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萌
三井村位于忻州市岢嵐縣三井鎮,這里曾是八路軍120師抗擊日軍的伏擊點。1938年,我軍在這里繳獲了日軍“九零”火炮一門,這是120師抗日戰中繳獲的第一門大炮,這門被賀龍親自命名為“功臣炮”的大炮,現陳列于中國軍事博物館。八十多年歲月滄桑,如今的三井村,已從昔日奮勇御敵的抗戰村變為鄉村振興的帶頭村。這些成績的取得,與基層鄉村振興工作人員的辛勤工作是分不開的。6月6日,《科學導報》記者采訪了剛剛獲得“山西省五四紅旗團支部”的三井村團支部書記李偉麗和她的團隊成員。
李偉麗是三井村人,她是家中獨生女,2015年大學畢業后她放棄了收入更高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回到家鄉。她告訴記者:“我從小生活在這里,見證了三井村從貧窮落后到國家衛生鄉鎮的變化,也感受到鄉親們通過這種變化獲得了更幸福的生活。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把我的家鄉變得更好。”李偉麗雖然話語樸實,但真切之情溢于言表。
作為“抗戰村”的后人,共青團三井村支部格外注重愛國主義教育,他們以當地革命傳統教育為依托,在每年重要紀念日期間,都組織村小學學生聽老黨員講故事、開展演講會、匯報會、座談會等各類活動。今年團支部組織本村小學生和本村的青年團員去三井村戰斗遺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講解員用飽含激情的語言,給大家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中,逐步走向成功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讓每個人加深了對革命精神的理解,進一步增強了黨性,堅定了信念。
為了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共青團三井村支部積極行動。在農村勞動力轉移方面,團支部的成員們挨家挨戶動員群眾參加勞動技能培訓,2021年共培訓350人次。在農民技術培訓方面,兩年來,舉辦了各種實用技術培訓13場,內容涉及烹飪、面點、養殖、種植、家政等,這項工作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村民王玉柱,因幼年患上了小兒麻痹癥,腿腳不方便,干不了重活。妻子智力殘疾,還有兩個女兒,家庭負擔一度很重。雖然有低保和殘疾補助,但是這樣的四口之家,要供兩名學生上學,生活確實是捉襟見肘。為了改變這一家四口的生活現狀,團員們積極動員王玉柱參加了養殖技能培訓,又通過貼息貸款為他們買了一批羊。在隊員們的幫助下,僅用一年時間,王玉柱一家就還清了貸款,如今,王玉柱家后院的羊圈里還有30多只羊,一家人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共青團三井村支部立足村情,結合青年團員的特點,組建青年志愿服務隊。從今年1月開始,志愿者們通過“你好岢嵐”公眾號等政務平臺,因時因地開展每月一次志愿服務活動:春節期間,他們慰問孤寡老人、幫助三井養老院進行衛生清潔;森林防火月期間,他們在村里舉辦森林防火宣傳,提高群眾的防火護林意識;清明節期間,他們舉辦文明祭祀,樹立文明新風……今年4月,面對因韻達快遞疫情引起的波瀾,岢嵐縣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在關鍵時刻青年團員們爭當志愿者,主動配合三井村疫情部署,按要求認真完成防護措施以及消殺等各項準備工作。他們與醫務人員一起投身到核酸檢測工作中,積極動員居民做核酸,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攙扶行動不便的村民,耐心細致解答群眾提出的問題,認真工作一絲不茍,將青年的熱情服務帶到了抗疫一線,有力保證了三井村全員核算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近年來,共青團三井村支部堅持自主參與、自覺實踐、自我教育的原則,帶領廣大青年積極投身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道德實踐活動,為群眾提供衛生保健、環境整治、社會治安、群眾文藝等服務,努力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新風。在村團支部班子和全村廣大青年團員的共同努力下,三井村共青團事業和青年工作呈現出蓬勃生機,很多工作出現良好的局面。
記者了解到,目前共青團三井村支部有48人,都是歷屆畢業的大學生。當年他們離開家鄉是為了接受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所以完成求學之路后他們又回來了。“現在正值畢業季,今年畢業的大學生還有團員陸續轉回來。鄉村振興,青年先行,大學生更是鄉村振興發展的財富,今后我們村團支部還要更加努力,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積極帶動更多青年人回鄉發展,以實際行動為共青團事業添上更加精彩的一筆。”李偉麗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