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詩琴 李淑儀 羅 萍
(重慶師范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重慶 401331)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課程思政的概念應運而生,這表明僅僅有思想政治課是不夠的,各個學科教學中也應該融入思政教育。教學過程中通過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數學”教學實踐,更好地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育才和育人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發展數學素養的同時發展學生的德育,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新人才。高校教師應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學實踐的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
大學生對于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的態度如何,課程思政融入“大學數學”課程的現狀如何,大學生對于課程思政融入數學課程中有什么建議?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展開了如下調查。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平臺對當代大學生進行調查。本次調查發放問卷644份,回收644份。按照性別分為男性198人,女性446人;按照所處年級分為大一478人,大二49人,大三50人,大四67人。輔以圖表對回收結果進行分類與初步分析,根據所得結果進行分析與總結,得到關于大學生對于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堂的態度,以及課程思政融入“大學數學”課程的現狀的相關情況,從而給出相關建議。
在被調查的644名同學中,高達93.17%的同學聽說過“課程思政”這個概念。這說明課程思政在高校的宣傳落實情況是很到位的,同時也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緊跟時代熱點,關注國家教育事業。其中,大部分知曉“課程思政”這個概念的同學是受到課堂上老師的影響,也有18.17%的同學是無意間聽說的,從而不難理解為什么本次調查中有70.5%的同學難以區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這兩個概念,一方面教師可能無意識地滲透了課程思政的思想,但是具體實施課程思政還不是很到位;另一方面可以看出當前學生主動去學習新知識的情況不容樂觀。
學校教育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在校期間是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的主要時期,國家的未來和發展與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長息息相關。高等院校中進行的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青年一代在高校中有針對性地接受指導,完善自我的文化知識、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和價值觀念。
如圖1所示,54%的同學認為在學校中對自己品行影響最大的是朋友伙伴等。首先,在校期間,朋友伙伴間相處的時間是最長的,調查人群主要是大一學生,而剛剛進入大學的同學們,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喜歡結伴而行。其次,“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入者變,其色亦變”。朋友伙伴是我們在校期間交談最多的人群。在調查中30%的同學認為任課老師對自己的品行影響最大,我們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青少年在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在校期間的大部分時間是與老師接觸交流,那么無論是老師的自身行為還是老師所體現的科研精神都會對學生的品行產生影響。只有16%的同學認為輔導員和院系領導對自己的品行影響較大,這個結果也不難解釋。首先,大多數的輔導員老師將自己的工作定位為照顧學生的生活,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其次,大學四年,大部分同學難以和輔導員以及院系領導有過多的直接接觸,從而導致只有少部分學生認為輔導員和院系領導對自己品行具有重大影響。

圖1 學校中對學生品行影響最大的群體
在本次調查結果中顯示,60.09%的同學認為思政課對自己的行為品格影響最大,毋庸置疑,思政課程的一大教學目標就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而27.64%的學生認為專業課對自己的行為品格具有影響,這說明除思政課以外的學科對學生的影響也很大,專業學科也有育人的價值。課程思政融入“大學數學”教學具有可行性。
調查結果顯示,81.52%的同學愿意接受并且對思政類話題融入數學課堂感興趣。95.19%的同學認為老師在數學課中講授思政內容是有用的,對自己的思想指導以及待人接物上有積極的影響,這說明數學老師對于學生的影響也很大,數學老師需要在數學課堂中滲透思政內容,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如圖2所示,在數學課堂中,對學生道德品質影響較大的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數學老師自身表現出來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等;另一方面是教師從數學課程中挖掘出來的故事、規律等。

圖2 影響學生道德品質的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多數高校中的數學老師在講解思政內容時,都以間接滲透的方式呈現。若以直接呈現的方式,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而通過間接滲透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無形中受到陶冶,體會數學中蘊含的政治魅力。
在“希望教師在數學課中融入哪些思想教育內容”調查中,首先更多的學生希望“科學精神”和“職業素養”能被融入數學課堂中,其次學生希望“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也應該在數學課堂中有所體現。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在校期間首先關注的是自身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其次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具有一定的高度,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
在調查過程中,大多數學生認為可以從數學概念、思想方法、數學美、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等方面滲透課程思政,選擇比例均超過一半。在調查中發現,很少有學生認識到數學競賽也能滲透課程思政,競賽所要求的創新、堅持和毅力本來就是一個培養人各方面素質的過程,教師應當讓學生意識到競賽所涉及的一些育人價值。
調查發現,目前大學數學教師主要通過數學家的故事、數學史、數學思想和方法以及自身言行等方面進行課程思政的滲透,即一方面是從課程本身的內容出發,另一方面是從教師本身出發。在調查“同學們認為課程思政最為有效的滲透途徑”結果中顯示,64.75%的學生認為教師通過自身言行來達到目的是最為有效的途徑,這一結果也論證了教師的榜樣作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本次調查結果真實反映了目前的狀況,也對我們構建將課程思政理念融入高等幾何課程教學的探索與實踐提供了支撐。同時,對于將課程思政融入“大學數學”課程,我們給出以下幾點教學建議。
學校應該組織教師培訓,加大宣傳力度,轉變教師的觀念,同時開設教育講座,轉變學生的觀念。傳道者應先明道、信道。高校教師首先要堅定自己是當今先進思想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才能更好地勝任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的引導者。當代青年應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堅定理想信念。調查顯示目前依然存在部分同學和老師對于將思政內容融入大學課堂的行為表示不理解。他們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課該做的事情,專業課就應該學習專業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學??梢酝ㄟ^開設教育講座、校內老師相互幫助、校外教師互相分享、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等方式,來提高師生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教師要認識到思政內容是包含一切正向的、積極的、向善的價值理念,要在教學實踐中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教師將思政內容融入課堂不應該是生硬的,或者當作一項任務來完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挖掘數學教學中蘊含的思政思想,以適當的方式融入課堂教學,可以通過擴展最近幾年的數學成果,例如,佩雷爾曼解決龐加萊猜想、關于完整三角和的“華式定理”以及關于泛函積分和不變測度論的“夏氏不等式”等以華人命名的數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讓學生不僅體會到數學的魅力,也感受到數學家們堅持不懈的創新、堅韌不拔的毅力;不僅使學生們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從中體會到了一定的思政內容。也可以采取教學內容聯想類比的方式來吸引更多的學生,例如在高等幾何的學習中所涉及的映射與變換的問題,其中就體現了一種轉換的思想,在思考問題時,往往會因為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使得問題更容易得到解決。教師可以此為例,暗示學生在生活中陷入困境時也要嘗試著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難題。數學的學科競賽同樣蘊含著一定的教育價值,首先,數學競賽的主旨是要同學們堅持創新、學會合作。在競賽過程中不是一個人在戰斗,而是一個團體在拼搏。在生活中也一樣,我們生活在一個集體中,教師可以此為例,增強各位同學的集體榮譽感以及團體意識。其次,競賽意味著付出,在參賽過程中老師所表現出的科研精神與敬業精神,同樣也是在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邏輯嚴密、應用廣泛的學科。課程思政滲透到“大學數學”教學中具有一定難度,這就需要教師完善其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的安排、教學內容的設置、課后作業的布置和活動安排等教學環節。以高等幾何第一章為例:在教學要求上要求學生掌握仿射對應的概念、仿射不變性質、仿射不變量、仿射變換式,并能運用仿射性質解決初等幾何問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初等幾何以及解析幾何等知識,但變換群的概念是個全新的概念,所以學生的消化吸收成為本章學習的阻礙。據此,教師可以通過帶領學生學習數學家歐幾里得的奮斗精神、工匠精神。在開啟全新知識學習之前,培養學生戰勝困難、勇于鉆研的精神。通過介紹幾何發展史,讓學生了解陳省身教授,介紹中國是最早使用負數的國家,讓學生樹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等。
教師要想更好地滲透課程思政就不能僅局限于教學過程中,而是要在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滲透課程思政。例如教師可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在課前導學案中強調學生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在課堂中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行為,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提升學生的素養,培養學生的行為品質。課后也要適時關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教學不僅是一個教書的過程,也是一個育人的過程。一方面,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講授知識,引導學習,解答疑惑;另一方面,教師也是學生的榜樣,正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一方面,教師對教學課程中所蘊藏的思想政治元素挖掘的廣度、深度、有機融入教學實踐中的效度,取決于教師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既是潛移默化的課程思政,又是最直接的課程思政。在高校中,各個二級學院與教師均禁止學生課后作業的抄襲行為、考試時的作弊行為。誠信是當今社會最為看重的品質之一,教師在學生面前表現出來的誠信敬業等品質會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是對學生的重視、對教學內容的看重,那么學生也會反饋出相應的行為態度,認真對待考試,積極完成作業;若教師在教學中只是敷衍了事,完成任務,那么學生同樣會輕視該教師所講授的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