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翔尹 蒙運芳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存在不少問題,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路徑、工作方法,不斷深化學生對德育工作的認知,讓學生參與德育教育工作,同時進行資源整合,拓寬德育教育的實踐平臺,努力培養(yǎng)學生成為有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輸送合格的、德技并修的人才。
[關鍵詞]新時代;高職院校;德育;路徑;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2)05-0184-03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如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關于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但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迫切需要創(chuàng)新路徑以有效做好德育工作。
一、部分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立德樹人”作為當前教育的根本任務,在部分高職院校中的落實不盡如人意。盡管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但是實踐過程有些“水土不服”,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存在針對性不強、成效不佳的狀況。
部分學生自身在德育方面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思想政治覺悟不高,立場不夠豎定,易受各類網(wǎng)絡思潮的影響。二是理想信念缺失,沒有遠大的理想目標,缺乏精神之“鈣”,功利性強,無奉獻精神。三是無職業(yè)規(guī)劃,在工作中缺乏責任感。四是沒有正確的人生態(tài)度,存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甚至是“極端個人主義”,盲目追求金錢等現(xiàn)象。
部分高職院校在德育工作中也存在問題:一是對學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高職院校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技能,學生的德育工作主要是保障學生的安全。二是德育工作存在簡單粗暴的現(xiàn)象,采取“一刀切”的工作方式,缺乏聯(lián)動。三是德育工作評價體系不完善。四是“三全育人”的格局體系沒有形成。五是德育知識體系未能契合高職學生的特點和接受能力,且更新不及時。
二、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
學生德育工作是高職院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學生德育工作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其成效難以呈現(xiàn)。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生源層次不同,德育工作“精準”性要求強而實際針對性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生源比較復雜,部分來源于中職學生,部分源于高考學生,還有部分是擴招后的社會學生。學生層次復雜為學校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是中職生源學生德育工作難度較大。由于中職升高職門檻低,其中一部分中職生往往是一些“問題”學生,學習能力不強,紀律觀念淡薄,甚至出現(xiàn)厭學情緒,但因為年齡小、學歷低,所以只能繼續(xù)求學。由于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不高,自我管理能力差,經(jīng)常出現(xiàn)違紀等問題。他們本身對德育知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較低,對德育知識學習不重視甚至是抵觸,這部分學生德育工作難以進行。
二是高考學生德育狀況參差不齊。這部分學生中有一些與中職生源的一些“問題”學生混一起,很容易受到影響,德育工作難度也比較大。
三是社會生源的學生大多重技術輕德育。有些學生再次到高校求學目的性比較強,就想學好一門技術,學習模式多為半工半讀,他們的時間和精力極為有限,且不重視德育學習和錘煉,德育工作難以開展。
(二)德育知識體系枯燥,學生難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德為人才之魂,樹人必先立德。”立德又必須對德育有基本的認識,但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德育知識體系還沒有專門化,還與普通院校的德育知識體系一致,表現(xiàn)為思政課教材相同,其他課程教材也大多相似,符合高職院校特點的德育教材缺乏。同時,當前的德育教材理論性比較強,內容枯燥,對于理論思維能力弱而感性思維能力較強的高職院校學生而言吸引力不足,學生理解不透,自然也就很難將德育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此外,德育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人的思想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形成需要一個過程。學生良好德育的形成需要有理論上的認識,實踐上的體驗。為此,不僅要教授學生系列德育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加強實踐,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融會貫通,在生活實踐中運用和升華,而這個過程需要一定的時間。
(三)德育工作方式方法陳舊單一、缺乏聯(lián)動
德育工作是高職院校的工作重心,但是有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方式單一,且未能與時俱進。德育工作包括課堂教育與非課堂(即課外)教育兩部分。課堂教育又包括思政課教學與非思政課(專業(yè)課與其他非公共課)教學,是思政課育人與課程思政育人的統(tǒng)一。課外教育主要指實踐育人、管理育人、網(wǎng)絡育人、組織育人、服務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等方面。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教師認為課堂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它注重德育知識的掌握,要求學生完成必修課程的學習且拿到相應的學分,而實踐育人盡管在一些高職院校也作為一門課程并記入學分,但很多學生是基于完成此學分才去應付德育實踐任務的,未能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實踐,所以德育教育很難出效果。部分高職院校在管理育人方面方式方法陳舊單一,更多的是對學生安全紀律的管理。學校加強學生管理工作通常是在節(jié)假日、重大活動前后,輔導員、班主任等德育工作管理人員往往是在學生出現(xiàn)德育教育問題時才解決。其他方面的育人往往與學生德育脫離。此外,學校部門間和各崗位間缺乏聯(lián)動,德育工作銜接不順暢,未形成 “三全”育人的工作體系和機制,各自為政,條塊分割。
三、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路徑
大學是人生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做好德育教育,事關學生的將來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高職院校要站在新時代的前沿,打破德育工作的傳統(tǒng),勇于探索創(chuàng)新符合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特點、需求的德育工作的新方式、方法。
(一)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學生對德育的認識
據(jù)調查發(fā)現(xiàn),在德育課堂上,僅有部分學生能夠認真聽講,積極參加課堂討論,而部分學生開小差,注意力難集中,或者創(chuàng)新思維不活躍。他們普遍認為思政課無聊無趣,沒有專業(yè)課實用。很多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凡的人,不可能成為時代的楷模,他們覺得沒必要把自己的認識水平提升得那么高。但是,我們的德育工作就是要教育學生如何處理理想與現(xiàn)實、個人與集體等的關系,解決如何做人、做事等系列人生課題。因此,在德育教育過程中,首先要突破學生對德育的固有認知,讓學生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重視德育,才能認真對待德育教育,接受德育教育。學好德育,用德育來規(guī)范、指導自己的行為。
(二) 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在德育問卷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輕松有趣的德育教育是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最喜愛的方式,比如一些文娛活動、課外活動,有良好互動的課堂等,枯燥的傳統(tǒng)德育教育模式普遍不被學生所接受。在新時代背景下,德育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多樣化、靈活化。
一是充分運用各種多媒體教學技術。結合學生特點和需求,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解德育理論知識點時,通過在課堂呈現(xiàn)各類視頻、數(shù)據(jù)、圖片等;講通講透、講好德育故事,讓學生真實體會到德育就在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德育知識的動力,讓學生自覺用所學德育知識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
二是完善德育課程的考核。我們要不斷完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考核制度,實行德育理論與實踐并重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既能掌握德育知識理論,又能將德育知識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德育教育和專業(yè)教育不一樣,專業(yè)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掌握專業(yè)技能和技術,而德育教育不單是教授德育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將德育理論轉化成學生的內生動力,規(guī)范和指引學生的行為。因而德育的考核不能以分數(shù)論。高職院校應該完善德育課程的考核內容。學生在校期間德育課程考核要建立理論知識和實踐運用兩方面的考核機制,德育理論重點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德育實踐主要以學生在校的行為表現(xiàn)作為考核的內容,比如將思想覺悟、理想信念、行為規(guī)范、課堂紀律、集會出勤情況、校園活動參與情況等納入考核范圍,充分完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高職院校育人體系。
三是加強家校聯(lián)動教育。德育工作不僅僅是高職院校的職責,也是父母的職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德育教育的最好基地。很多學生之所以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大多是因為家長并未正確履行其德育教育的義務。現(xiàn)在社會壓力比較大,有些家長因忙于生計、忙于事業(yè)而錯過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期;孩子不聽家長的管教,家長無能為力就會把教育重任托付給學校。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家長要樹立正確的德育觀,掌握最基本的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認識德育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讓孩子有生存的技能,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同時,家長要主動加強與學校的聯(lián)系,共同承擔起德育教育的責任。高職院校要建立起家校聯(lián)系的橋梁,鋪平交流與溝通的綠色通道,夯實德育教育的基礎,確保德育工作全方位有序開展。
四是加強校級各職能部門的聯(lián)動。德育工作不能僅靠教師,也要加強與輔導員、學生管理人員等全員全方位的聯(lián)動,形成“大思政”德育工作的良好氛圍,讓德育工作融入學生教育的各個方面,讓學生在無形中實現(xiàn)自己的德育養(yǎng)成。
(三)在職業(yè)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
高職院校的重點工作之一在于職業(yè)教育,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中要加強學生的職業(yè)道德教育和“工匠精神”培育。職業(yè)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在職業(yè)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實現(xiàn)職業(yè)教育與德育教育的雙向互動。在職業(yè)教育中,要把職業(yè)技能教育與職業(yè)道德教育結合起來融入教育教學中。在專業(yè)職業(yè)課程教育教學中加強課程思政教學,如在教授某項技能時,教育學生要有耐心細心,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精益求精,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要把個人的理想價值與社會國家的理想價值結合起來,求真務實、積極進取。
(四)讓學生參與德育教育
一是要讓學生參與課堂的德育教育。新時代知識更替速度快,學生對新事物的認知存在困惑。在德育課程教育教學中,學生不喜歡被動教育,樂于成為課堂的主角,希望能在課堂中與教師有良好互動,發(fā)揮自己的學習能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困惑,并適時糾正一些不正確的認知,以解決學生的困惑,避免學生被動式接受知識。
二是要讓學生參與德育教育管理工作。高職院校的學生均是成年人,在學校學生事務的管理中要充分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讓學生組織充分參與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章制度的制定和學生問題的處理等工作。在出現(xiàn)德育問題時,比如宿舍衛(wèi)生臟亂差、校園內吸煙、遲到曠課等,學校可以讓學生組織提出有效的處理方法。讓學生參與學生管理工作,不僅能發(fā)揮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還能促進學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從而深刻理解什么行為可為、什么行為不可為、為什么不可為。自我的德育教育,學生會受益終生。
(五)拓寬學生德育教育的實踐平臺
德育教育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而且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因此,要拓寬學生的德育實踐平臺,讓學生提前知道社會的需求,提前進行自我調整,從而能夠從容適應社會。
一是加強學生的企業(yè)實踐。高職院校大部分有校企合作項目,在第一年學習結束后會安排一定時間的企業(yè)實踐課程,讓學生直觀體驗專業(yè)實踐,在實踐中了解企業(yè)文化和職場所需的職業(yè)道德。這能為學生就業(yè)打好基礎,讓學生為適應社會提前做好專業(yè)知識的儲備,培養(yǎng)職業(yè)道德。
二是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以班級為單位有序組織學生定期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定期為周邊的養(yǎng)老機構、兒童福利院或者志愿服務崗等社會公益團體提供志愿服務。讓學生在志愿服務中感知生活的真善美,在幫助別人中體現(xiàn)自身存在的價值,讓學生不斷樹立向上向善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規(guī)范。
三是豐富校內實踐平臺。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校要不斷完善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學風、校風,為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圍。同時,根據(jù)新時代學生的特點,豐富學校德育活動形式,讓學生通過活動感知和發(fā)揮自身特長,踐行自我價值。最后根據(jù)管理需要,可以為學生適當提供校內兼職,比如校內勤工崗、校內管理助理或者班級助理等崗位。通過設置服務崗、管理崗、技術運用崗等形式多樣的崗位,讓學生有機會在崗位實踐中學習和踐行德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四是建立校外社會文化實踐平臺。我們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挖掘校外各類現(xiàn)有的文化資源,包括紅色資源、革命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資源等,建立各種德育教育實踐基地,組織學生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進行學習,將德育滲透到實踐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浸潤在學生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以實踐育人促進學校德育教育。
[ 參 考 文 獻 ]
[1] 本書編寫組.思想道德與法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9.
[2] 蘇向元,王麗麗.基于大數(shù)據(jù)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現(xiàn)狀分析及應對策略探索[J].教育界,2021(32):67-68.
[3] 徐微.立德樹人視域下高校“三全育人”模式的構建路徑探索[J].產(chǎn)業(yè)與科技論壇,2021(21):95-96.
[4] 李永昌.新時代高職院校德育工作機制探索[J].職教論壇,2021(8):153-157.
[責任編輯:李香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