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帥,耿依鍵
(河南城建學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在2019年10月我國教育部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就提出要嚴格課程質量評估,在專業認證、教學評估中增加課程評價權重,完善課程管理和評價機制[1],強調了課程評價在我國教育建設中的重要地位。現在的大多課程評價模式都是以學生對教師所講授課程的反饋,其他老師和領導對教師講課的評價以及老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反思,建立的評價制度。授課教師通過這些反饋評價和自己的反思來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但是現在被評價者無法準確地知道自己有那些優點與不足,缺少一個更加全面化的評價模式。
因此需要建立一個更客觀、公正、科學的課程評價系統,課程評價指標的確定又是課程評價系統的重中之重,所以本文將對如何客觀、科學、全面的確定評價指標進行研究。
課程評價指標體系中包括三個一級指標:行業發展趨勢與就業前景、學生自身能力水平的提高、教師授課情況及學生理解程度。每個一級指標都有其下屬的二級指標,具體如表1。

表1 課程評價指標體系
該評價指標是基于行業發展、能力提升及教師授課能力三個方面來設計的。學校教學過程中,特別是高等教育學校,必須以學生為主體,只有合理分析學生的需求及學習成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對課程進行相應的改革。
首先是確定評價初始指標。評價標準應遵循“理論認識→實踐加深→理論升華→知識遷移”的認知規律,教師授課質量以該課程的實施與開展是否符合當前就業形勢;該課程的設置是否遵循該專業的歷史發展方向和是否順應時代發展變化;課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度;該課程內容綜合度、知識面廣度及創新性提升度;教師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是否合理;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掌握程度與應用情況、強化課程內容的效果與措施為基準進行課程質量評價。
以《物聯網通信技術》課程為例,按照上述評價標準得到:課堂上學生對該課程的理解程度與討論情況、學生的學習感受、教師在授課前的備課情況、教師授課方式在該課程中的運用情況合理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課程對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豐富程度、該課程的設置順應時代發展變化程度、課程內容綜合度、知識面的廣度及創新性、課后習題對強化課程內容、課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度、教師的教學效果12個初始指標。
其次對12個初始指標進行樣本數據采集。數據采集的方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網上問卷形式的課程評價,從而獲取樣本數據。在模擬實驗中本文共發放問卷300份,收回280份,按照2:8原則將樣本數據分成測試樣本集和訓練樣本集。
構建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將問卷結果作為因變量y,每項指標結果作為自變量x,通過回歸分析處理樣本數據,得到數據分析結果。其中R2的值是闡述模型對原始數據集的解釋程度;F的值是查看該樣本集的共線性強度;P值是作為衡量數據樣本集置信度的指標。通過比較實驗結果的R2值、F值、P值與預期值的范圍,篩選出最為可靠系數,構成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多次迭代后,所得回歸方程就是本文所取得課程評價指標的最優解。
分析結果如下圖1所示。R2決定系數的值,反映了模型對數據的解釋程度,其越趨向于1,則構建的方程可靠性越高。通過分析結果可知,SPSS軟件只構建了1個模型,其中模型1的R2為0.941,說明模型1對數據的解釋程度最高,因此選擇模型1作為結果方程。

圖1 分析結果-模型匯總表
以上結果可得多元線性回歸方程:
y=0.143X1+0.004X2+0.079X3+0.176X4+0.171X5
+0.132X6+0.059X7+0.040X8+0.069X9+0.051X10
+0.053X11+0.235X12-5.509。
由回歸方程式可以得出,《物聯網通信技術》這門課程的質量Y與X1(該課程的實施與開展符合當前就業發展的程度)X4(課程對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豐富程度)、X5(知識面的廣度及創新性)、X6(課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度)、X12(教師的教學效果)呈顯著正相關。
由此可知,將該課程的實施與開展符合當前就業發展的程度、課程對自己專業基礎知識的豐富程度、知識面的廣度及創新性、課程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結合度、教師的教學效果作為必要課程評價指標,用于對該類課程評價規則,確定該類課程質量優劣。
本文詳細闡述了回歸模型在指標確定時的實現方法:通過基礎統計數據建立回歸方程模型,探究評價模型與評價指標的關系,確定了指標分層體系及各指標的權重,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給出指標的標準值。通過對《物聯網通信技術》課程的具體應用,驗證了該課程評價指標確定方式的實用性和可靠性。
本文雖然已經提出了如何通過回歸分析獲得課程評價的指標,但著重點放在如何正確合理科學的確定教學評價指標,而對于指標確定之后的如何基于回歸分析去完成一個完整的課程評價系統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