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小茜
摘 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被動應對到主動利用的階段后,逐漸走向規(guī)范化、體系化。但新技術不斷發(fā)展,教育載體不斷迭代,又讓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融媒體作為承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的新平臺,倒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提質增效。
關鍵詞:融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青年是中華民族復興的先鋒力量,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舉馬克思主義思想火炬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一代代中國青年用奮斗形成燎原之勢,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關乎國家命運和民族未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fā)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到10.11億,人均每周上網時長為26.9小時,20~39歲年齡段網民占比約37.7%,是瀏覽和使用網絡新聞、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網絡直播等最多的群體。融媒體已成為承載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新平臺,倒逼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提質增效。
一、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先后經歷了被動應對、積極跟進、主動建設、深入發(fā)展等時期,概念的界定逐步明晰。廣義上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理念、內容、手段、機制與組織方法等方面在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狹義上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主要指利用網絡這一新陣地、新方式,來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本課題中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基于廣義,可概括為在網絡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規(guī)范,利用網絡陣地和技術,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大學生群體的世界觀加以改造,對其人生觀、價值觀加以引導的思想品德養(yǎng)成的教育實踐活動。
有研究者對全國35所大學進行調研后發(fā)現,泛濫的網絡娛樂信息、大學生長時間接觸網絡不良信息等都會大大減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此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的關系從原有的教師掌握話語權、教與學界限分明,轉變?yōu)閹熒降葘υ挕⒑献鹘涣鳌8咝>W絡思想政治教育在面臨新媒體平臺更迭的同時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一)隊伍建設還有短板
高校現有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知網、用網能力尚不能滿足工作需要。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全校2000余名教職工中,開設的各類網絡自媒體平臺粉絲量(關注數)超1000人的僅有14個,且尚未有平臺進入全國教育類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傳播力榜單前100名。原因之一是培訓不夠系統(tǒng),主要依靠媒體機構或上級主管部門開辦的短期培訓班,不能滿足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
(二)產出成果仍然不足
高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主要體現在陣地建設情況、網絡作品、育人活動及品牌等方面。現階段,有不少高校表示,學校、學院、社團或班級三級聯動的校內網絡育人平臺模式下各類新媒體陣地管理難度大,“僵尸號”和停更平臺反而成了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漏洞。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每年清理的各類以集體名義開辦的新媒體賬號就超過100個。此外,學校的二級和三級網絡育人平臺不同程度地存在運營管理不規(guī)范的問題:有些推送文章存在版權糾紛,有些文章幾乎沒有閱讀量,多數二級平臺推送內容以時政新聞、學校新聞和通知為主,體現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的內容比較少,且多以文字和少量配圖形式展現。
(三)激勵機制有待健全
有不少高校已明確把網絡思政作品納入職稱評審體系,也有不少高校制定了網絡文字作品稿酬發(fā)放標準。但由于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標準的制定一度陷入困境:或不容易達到,起不到激勵作用;或太容易達成,造成經費資源浪費;或沒有考慮到新的作品形式。例如,在網上公開的高校網絡作品稿酬支付辦法中,基本只針對新聞類文字作品,以字數或者閱讀量、點贊量為發(fā)放標準,既沒有涵蓋短視頻、音樂短片、H5等新形式作品,也沒有跟上網絡平臺的發(fā)展速度。
二、提升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路徑分析
2020年5月,教育部等八部門發(fā)布了《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提出建設好高校思政類公眾號,推動高校網絡文化研究評價中心建設等措施,并明確了網絡思政工作專項經費的設立標準為每生每年不低于30元,從陣地建設、經費保障和評價激勵等方面為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提質增效。高校應順應媒體融合發(fā)展趨勢,按照“正能量是總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要求,積極打造新型傳播平臺,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的版圖。
(一)建強網絡陣地
一是繼續(xù)推動高校融媒體建設。融媒體作為互聯網思維對媒介載體影響的產物,順應當下分眾化、差異化的信息傳播趨勢,通過拓寬信息傳播的覆蓋面,提升信息交流的立體感和豐富度,使信息在傳播過程中不斷交流碰撞,從而提升傳播效果。比如,河南理工大學一體化推進融媒體建設和育人工作,在重要時間節(jié)點,抓好議題設置,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平臺傳播,實現全媒體平臺同頻共振,既有“爆款”作品,又有媒體效應。二是建好高校思政類微信公眾號。2021年年底,全國首批200個高校思政類公眾號重點建設名單公布,旨在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構建傳播矩陣。高校可以從優(yōu)秀思政類微信公眾號建設中汲取先進經驗,通過線上活動的舉辦、互動性更強的內容推送,以及緊跟熱點的系列主題策劃,在較短時期內聚集公眾號的關注量,并與其他校內平臺開展聯動,讓思政類微信公眾號成為師生放松心情、汲取力量、獲取經驗的重要陣地。三是分類管理校內媒體平臺。分類整合現有平臺,實現平臺育人分眾化,在對校內新媒體排查、考核的基礎上,及時清理“僵尸號”。同時,有針對性地扶持校內的二級、三級平臺,引導職能部門突出資訊、服務功能,學院突出特色品牌、育人活動,從而讓新媒體平臺各有特色、各有側重。四是關注師生自媒體建設。師生自媒體平臺在以小故事講述大道理、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方面具有天然優(yōu)勢,自媒體的標簽和賬號“人設”更容易受到大學生的歡迎。在河南理工大學輔導員開設的微信公眾號中,關注大學生身邊事的平臺活躍度、關注數都較高,做到了讓大道理更貼近大學生的日常。
(二)加強隊伍建設
一是抓好核心力量。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納入思想政治工作者主責主業(yè),加強對思政工作業(yè)務骨干、網絡名師、優(yōu)秀思政課教師、優(yōu)秀輔導員的培育工作。在思政隊伍的日常培訓中,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網絡強國的重要論述,加大媒介素養(yǎng)的培訓力度,提升思政工作者使用媒介的能力和水平。二是突出重點培育。加強對校內教職工開辦自媒體情況的摸排,積極扶持教職工開辦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將其納入網絡教育名師培養(yǎng)計劃并加強短期考評。三是有計劃地發(fā)掘和培育大學生“意見領袖”。河南理工大學通過對大學生自媒體開通情況進行調查,發(fā)現低年級大學生自媒體平臺的開通率更高。學校對此類大學生應加強日常關注,注重引導溝通,結合大學生特點,通過新媒體作品大賽、選聘網絡監(jiān)督員、推薦到媒體實習、吸納進入社團等形式,壯大正能量網絡宣傳隊伍。四是搭建交流平臺。通過年度評選表彰、媒體運營沙龍等,為廣大思政工作者、網絡教育名師、師生中的網絡“大V”搭建交流平臺,互相借鑒啟發(fā),進一步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做好激勵保障
科學的評價標準可以發(fā)揮指揮棒的作用,推動思政工作者挺進網絡主戰(zhàn)場,引導師生積極創(chuàng)作導向正確、內容生動、形式多樣的網絡文化產品。除了要制定科學的網絡文字作品稿酬標準,還應積極探索對各類視頻類作品、批駁錯誤思想的短文或回帖的激勵措施,如對教師換算工作量、對大學生進行德育成績獎勵等;加大對網絡育人品牌、網絡文化精品項目的培育力度,建立健全網絡文化成果評價指標,更科學全面地將優(yōu)秀網絡文化成果納入科研成果評價體系。
三、結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根據當代大學生成長規(guī)律不斷改革,又要科學運用網絡新媒體平臺和技術改進方式方法,利用媒體融合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間和路徑。掌握融媒體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載體以及主客體,可以更有效地用思想浸潤學生,以理論教育學生,從而肩負起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胡樹祥,趙玉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
[2]我國高校網絡思想教育的十年發(fā)展歷程:訪清華大學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任張再興教授[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3]黃艷,李佳玲,黃金巖.互聯網接觸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效果的影響研究:基于全國35所高校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高校教育管理,2021(6).
[4]盧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未來轉向[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1).
[5]邵彥敏,趙業(yè)程.融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意識形態(tài)安全工作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2(1).
責編:應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