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光米 李華紅
時值高考季。據報道,今年有多家高校新增“智慧農業”相關專業,以培養更多有知識、懂應用的“新農人”,滿足農業向數字化、智能化、規模化發展的需要。例如,有的高校新增“智慧林業”專業,有的新增“智慧水利”專業等。不難發現,“新農人”在解決相對貧困、有效實現鄉村振興過程中,開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鄉村要振興,人才是關鍵。培育更多更好的“新農人”,關鍵在于通過切實可行的舉措,實現其向“興農人”的身份升級轉變,進而讓其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先鋒。
首先,要讓“新農人”懂農業。一是要懂農業的多功能特性。“新農人”需清晰深入地理解農業食物保障、生態涵養、服務城市、休閑體驗及文化傳承等功能,并在此基礎上充分挖掘農業多功能的價值。二是要懂農業發展的規律。“新農人”在農業生產中要尊重自然規律,堅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為指導,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發展之路;同時要尊重市場規律,要在認真研判投入產出、供需關系、市場占有等綜合因素的基礎上,精準選擇有基礎、有前景、有市場的地方特色產業。三是要懂農業產業興旺之道。要基于第一產業而又不囿于第一產業,在農業與非農業領域之間搭建好聯結橋梁,大力發展“農業+”,推進農村產業升級優化,并突出優質化、生態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最大程度挖掘農產品的價值。
其次,要讓“新農人”愛農村。一是要用發展的眼光全面審視農村的功能和價值。農村是農民宜居宜業的家園、農耕文化傳承的故園、人與自然和諧的樂園。“新農人”要切實守護好農村的“綠水青山”,珍愛“一花一草”,讓農村大地常綠、空氣常新、綠水長流、土壤常凈。二是要助力農村文脈的傳承和延續。“新農人”要自覺遵守長期存續并引導和促進鄉村發展的村規民約、倫理規范等行為準則,積極挖掘和傳承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堅守鄉村“土”味。三是要以“治村”情懷參與農村發展。“新農人”要不斷自我革新,努力提升自身在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貢獻力。
再次,要讓“新農人”愛農民。一是在發展壯大自身事業的過程中,“新農人”要開發和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營造更加包容的環境,積極促進農民工就業創業。二是通過建立健全“新農人”和小農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農民獲得產業發展紅利,以產業興旺實現創富、守富、帶富、傳富的目的。三是在不斷提升自身融入鄉村認同感的基礎上,以“傳幫帶”的形式將先進的生產技術、經營理念、運作模式等授予當地農民,手把手帶動和培養一批村民,從而實現從“新農人”到“興農人”的升級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