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李玉華,王長法,曹貴玲,王桂英,李孟孟,李玉保
(聊城大學 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動物育種學是動物科學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在動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起承前啟后作用。一方面它與前期所學生物統計學、動物遺傳學密切相關,另一方面又是后期養禽學、養豬學等各理論課程的鋪墊。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理論教學以傳授基本知識和培養學生知識體系構建為主,實踐教學以鍛煉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培養批判性思維為主,課程實習以培養學生下愿接地的品格。
動物育種學教學內容分為理論教學45 學時(2.5 學分)、實驗教學36 學時(1 學分)和育種實習部分2 周(約72 學時)。
動物科學專業是聊城大學農學與農業工程學院的傳統優勢專業,始建于1951 年。動物科學專業依托畜牧學學科,為山東省高等學校“十四五”高水平學科培育學科。動物育種學為動物科學專業的核心課程,2006 年以后獨立設課,2013 年以后動物育種學實驗獨立設課,2016 年增加了育種實習內容。2021 年3 月動物育種學獲得聊城大學教師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
樹立“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信息技術為橋梁”的教育教學思想,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培養新時代應用型畜牧人才。
1.教材內容與學科發展不一致的矛盾。教材內容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案例不是選擇國內近幾年新培育的品種(品系),與新農科人才培養需求不一致。
2.教學模式與學生學習接受度的矛盾。傳統教學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成了“低頭族”,學生參與少、興趣低,接受度差。
3.評價體系與課程目標達成度的矛盾。傳統考試的一紙期末試卷定高低,學生死記硬背、臨時突擊,考完就忘,教學產出率低,無法有效達成課程目標。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思想,堅持OBE 教學理念,將雨課堂手機APP 應用到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學習“活”起來,激勵課堂,創新思維,培育新時代合格畜牧人。課程改革思路如圖1 所示。
圖1 課程改革思路
1.強化教學研究,培養專業化創新型的授課團隊
課程教學團隊的四位教師均是畢業于全國知名高校的博士,承擔國家級或省級重點項目多項,也具有較強的生產實踐經驗。授課團隊通過以老帶新等舉措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線上線下教學研究已成常態,外出參加培訓,通過學習交流,分享經驗,示范借鑒,共同改進提高,既更新了教學理念,也提高了教學能力。
2.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
變“教得好”為“學得好”,變“單聲道”為“立體聲”。借助雨課堂手機APP,使教學效果外化,充分發揮手機的助學作用,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教學設計的科學化
在對學習內容、學習目標、學情(知識結構、學習習慣)等進行準確分析的前提下,針對每一節課教學內容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通過導學、助學、促學和評學精心設計每個知識點的呈現形式,從而提升課程建設質量。
導學:根據課程性質、教學內容、課程目標、學情分析等,明確本次課教學目標,制定學習任務,編寫導學案,選擇課程資源,制作課件PPT,錄制微課視頻,設計導學問題,精選教學案例。
助學:通過簽到、隨機點名組織課堂,提高學生到課率;通過提問、分組討論,提高學生參與度;通過輔導答疑、分類輔導,提高學習質量;通過介紹學科前沿、拓展學習資源,幫助學生深度學習。
促學:通過雨課堂等后臺數據實時監控學生學習情況與學習進度,并對落后同學采取個別關照、心理輔導、學法指導、交流談心等方式進行督促。
評學:通過作業質量、課堂測試準確率、數據分析、調研反饋、小組匯報和互評、學生評學和督導評學等,掌握“教”與“學”的質量和目標達成度,并持續改進。
(2)教學組織的精細化
針對不同章節,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等方法,精心組織課前、課中和課后各教學環節,充分利用雨課堂APP 的互動功能,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提高“教”與“學”的效果。精細組織教學如圖2 所示。
圖2 精細組織教學
教師:課前按照課程目標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上傳預習材料,發布課程任務,課程中精講細講重難點,組織教學活動、答疑解惑、拓展新知;課后自我小結,評價分析和持續改進,通過班級QQ 群、平臺討論區進行交流答疑等。
學生:課前通過學習通、QQ 群等平臺自主預習,學會簡單易懂的內容;課中提問討論、參與活動任務、測試評價、深度學習;課后完成作業、撰寫課程論文、自我評價和知識構建。
(3)教學方法的有效化
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質量,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采取了不同的教學方法。有效組織教學如圖3所示。
圖3 有效組織教學
問題驅動法:老師從育種實踐提出問題,圍繞本章重點、研究熱點和專業焦點等問題設計討論題,要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增加學生的探索空間,讓每名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育種實踐問題的能力。
案例教學法:對于實踐性較強的內容,教師根據各章節知識點選出2~3 個育種的典型案例,確保案例具有實際應用價值。如在新品種培育章節,以魯西黑頭羊等案例,有效地促進了學生對各育種方法的理解與應用,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邏輯教學方法:對邏輯性和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前沿內容,采用邏輯教學法,建立知識樹,加大理論背景的介紹,幫助學生直觀學習和深入學習,幫助學生在學習“是什么”的同時,真正理解“為什么”,從而真正落實學習效果。
(4)教學活動的多樣化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課堂上主要講解重點和難點,以點帶面。通過雨課堂打卡、隨機點名等,督促學生同頻同步,開展分組交流、主題討論等課堂活動,調動學習積極性。課下利用餐廳沙龍、輔導答疑等。邀請知名育種專家來校作報告。多樣化教學如圖4 所示。
圖4 多樣化教學
3.優化教學內容,培養新時代畜牧人
(1)精講經典內容,奠定學習基礎
重點講解個體遺傳評定、選配和新品種培育等經典內容,牢固掌握基本知識和理論,培養學生扎實的基本功。而對于易學易懂的內容由學生自主學習,同時通過繪制“知識導圖”實現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2)注重學科前沿性和時代性,保證知識的與時俱進
根據“目標導向”,將時事資訊、前沿進展等與傳統課本知識有效融合、重新組合,打造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引導學生深層次學習,如圖5 所示。
圖5 注重學科前沿
結合新農科、智慧畜牧業的發展要求,更新教學內容,注重知識的整合與應用。將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團隊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學;以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為驅動融入熱門的“基因編輯”等生物技術和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內容。
(3)思政融入課堂,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恰當融入國家教育和新農科建設政策、科學家事跡和“打好種業翻身仗”等思政元素,將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課堂教學,踐行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實現課程思政與專業授課的同頻同振,潤物細無聲中實踐價值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種業問題。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打好種業翻身仗,如圖6 所示。引入中國農業科學院侯水生研究員及其團隊歷經20 多年打贏北京鴨原種保衛戰的事跡,如圖7 所示。
圖6 課程思政融入課堂
圖7 介紹科學家事跡
(4)豐富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對教學內容做“減法”的同時,還需要與課外有效學習的“加法”相結合,保證教學質量,促進教學目的的達成。
了解課程用教學資源:介紹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等,使學生了解課程性質、課程目標、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教學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達成關系等。
講授新知用教學資源:教學設計、電子教案、電子講義、電子教材、教學課件、教學案例等,傳授新知、學習新知,完成教學任務。
測試評價用教學資源:布置作業、小組研討,鞏固學生所學,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小組互評、座談面試等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課程思政用教學資源:思政教育的理論知識、國家政策文件和育種專家的事跡等,將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發揮“立德樹人”課堂主陣地的作用。
拓展新知用教學資源:國家精品課程、學科前沿文獻、國家規范和其他課外學習材料等,以供學術拓展學習使用,提高知識的構建能力。同時還為同學推薦精品在線課程網站、圖書館數據庫、公眾號等,幫助同學充分利用信息化網絡平臺,拓寬視野,構建完整知識體系。
4.強化實踐教學,做到學知用合一
實踐環節采用分層次遞進實踐,包括課程實驗、創新項目及課程實習。動物育種學實驗獨立設課;學生申請的創新項目,多來自教師的科研選題,授課教師經常帶領學生到生產一線指導育種實踐,另外還有課程實習。三層次遞進方式引導所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應用能力。分層次實踐教學如圖8 所示。
圖8 分層次實踐教學
5.形成性考核體系,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課程考核評價體系包括考核內容(知識、能力和素質)、考核方式(學習小組、座談面試型、過程性、終結性)和考核主體(教師團隊、學生)。
課程考核注重過程性和多元化,包括平時成績(占30%)、期中考試(占20%)和期末考試(占50%)。平時成績包括考勤、作業、測試,均在雨課堂上完成。期中考試由授課團隊教師組成面試官,對學生進行考核,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期末考核包括課程論文和閉卷考試(以提高性題目為主)。形成性過程評價體系如圖9 所示。
圖9 形成性過程評價體系
1.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高
(1)教學目標達成度高,學生課程考核成績顯著提高
學生普遍認為該課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啟發性強,增強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考核平均成績在80 分以上,教學目標的達成度較高。
(2)分類培養效果顯著
針對學生發展需求,制定不同培養目標,對于考研學子,通過參加教師科研項目,引導其閱讀文獻,掌握學科前沿。在團隊教師的指導下,每年有多名學生報考動物遺傳育種方向研究生,并取得優異成績。
針對畢業從事育種生產的學生,主要加強其實踐技能的提升,安排其到育種生產企業實習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得到了用人單位的一致好評。
(3)學生專業技能顯著提升
參加全國大學生動物科學專業技能大賽、山東省“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分獲國賽二等獎2 項和省賽“三等獎”1 項。指導創新項目9 項,指導本科生為第一作者發表學術論文17 篇。
2.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改成果顯著
(1)教學成果獎勵
課程改革成效顯著,得到學生、同行和領導的高度評價,5 年教學工作考核優秀(A 級);首位指導學生獲全國二等獎,獲山東省教育技術與裝備協會優秀論文1 篇;指導優秀畢業論文1 篇;獲校級教學成果二等獎3 項。
(2)教學研究
產教融合改革與實踐獲批教育部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省級教改重點項目和校級教改項目等多項。
(3)其他成果
團隊主編或參編專著2 部,發表動物育種領域論文70 余篇,代表作7 篇。
動物育種學理論與實踐并重,在地方應用型高校動物科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本團隊注重授課隊伍專業化和創新性的培養,教授進課堂,青年博士指導實踐。明確和優化課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將課程思政很好地融入案例教學,加強創新和改革,努力打造一門學生喜歡、畜牧行業認可的精品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