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碧輝,吳水麗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與研究中心內鏡科 廣東 廣州 510060)
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指生長于黏膜下層并被黏膜覆蓋的腫瘤,包括間質細胞瘤、神經源性腫瘤、脂肪瘤等,臨床治療以內鏡黏膜剝離術為主。圍手術期常規護理缺乏預見性、個性化特征,對患者心理層面干預不足,患者身心改善效果不佳,影響恢復效果。系統護理干預不僅關注患者生理、心理等個性化需求,并且能夠優化護理程序,深化護理內涵,提高護理質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內鏡黏膜剝離術治療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期間實施系統護理干預的方法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 年4 月—2021 年4 月期間中山大學腫瘤防治與研究中心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120 例的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 例。納入標準:①均經臨床、影像學及病理檢查確診;②局限于M1、M2 層,腫瘤范圍<2/3 食管管徑,直徑<30 mm;③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消化道腫瘤病史及姑息治療患者;②合并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疾病及血栓性疾病患者;③精神障礙、意識障礙影響正常表達患者。
對照組男性35 例,女性25 例;年齡40 ~77 歲,平均年齡(57.72±4.11)歲;病程0.5 ~4 年,平均病程(1.78±0.41)年;食管病變34 例,胃部病變26 例。觀察組男性36 例,女性24 例;年齡40 ~76 歲,平均年齡(57.88±4.08)歲;病程0.5 ~4 年,平均病程(1.76±0.43)年;食管病變35 例,胃部病變25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對照組展開常規護理干預:術前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及家屬了解疾病及手術相關知識,做好術前準備;術中密切監測,指導其取適宜體位;術后協助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盡早發現并發癥,及時處理等。觀察組結合上述護理實施系統護理干預:(1)心理護理。主動與入院接受診治的患者進行溝通交流,安撫其緊張情緒,了解其對自身健康狀況的疑問,針對性解答,引導其完善各種檢查,列舉內鏡下治療成功的病例,激發治療信心,建立信任護患關系。每天耐心與患者溝通,主動安撫及鼓勵,引導其傾訴,結合其感興趣事物轉移注意力,保持平穩的心態。(2)手術護理。做好健康教育,確保其掌握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黏膜剝離術知識,認識到積極配合手術、護理等操作的重要性,積極配合術前準備,如禁食禁飲12 h;術中密切監測生命體征、呼吸狀態及面色變化,配合醫師完成操作,及時發現患者異常并報告,盡早處理。(3)術后護理。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引流顏色,是否伴隨腹痛、胸痛等癥狀。評估并發癥風險,給予患者預見性處理。協助患者體位管理,預防折疊導管,并做好鎮咳排痰,口腔衛生管理及鼻部清潔處理,若出現咳嗽,需警惕吞咽功能障礙、胃反流等。采取階梯鎮痛方法,評估患者疼痛程度;采取藥物、物理及心理安撫等鎮痛方法,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恢復。針對符合出院指征患者展開康復指導,講解日常生活注意事項,囑托定期復診,尤其提醒若出現異常需及時就醫。(4)營養護理.術后飲食注意事項較多,如禁食期間預防胃管長期摩擦咽部,采取全靜脈營養支持,術后1 ~2 d 恢復進食以流質、半流質食物為主,補充高蛋白、高熱量、高碳水化合物食物。
(1)記錄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觀察并發癥發生率,包含穿孔、出血、感染、腹痛等。(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評價兩組患者心理狀況,SA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0 分為正常,≥50 分為焦慮;SDS 量表共20 個項目,采用Likert 4 級評分法評價,總分<53 分為正常,≥53 分為抑郁,分數越高,心理狀態越差。比較兩組患者心理狀態、自我護理能力、生活質量。(3)采取生存質量調查問卷(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價兩組患者生存質量,從軀體功能(20 項)、心理功能(20 項)、生活功能(20 項)、物質生活狀態(10 項)等維度評價,每項1 ~5 分。含正向評分和負向評分,負向評分需換算成正向評分,取粗分后換算為0 ~100 分。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護理后,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1。

表1 兩組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比較(± s)
護理后,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2。

表2 兩組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3。

表3 兩組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心理狀態比較(± s,分)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物質生活狀態等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見表4。

表4 兩組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s,分)
臨床診治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以內鏡為主,如內鏡黏膜剝離術可有效切除腫瘤,效果顯著,具有創傷小、操作精準性優勢,但患者仍易受到各種因素影響出現并發癥。為充分發揮內鏡黏膜剝離術優勢,提高根治效果,圍手術期可給予患者系統性護理干預,落實全程整體護理觀念,遵從工作程序和指標標準,根據患者個性化需求制定護理方案。系統性護理干預能夠依據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治療患者個性化特征及內鏡治療特征,追根尋源,明確護理問題,逐步擴展和深化護理層次,保證護理的科學有序。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術后排氣時間、進食時間、下床活動時間、疼痛緩解時間及住院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3.33%)低于對照組(1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心理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0.05);護理后,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生活功能、物質生活狀態等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5)。證實給予消化道黏膜下腫瘤內鏡治療患者系統化護理干預能夠加快術后恢復速度,盡早恢復進食及下床活動,減輕患者疼痛程度,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進一步調節患者心理狀態,疏導負面情緒改善全身心狀態,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生活質量。本文結果與鄒碧輝和李嘉歡結果一致。分析原因是:(1)系統性護理干預護理期間以積極的態度和語言進行交流,營造輕松愉悅的氛圍,為患者提供舒適整潔溫馨的病房環境,加強病房巡視,確保光線柔和、無噪音,保障患者的睡眠質量。(2)系統性護理干預護理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理念,護理人員理解患者心理變化及實際需求,給予患者給予心理、生理等全面護理,能夠調節患者心理狀態,拉近護患關系,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保持專業的護理操作,積極的護理態度,增強了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綜上所述,上消化道黏膜下腫瘤采取內鏡黏膜剝離術并配合系統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盡早恢復,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