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華生
(肇慶市第十五小學,廣東 肇慶 526020)
平衡能力是人體參加體育運動走、跑、跳、爬的基礎能力之一,它是一切身體活動的基礎能力。平衡能力分為兩種:一種是靜態平衡能力,一種是動態平衡能力。發展兒童平衡能力有利于提高其適應復雜環境的能力和自我保護的能力,在運動中可以減少受傷的風險。莊弼,周毅,楊寧等人的研究表明3~5歲是兒童平衡能力的敏感期。感覺統合訓練是通過科學有趣的訓練方法對兒童感官進行長期有效的感官刺激以改善兒童的感官失調現象,而平衡能力受多種感覺器官影響。目前涉及感覺統合訓練的教材極少,只有鄧星華,譚華編著的《新編體育教學論》有介紹感覺統合訓練的相關知識;肖建忠,許麗認為目前兒童主要以平衡覺、觸覺和本體覺統合失調為主,而兒童感覺統合訓練大多數是基于這三者的統合訓練,能有效提升平衡能力;根據代勇、王磊等人對學齡前兒童平衡能力培養方法的研究表明6歲是兒童平衡能力的矯正和提高的重要時期。
平衡訓練主要分為動態訓練和靜態訓練兩大類,很多小學體育教師和感統訓練培訓機構的教練不清楚平衡訓練應先訓練哪一類,本文通過感覺統合訓練對6歲兒童的平衡能力進行深入研究,對6歲兒童進行動態和靜態平衡能力對比實驗,通過實驗前后數據分析兩者的優劣之處,期望為我國小學體育課和感統培訓機構在進行兒童平衡能力訓練時提供一些理論參考。
以感覺統合訓練對6歲兒童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能力的影響為研究對象。
2.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研究內容查閱了 《兒童感覺統合實用手冊》 《不同人群平衡能力的影響因素研究》 《兒童感覺統合訓練》等書籍,在中國知網下載了和感覺統合訓練、平衡能力相關的26篇文獻,作為理論研究資料。
2.2.2 實驗法
(1)實驗時間及地點
實驗從2019年9月9日開始,到2020年1月4日結束,共計16周,每周安排三次實驗課,每次實驗時間為40分鐘,實驗地點:學校運動場。
(2)實驗對象分組
一年 (1)班為實驗1班、一年 (2)為實驗2班、一年(3)為對照1班、一年(4)班對照2班,其中所有一年級學生均為6歲,從每班抽取42名身體健康的兒童為樣本,共168人;并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學生進行身高、體重、年齡進行分析,經過分析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1、2班和對照1、2班學生符合實驗條件。
(3)實驗分組內容
實驗班采用平衡墊、平衡板、平衡蹺蹺板等靜態平衡器材對6歲兒童進行靜態平衡訓練,對照班采用過河石、平衡走道、搖滾圈平衡走等動態平衡器材對6歲兒童進行動態平衡訓練,并在實驗前和實驗后對學生平衡能力進行對比分析。訓練時間:每周安排三節課,每節40分鐘,共計16周。
(4)實驗過程控制
實驗班和對照班的訓練內容都是以平衡能力為主,實驗過程中實驗班和對照班訓練地點、訓練時間、訓練量都是同步,實驗班和對照班都由本人進行教學指導,最大程度排除實驗過程中外部干擾因素,以便更好地觀察實驗對象。
通過微信、電話方式邀請肇慶學院的教授、貝爾國際培訓機構的教練給予意見,訪談內容主要圍繞:1.動態和靜態感統平衡器材類型;2.動態和靜態感統平衡訓練時間;3.動態和靜態平衡訓練評價方式等,在訪談中聽取專家的看法和建議,為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采用SPSS13.0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

表2 實驗前對照班動態平衡情況統計表

表3 實驗前實驗班和對照班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差異性 單位:個
從表1、2、3的測試成績中發現,實驗前實驗班學生平衡墊和對照班過河石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0.6±2.05,實驗班學生平衡板和對照班平衡走道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0.6±2.35,實驗班學生平衡蹺蹺板和對照班搖滾圈平衡走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2±0。實驗前實驗班靜態平衡測試和對照班動態平衡測試成績沒有顯著性差異,說明實驗班和對照班符合實驗條件。

表1 實驗前實驗班靜態平衡情況統計表

表5 實驗后對照班動態平衡情況統計表

表6 實驗后實驗班和對照班靜態平衡和動態平衡差異性 單位:個
從表4、5、6的測試成績中發現,實驗前實驗班學生平衡墊和對照班過河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6.5±1.75,實驗班學生平衡板和對照班平衡走道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8.4±2.9,實驗班學生平衡蹺蹺板和對照班搖滾圈平衡走5分鐘平衡能力測試相差7.1±0.23,實驗前實驗班靜態平衡測試和對照班動態平衡測試成績有顯著性差異,表明,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通過靜態平衡訓練的實驗班學生比通過動態平衡訓練的對照班學生的平衡能力要好。

表4 實驗后實驗班靜態平衡情況統計表
從表7實驗班實驗前后數據可以看到,實驗班靜態平衡訓練后學生平衡能力提高了很多,平衡失敗率下降很快。表8對照班實驗前后數據也可以看到,對照班動態平衡訓練后學生平衡能力雖然也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是學生平衡失敗率依然很高。表明,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采用靜態平衡訓練比動態平衡訓練取得的效果更好。

表7 實驗班靜態平衡實驗前后平衡能力差異性

表8 對照班動態平衡實驗前后平衡能力差異性
實驗班在實驗中采用靜態平衡訓練的主要特點有:1.靜態平衡訓練中小學生可以更好、更長時間地用腳掌感觸地面,調整身體前后左右的重心位置。2.靜態平衡訓練時小學生的下肢關節呈微曲狀態,大腿肌肉長時間保持長度不變,進行靜力力量訓練可以提高小學生下肢肌肉力量,提高靜態平衡穩定性。3.對于平衡能力差、膽子小怕摔倒的小學生,靜態平衡訓練內容簡單、容易訓練,可以提高小學生自信心。4.靜態平衡訓練可以訓練學生專注力,因為靜態平衡訓練都是在原地做練習,能夠提高小學生專注力。
對照班在實驗中采用動態平衡訓練,動態平衡訓練在小學生平衡訓練中有以下特點:1.動態平衡訓練中小學生腳掌和地面平衡器材接觸時間短,對小學生本體平衡感刺激低。2.動態平衡訓練中小學生經常會出現手腳不協調造成失衡。3.動態平衡器材例如過河石之間距離如果較遠,會對初學平衡訓練小學生產生恐懼和害怕心理。4.動態平衡訓練小學生不容易控制行走速度容易出現失衡。5.有些動態平衡訓練器材高度較高,例如搖滾圈平衡走,初學平衡訓練的小學生需要體育教師或感統教練保護才能完成。
實驗班采用了平衡墊、平衡板、平衡蹺蹺板等靜態平衡器材對6歲兒童進行平衡能力的訓練,對照班采用了過河石、平衡走道、搖滾圈平衡走等動態平衡器材對6歲兒童進行平衡能力的訓練。經過16周實驗發現,感覺統合訓練對6歲兒童平衡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由實驗結果可知,實驗班采用靜態平衡訓練的學生實驗后平衡能力提高很多,對照班采用動態平衡訓練的學生平衡能力有一點進步,但是總體成績提高不明顯,表明,采用靜態平衡訓練比動態平衡訓練更能有效提高6歲兒童的平衡能力。
4.2.1 在對6歲兒童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時,建議先進行靜態平衡訓練,再進行動態平衡訓練,這樣能更好地提高兒童的平衡能力。
4.2.2 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平衡訓練時應該注意平衡器材的更換,最好是一個學期更換一批不同類型的平衡器材,這樣能夠調動小學生學習興趣。
4.2.3 將感覺統合訓練融入到小學體育教學當中或者充分利用現有的體育器材開發針對感覺統合訓練的課程,進而提高小學生的感覺統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