸帶來的具體影響,學生在準備材料和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通過不斷觀察和思考,成功實現(xiàn)了對知識的應用,從中會收獲發(fā)現(xiàn)知識的成就感,從而愿意從更深入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流于表面。
2. 取材日常生活,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維
為了確保知識能聯(lián)系實際,在選取主題和構建情境時,一定要以學生的經驗為主要參考,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如學生在學習“氣旋和反氣旋控制的天氣特征”這一節(jié)時,常常會對一些問題感到不解,比如為什么陰雨天氣多在氣旋控制的地區(qū)出現(xiàn),為什么水汽容易在向上運動時凝結。有的時候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這些問題,僅僅是靠機械記憶學習,這樣的學習效果往往不好,即使已經把這個點記得很牢了,仍然會因為知識的抽象,造成在遇到具體問題時感到無法解決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老師可以從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入手,幫助學生學習,比如夏天時從冰箱里拿出的飲料不一會就會出現(xiàn)很多水珠,但是常溫狀態(tài)下的飲料瓶一直也沒有水珠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背后的原理其實是水汽容易在低溫下凝結,而溫度差越大這種現(xiàn)象越明顯,甚至會出現(xiàn)凝華。剛才提出的水汽在上升過程中容易凝結,正是對流層的氣溫垂直遞減造成的,海拔越高的地區(qū)氣溫越低。其實水汽是在遇到冷空氣后才凝結成云,最后導致陰雨天氣出現(xiàn)。此外還有類似的現(xiàn)象,比如在寒冷的天氣,哈出一口氣會呈現(xiàn)出白霧,夏天就沒有這種現(xiàn)象,實際上任何時候哈氣的水汽含量都是一樣的,這也是水汽遇冷凝結的原因。結合生活中的具體現(xiàn)象讓學生學習相應的地理知識,讓他們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感受知識的發(fā)現(xiàn)過程,將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更為深刻的認識,更有利于提高學生將知識運用于實際的能力。
(三)開展小組合作,提升學生興趣
老師不需要直接解答學生的疑問,而是可以先發(fā)起小組討論,讓學生合作探究,集思廣益,盡可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在具體的討論過程中,可以讓學生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彼此間相互啟發(fā),就問題的解決思路相互交流,這樣不僅能讓問題得以透徹分析,更能拓寬學生的思維路徑,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讓原本略顯死板的知識變得靈活起來,有助于理解,讓概念和結論更加清楚和準確。此外,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宜形成那種面對面問答的情況,而是要讓學生彼此交流、討論和爭辯,在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老師可以適當給予點撥和指導,不能被學生的思路帶偏,老師要做的是統(tǒng)領全局,在巡視和引導過程中加強學生之間的探究合作,這樣不僅能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意識,增進彼此的感情,同時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優(yōu)良品質。
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處于只學習不思考、只思考不提出疑問以及疑問不尋求解答的狀態(tài),這種不良的習慣需要通過自學探究來改變,真正將學思疑問四個環(huán)節(jié)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思考、思考后提出疑問并主動尋求解答的學習習慣。老師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巧妙引題,帶動學生自主學習。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不需要過度擔心學生沒有相應的探究力,老師一定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探究的自由,相信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一定能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對自己充滿信心,養(yǎng)成受益終身的學習習慣。
四、 結語
探究式課堂是高中地理課堂中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教研的形式,探究式課堂最大的益處就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地理新課程教學的重心就在于保證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學習興趣,這一點要始終堅持。教師要認真貫徹落實地理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必須轉變原有的教學理念,將教育教學理論應用于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對學生循循善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學習有信心,從而實現(xiàn)其全方位多層次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席俊峰.如何提高高中生的地理學習興趣[J].贏未來,2018(11):93.
[2]周萍.淺談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J].成才之路,2010(17):65.
[3]吳文茂.構建高中地理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初探[J].新課程:中學,2012(5):104-105.
[4]李建華.探究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情感讀本,2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