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鈺
當前, 國內新一輪區域創新格局加快調整, 創新成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十四五”時期,天津面臨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 必須發揮創新作為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用,依托比較優勢,加速科技賦能,著力補短板、強弱項、促提升,推動建設更高水平創新型城市。本文基于《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剖析天津創新能力發展水平, 圍繞相對弱勢指標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 為持續提升天津區域創新能力提供參考。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以下簡稱評價報告)以國家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為主題,采用2019年數據,對31個省(區、市)創新能力進行跟蹤研究,為加強地方政府對本地區創新能力的了解提供參考,有效支撐了區域創新規劃和政策制定。
評價報告借鑒了《世界競爭年鑒》《全球競爭力報告》《全球創新指數》《創新型聯盟指數》《國家創新指數》等國內外主要競爭力和創新能力評價研究經驗, 基于我國區域創新體系特征, 構建了四級評價指標體系, 包括5 個一級指標、20 個二級指標、40 個三級指標和138 個四級指標, 其中一級指標包括知識創造、知識獲取、企業創新、創新環境、創新績效,并從實力、效率、潛力三個層次反映地區創新能力發展的存量、相對水平和增長率,較為全面地反映了各省市的創新能力情況。 其指標體系如表1 所示。

表1 中國區域創新能力指標體系
近年來, 天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 為打造京津冀自主創新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主要策源地提供了有力支撐。 表2 綜合指標情況顯示,2021 年, 天津創新綜合效用值為26.94,在全國排名第 15 位,與上年持平。 天津依托港口城市的地理優勢和作為直轄市的行政優勢,在2002—2018 年期間,創新能力始終保持在全國前7 位,領先優勢明顯。但自2019 年起, 天津創新能力排名呈現明顯下滑態勢, 與廣東的差距逐漸拉大,在2019 年被重慶超越, 成為4 個直轄市中排名最低的城市,從2020 年起跌出前10 位,創新驅動發展和轉型面臨較大挑戰。
實力指標層面, 天津綜合實力排名第16 位,比上年下降1 位, 其中知識創造實力指標排名、 知識獲取實力指標排名、 創新績效實力排名均高于綜合實力排名,分別為第 15 位、 第 10 位、第15 位。 企業創新實力排名第19 位,創新環境實力排名第17 名, 低于綜合實力排名。實力指標排名如表2 所示。
效率指標層面, 天津綜合效率排名滑落至第6 位,比上年下降2 位, 被江蘇和浙江超越, 作為直轄市在人均投入和人均產出方面優勢縮小。 知識創造效率提升2位至第8 位。 知識獲取效率方面, 天津表現突出位列第3,高于綜合效率排名。 企業創新效率排名第10 位,下降3 位, 與綜合效率排名差距較大。 創新環境效率位列第5 位,比上年下降 2 位。 創新績效效率方面, 天津延續下降趨勢, 從第5 位下降至第9 位,低于綜合效率排名。 效率指標排名如表2 所示。
潛力指標層面, 天津綜合潛力排名31位。 知識創造綜合指標潛力排名由29位下降至31位, 知識獲取綜合指標潛力排名提升4位至26位,企業創新綜合指標潛力排名上升2位至29位,創新環境綜合指標潛力由31位上升至28位, 創新績效綜合指標潛力上升1位至30位。潛力指標排名如表2 所示。

表2 2020—2021 年天津創新能力綜合指標情況
表2 所示的5 個一級指標中, 天津知識創造排名全國第 19 位, 較 2020 年上升1 位。 知識獲取指標相對突出,排名第 8 位,與 2020 年持平。 企業創新排名22 位,較2020 年下降6 位。創新環境排名第 21 位, 較 2020 年下降7 位,降幅最大。創新績效較2020 年下降1 位,至第14 位。 一系列數據表明,天津在知識創造、 企業創新和創新環境等方面遇到發展瓶頸,創新突破的壓力較大,圖1 所示雷達圖可清楚看出天津當前創新能力現狀。

圖1 2020 年、2021 年天津創新能力雷達圖
天津知識創造能力排名第19位, 落后于綜合指標排名, 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創新能力整體提升。從表2所示的知識創造的3個二級指標來看,天津的研究開發投入、專利綜合指標表現較弱。 其中政府研發投入76.55億元,較上年下降25.12%,排名下降5個位次至第17位, 被重慶反超。 政府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為0.54%, 較上年減少0.22個百分點,位次下降3位至第7位,政府研發投入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92502.1人年, 排名由上年14位下降至18位,被江西、重慶超越,研究與試驗發展人員全時當量增長率延續上年負增長趨勢,為-8.05%,排位下降2位至第30位, 科技人力投入需進一步提升。從總量看,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研發實力略有下滑, 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不含企業)19898件,較上年減少8.40%,發明專利授權數5025件,被河北超越,位次下降1位至17位。 從效率看,每萬名研發人員發明專利申請受理數1383件, 排名上升10位至第6位, 超過了江蘇、浙江、四川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技術研發效率顯著提升。
天津知識獲取能力相對突出,排名第8 位,高于綜合指標排名。 從表2 所示的知識獲取3 個二級指標來看,外資企業投資方面表現優秀,科技合作、技術轉移排名穩中有升。 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的比例增長6.08 個百分點, 為 21.99%,位次上升4 位至第 3 位,超過了浙江、湖南、重慶,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發經費內部支出額中來自企業資金增長率為1.77%, 排名提升4 位至第27 位,企業同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密切。 技術市場交易金額(按流向)表現突出,增速達32.78%, 排名由16位上升至13 位,技術市場企業平均交易額 (按流向)409.26 萬元/頃, 位次上升 3位至第15 位,較上年增長了9.6%,技術流動活躍度提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內技術成交金額 14627.9 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國內技術成交金額增長率7.28%, 位次上升 17 位至第 12 位, 國內技術獲取能力增強。 人均外商投資企業年底注冊資金中外資部分9839 萬美元,居全國第 3 位, 較上年增長9.20%,外資利用效率領先。
天津企業創新能力排名22位, 嚴重滯后綜合指標排名, 成為天津區域創新能力的短板。 從表2所示的企業創新能力的二級指標來看,企業研究開發投入、設計能力、新產品銷售收入綜合指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改造經費支出326552.4億元,較上年減少29.23%,排名下滑6位至第26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技術改造經費支出67.8萬元/個,較上年減少36.93%,位次由第7位下滑至第25位,企業技術提升能力亟待提升。企業研發人員投入能力及研發經費投入力度減弱, 創新重視程度不足,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人員數排名16位,為66307萬人,較上年減少18.26%,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比重下降1.29個百分點至6.74%,排名由第1位降至第4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213.43億元,較上年減少15.60%,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占銷售收入的比例為1.13%,被安徽、上海、北京超越,排名降至第12位。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排名下降2位,較上年下降10.90%,為20856件,企業核心技術水平需進一步提升。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增長率-0.72%,排名第27位, 新產品開發力度需進一步加大。
天津創新環境排名第21位,較上年退步明顯,如表2所示, 主要是金融環境相關指標下滑導致。此外,創新基礎設計、勞動者素質、創業水平綜合指標表現較差。其中,從基礎指標看, 科技企業孵化器融資能力減弱, 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獲風險投資額22711.3萬元, 排名第17位,較上年減少33.93%, 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風險投資強度排名第26位, 為108.67萬元/項,較上年減少26.35%;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基金總額26769.4 萬 元 , 同 比 減 少68.75%, 排名下降4位至25位, 平均每個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基金額下降11位至28位,為330.49萬元,僅為上年的27.77%。 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畢業企業數下降9.39%至328家, 排名降低2位至22位,平均每個科技企業孵化器當年畢業企業數為4.05家,位次下降4位至第21位, 科技企業孵化器孵化能力下降。教育經費支出占GDP 的比例4.50%, 較上年增加0.15個百分點, 位次上升3位至第16位, 政府對于人才培養重視度仍需進一步提升。 科技服務業從業人員占第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6.65%,位次下降1位至第3位,被上海反超,科技服務水平領先優勢縮減。
天津創新績效排名第14位,較上年下滑1位,高于綜合指標排名, 如表2所示,主要是產業結構、 產業國際競爭力、 可持續發展與環保綜合指標排名下滑導致。 從基礎指標看, 第三產業增加值8949.87 億 元 , 較 上 年 下 滑18.84%, 排名由15名下滑至20名, 產業結構需進一步優化。 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823.82億元, 較上年減少24.03%,排名下降2位至第15位, 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30.29%,排名由第7位下降至第14位,較上年下降10.37個百分點, 高技術產業發展放緩。 高技術產業就業人數增長率-6.50%,排名上升1位至第29位, 產業帶動就業效果不顯著。 高技術產品出口額4962.71百萬美元,較上年降低68.61%,排名下降2位至第11位, 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減弱。 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價值)0.41噸標準煤,排名下降1位至第6位,被上海反超, 可持續發展領先優勢收窄。 每萬元GDP工業污水排放量排名下降7位、每億元GDP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名降低6位,環境污染壓力較大, 可持續發展需進一步深化。
近年來, 天津作為以傳統工業、 制造業為基礎的地區,經濟總量不斷上升,但受淘汰落后產能等因素影響,GDP 增長放緩,加之結構優化、動能轉換政策的影響,一般公共預算收人增速不高,在招商引資、 企業培育等扶持政策上有些 “力不從心”,存在研發投入力度不足、企業創新活力不強、 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不夠、 科技對經濟支撐不強等短板, 一定程度影響了創新能力的持續提升,創新驅動發展任重道遠,轉型升級面臨較大壓力。 未來, 天津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發揮政府在創新中的主導地位,在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 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優化完善創新生態、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等方面持續發力,下好創新“先手棋”,努力塑造創新發展新優勢, 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堅持創新是第一動力的理念,在經濟轉型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市區兩級財政應當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并通過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引導激勵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 進一步優化財政科技支出結構,將財政科技經費更多地投向基礎研究、 應用研究、技術研究與開發以及科技創新基地建設等創新鏈關鍵環節, 提升財政R&D投入力度,優化資源配置,不斷增強研發策源能力,使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充分發揮,撬動各類社會資本共同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投入力度。
高質量推進海河實驗室建設, 瞄準天津重大戰略需求,在新興前沿交叉領域和具有特色的領域,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設學科綜合交叉的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其他科學研究實驗基地。推進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項目地震模擬振動臺建設,支持天津的科學家和高校科研院所參與和牽頭組織大科學建設工程; 推進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設施的開放共享。深化部市會商合作,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津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研究中心。建立與北京大科學裝置聯動機制,融入北京“三城一區”建設,用好北京的大科學設施,支持北京大科學設施在津建設分基地。
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 積極培育具有競爭優勢和轉型能力的創新企業,分類打造企業創新的梯次發展格局,發揮企業創新決策、創新投入、 成果轉化的主體作用。 引導高校院所與企業全面合作, 加大技術創新平臺在企業中的布局力度,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設立研發中心。 鼓勵企業牽頭組織實施國家重大科技任務, 支持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匯聚各類創新資源,引導企業、 高校和科研院所有效互動,打造體系化、任務型協同創新模式。 聚焦企業推動各類創新政策落地見效,加大企業研發投入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持續發揮企業研發投入后補助、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政策的積極引導作用,針對重點企業加強政策宣講和輔導服務。靈活運用多種金融政策工具,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圍繞 “制造業立市”,以產業鏈需求為牽引布局科技創新資源, 推動信創、 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10條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增強產業創新力和競爭力。 充分發揮新型研發平臺、 龍頭企業以及駐津科研院所在加快核心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的資源優勢和技術優勢,突破“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強國內外智力引進和科技人才培育, 強化高水平人才資源供給, 為天津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高質量的人才保障。 針對天津布局的重點產業和關鍵領域, 制定包含資金支持、人才凝聚、重大專項組織等方面可實施性強的細則,推動政策的具體落實。
積極融入北京國際科創中心建設, 高質量承接北京優秀科技企業轉移和重大成果轉化, 吸引創新要素向天津集聚。 進一步理順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鏈條,推進京津冀高新技術產業對接協作, 推動區域間高新技術產業合理分布, 構建上下游聯動機制。 支持濱海中關村科技園、 寶坻中關村科技城等引進北京人才、 成果、項目、產業化基地落地園區,促進兩地企業開展應用場景共建、產業創新聯動、企業遷移布局等合作。 進一步深化部市合作、 院市合作、 校市合作,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開放合作計劃, 對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持續深化 “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大力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機制, 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推動創新創業投資規模化、集聚化、鏈條化發展,壯大引導基金規模, 形成 “種子基金—天使基金—創投基金—直投基金—產業基金” 全鏈條股權融資鏈。 遵循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強化激勵機制,完善評價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 提升人才公共服務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加強住房安居、健康守護、法律咨詢等方面保障,優化科技人才發展生態,吸引人才來津發展。 實施一批重大成果轉化示范工程,探索科研眾包、 創新挑戰賽、揭榜掛帥等科技成果轉化新機制。完善創新政策和法規體系,深化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改革科技項目組織和形成機制、 科研經費管理機制,優化科技創新環境。
打破舊有路徑束縛,加快實施節能環保工程, 持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高創新效率。 加大對資源節約與循環利用、 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 碳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等的支持力度, 加大對新型可再生能源技術攻關,改進高耗能領域節能與能源效率關鍵技術, 帶動節能產業發展。 提高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發展,加快轉方式、調結構,推動制造業向高端、智能、 綠色、 服務方向轉型升級。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堅持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水平,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企業盈利環節由價值鏈中低端邁向高端, 占據行業制高點。 推動企業堅持需求導向開展漸進式創新, 提高產品開發能力,瞄準顛覆性技術,形成拳頭產品、殺手锏產品,保持產品競爭力, 依靠自主創新樹立企業的科技品牌形象,提升企業的行業影響力,不斷提高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