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崎凡 張清濤
他叫盧一鳴,今年32歲,是中國華能扎煤公司靈東煤礦運輸隊副隊長,也是隊里的“熊貓級”人物。
2012年大學畢業后,盧一鳴來到煤礦當起了井下電鉗工。這位90后“礦三代”,有著自己獨到的人生見解:“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練就一身過硬本領,投身礦山建設照樣能發光發熱。”
短短幾年時間,他在別人不愿干、覺得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了樂趣,在創新路上不斷“掘進”,成長為讓工友們羨慕的“華能工匠”、中央企業技術能手,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2年,和盧一鳴一起進入靈東煤礦的大學生有20多個,到現在,只有他還堅守在運輸隊生產一線。那些別人不愿意干的事,偏偏對盧一鳴充滿吸引力。
2021年,靈東煤礦面臨西一采區接續,運輸隊要完成西一采區三條主強力皮帶和兩條順槽皮帶機的安裝任務。時間緊、任務重,盧一鳴作為主要負責人感到“壓力山大”。
更為棘手的是,新問題接踵而來——關系礦井運輸命脈的井下皮帶集中控制系統總是“卡殼”,成了誰都不愿接的“燙手山芋”。
“小盧隊長,昨天夜班時集控箱和鍵盤操作總是卡死,經常停機,必須重啟才能運行。”皮帶司機老王向盧一鳴求助。
確認問題后,盧一鳴連續兩天沒回家,扎在工作現場排查故障原因。
勘查、測量、查資料、咨詢廠家……他復盤了所有能想到的環節、查看了所有可能的部位、咨詢了所有能請教的人,還真就找到了問題所在,原來是變頻磁場會對電網及作業場所造成干擾。
揪出問題后,盧一鳴馬上請示礦里與廠家溝通,提出改造方案,并結合實際打造出一款智能化一體操作顯示集控設備,實現了皮帶系統設備在線監測,此前的問題都迎刃而解。
說盧一鳴是隊里的“熊貓”,不僅是因為他總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還因為他給隊伍帶來了勃勃生機。運輸隊共有136人,年齡結構是“兩頭大中間小”,隊里45歲以上的老師傅占了一大半。
盧一鳴的鉆研勁頭和創新點子給礦井帶來了新改變。
隊里管著5條運煤皮帶,最長的1600米,最短的也有400多米。以前,有的老師傅在皮帶司機崗位上干了大半輩子,皮帶出故障,總是習慣自己排查,風機、電機、開關……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一米一米地查。兩年前,礦里搞智慧礦山建設,盧一鳴和設備廠家商量,合作研發了一款皮帶智能操作集控系統,一旦有故障,在一塊顯示屏上就能看得一清二楚。
剛開始,有的老師傅不適應,用過幾次之后,大家都說這套系統省時省力,準確性高,工友們打心眼兒里佩服小盧隊長。
這些年來,讓大伙兒越干越輕松的小發明小創造,盧一鳴一直在“上新” 。2020年,以盧一鳴名字命名的“盧一鳴創新工作室”成立,一批學習勁頭足、創新能力強的年輕人紛紛加入。
“這幾年,我們團隊先后完成了副井井口托罐裝置的制作與安裝技術改造、變頻器主從機連接方式技改革新等技術攻關改造項目10余項,僅巷道自動排水技術改造1項,每年就能為企業節約資金30余萬元。”創新工作室的一名青年骨干自豪地說。
“工匠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條路。這條路上,我永遠是一名新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走下去。”盧一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