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麗
科學導報訊 截至7月16日,經過5個多月的實驗性開采,由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自主研制的,國內首臺露天礦邊幫智能開采成套裝備在位于山西朔州的中煤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礦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邊幫煤炭開采工藝技術體系的日趨成熟,為解決我國露天煤礦邊幫壓覆資源回收難題提供了最有效的技術路徑,該項技術已具備了在大型露天煤礦全面推廣的條件。
長期以來,由于回收技術發展滯后,以安太堡煤礦為代表的國內400多座露天煤礦普遍存在邊幫位置大量遺存被棄采的“呆滯煤”問題。中煤平朔4號煤層平均厚度14.7米,傾角8°,頂底板為泥巖或粗粒砂巖,中間夾有4層以上的矸石,煤層結構較復雜。邊幫開采成套裝備在開采過程中,經受住了厚煤層局部構造復雜、煤層涌水、底板松軟等多種苛刻開采條件的考驗,5個月內完成了50個采硐的開采,累計回收邊幫壓煤25萬噸,單月最高產量突破6萬噸,是傳統邊幫開采效率的4倍。據測算,每一套露天邊幫開采裝備,每年可為國家節約煤炭資源60萬~80萬噸。
該套設備在試驗性開采期間,多項關鍵技術得到了充分驗證。遠程集中控制技術實現了巷道作業無人化,通過交互式平臺實時監控掘采過程,設備間自動協同作業,遠離邊坡危險區域。高精度慣性導航系統在截割振動工況下穩定使用,精確保證了預留煤柱安全寬度,為大采深開采提供了“帶尺的眼睛”。作業平臺推移機構實現了設備安全回撤,顯著提高了設備的回撤效率和安全性,實現了我國大型露天煤礦安全、高效、綠色、智能開采邊幫煤炭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