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晴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南京 211815)
企業內部控制是以公司管理層為主導、內部員工共同參與的管理過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生產經營管理活動的運作效率,增強財務報告的真實性,為企業相關人員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及遵循相關法律法規,避免企業陷入困境。內部控制是幫助企業有效預防風險、實現自我發展和持續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尤其是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后,建立完整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成為企業經營管理的關鍵步驟,但其并未受到廣大利益相關者和財政部等監察管理機構的特別關注。自2006年以來,內部控制逐漸成為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的重點,為了完善我國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相應的法規相繼出臺,如2008年出臺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而就執行的結果而言,不同公司間各有不同。
在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后,股權集中度引起廣泛關注,它對企業治理結構、利潤分配和運營業績等方面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從企業盈利角度出發,股權集中度對企業績效有何影響?股權集中度作為企業治理結構的權益基礎,通過內部控制對企業績效發揮著什么作用?本文針對這些問題展開研究。
由于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和近年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開展,股權集中度與公司業績之間的關系受到市場普遍關注。對此,學者們持有四種不同的觀點:一是正向相關,二是負向相關,三是曲線相關,四是不存在線性關系。Perderson(佩德森)于1997年對歐盟12個成員國中300多家公司的數據進行了收集、整理、考察分析,最終發現大股東持股比例(即股權集中度)的上漲有助于公司經營業績的提升和治理結構的改善。Claessens(克萊森)等發現,股權集中度反向作用于企業績效。Serlark(塞拉克)指出股東集權度與企業經營效益之間的關系是分區間的線性關系,不同區間表現出不同的曲線模型。上述研究均表明,兩者存在一定的關系,然而任殿順等通過研究發現,企業產權結構(如股權集中度等)與企業盈利能力等方面不存在相互依賴的關系。
基于此,提出假設H1:在其他限定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相關。
股權集中度對內部控制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公司治理結構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是企業大股東保證公司標準化、合理化運行的必然要求。Shleifer(施萊弗)等指出,通過增加大股東的股權,適當提高股權集中度,有利于企業內部控制的發展,提高內控質量。周奕彤以三鹿奶粉召回事件為例,從增強公司內部控制管理的有效性與完善治理組織架構兩大方面入手,逐一剖析出現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指出要優化公司股權機構,完善公司董事會制度,強化其在公司內部控制管理體系的構建過程中發揮的核心作用。吳益兵等認為股權集中度的提升會反向作用于內部控制。
從公司經營效益的角度來看,公司股東與內部控制有效性的目標一致,通過股權集中能夠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督,減少管理層的自利行為,在內部控制實施不夠充分時,企業股東能夠在充分考慮企業績效的前提下,促進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防止徇私舞弊行為的發生。通過股權集中能夠形成有力的監督機制,促進內部控制制度的實施,但內部控制制度具有相對獨立性,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對股權集中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基于此,提出假設H2:在其他限定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股權集中度與內部控制相關。
內部控制對企業的治理結構、經營戰略有重要的影響。龐博基于滬深兩市A 股上市公司2012—2017年的數據信息,對內部控制與企業績效進行了回歸分析,發現隨著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增強,企業績效得以提升。葉陳剛等指出內部控制與企業績效之間沒有表現出明顯效應。
基于此,提出假設H3:在其他限定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內部控制有效性、股權集中度和企業績效三者之間存在傳導效應。
選取2015—2019年的深滬二市A 股上市公司的數據為樣本。為了增強樣本數據的相對穩定性與市場代表性,剔除下列公司:一是數據缺失、極端異常的公司,二是金融類公司,三是ST、*ST 公司等。將上述公司剔除后,在DIB 指標數據庫選取與公司的內控管理有關的財務數據;在上市公司年報及CSMAR 數據庫選取其余數據。文章通過Excel2019和SPSS 進行數據處理,處理篩選后,最終取得13366個有效樣本。
1.變量定義的相關性。
表1 變量情況
?
通過分析探究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內部控制有效性之間的關系,不難看出三者之間存在相關性。王棣華等指出內部控制在企業優化股權結構、實現公司業績增長的過程中呈現出部分中介傳導效應,而非完全中介傳導
2.模型構建
構建模型1用于驗證假設1。
模型1:
構建模型2用于驗證假設2。
模型2:
構建模型3用于驗證假設3。
模型3:
通過對比表2的描述性統計結果發現,目前深滬二市公司的總體績效水平并不高,而且各公司營業回報率(ROA)水平差異很大;股權集中度(S10)較高的現象比較突出;企業內部控制(Dib)逐漸得到公司治理層和管理層的關注,內部控制有效性增強,企業間內部控制有效性差距較小。
表2 描述性統計
?
根據表3的相關性分析數據可知,股權集中度(S10)正向作用于營業回報率(ROA)。股權集中度的提高推動了企業有效運行,實現了營業回報率的穩步提升。內部控制(Dib)與股權集中度(S10)呈積極相關關系。內部控制(Dib)與企業績效,即營業回報率(ROA)顯著相關,也就是說,內部控制正向作用于企業績效。同時,根據相關性分析理論可知,股權集中度、內部控制和企業績效之間不存在由于高程度相關關系或者精確的相關關系引發上述模型失效或無法估計的情況。
表3 相關性分析
〔注:**指在0.01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指在0.05 水平(雙側)上顯著相關〕
?
1.股權集中度與企業績效
根據表4中的模型1可知,股權集中度(S10)正向作用于企業績效,即營業回報率(ROA),也就是說,股權集中度的提高推動營業回報率提高,其中回歸系數為0.093(t=21.289),F 值為92.958,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2和模型3同理檢驗。假設1得以證明。
2.股權集中度與內部控制
從表4的模型2可以看出,內控體系的建立和有效實施、企業內部控制執行力的增強有賴于股權集中度的提升和股權結構的改善。其回歸系數為0.101(t=11.148)。其中F 值為65.33,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模型2和模型1同理檢驗。假設2得以證明。
3.股權集中度、內部控制與企業績效
根據表4中的模型3可知,股權集中度通過內部控制有效性的中介傳導效應正向作用于企業績效,股權集中度越高,越有助于營業回報率的提升,即企業績效的提升。根據傳導效應,股權集中度的回歸系數由模型1的0.093降至模型3的0.08。綜合上述,可知3個模型都存在相關關系,說明股權集中度通過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實現,即中介效應,推動了企業回報率的穩步提升,正向作用于企業績效。此外,根據表4模型3的回歸系數可知,內部控制作為中介變量,其發揮的并非完全中介傳導效應,而是部分中介傳導效應。假設3得以證明。
表4 回歸分析
(注:***、**、*分別表示p <0.01、p <0.05、p <0.1,括號內為t 值)
?
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績效的提升和內控有效性的增強有賴于股權集中度的提高,股權集中度的提高會引起公司管理層和內部員工對內控的重視,進而完善企業制度。
此外,通過內部有效性的中介傳導效應,企業績效(營業回報率)的提升仍有賴于股權結構,兩者呈現積極相關關系,經分析可知,其發揮的是部分中介傳導效應,而非完全中介傳導效應。
企業應當提高前十大股東的持股比例,改善股權結構,推動企業內部規范的有效實施,完善企業內部監督機制,從企業內部出發,增強企業管理能力與內部執行力,推動營業回報率的提升,實現企業績效的穩步增長。這一研究結果為企業建立內部控制制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指導,有助于提高企業的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