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杏竹
(廣西紡織工業學校)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指出,要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之后,在北京市海淀區民族小學主持召開座談會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課傳播知識、傳授美德,每一次活動健康身心、陶冶性情,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2016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考察時強調,基礎教育是立德樹人的事業,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把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要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課程思政,正是在新時代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有效提升思政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這一大背景下的教育教學改革舉措。
高速鐵路是集先進理念、高端技術、人性化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交通運輸方式。在剛剛過去的2021年,中國高鐵運營里程總數已超過4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中國高鐵搭載著我國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其“三最”—運輸里程最長、運輸密度最高、成網運營場景最復雜,成為名符其實的“國家名片”,充分體現了改革開放的發展成就。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境外有穿洋過海的中國高鐵援建項目,境內有逐年增加的外籍旅客數量,這使得高鐵成為我國對外文化展示與輸出的前沿陣地,對高鐵乘務人員在應用與操作、禮儀與服務等實務技能之外,提出了具備國際視野、語言溝通、文化包容,及較高政治素養的要求。
《高鐵乘務英語》是我校高鐵乘務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在高速鐵路運營相關環境中所需要的語言知識,和運用相關詞匯和句型進行溝通的能力,在服務意識和職業道德引領下,為旅客提供專業及人性化服務。因為服務對象的種族、文化背景多元化的特點,乘務員的業務能力、政治修養、道德情感不僅是行業形象,也是國家形象,所以在具備一定英語水準和優良綜合素質的同時,還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濃厚的愛國情操、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認同感,才能有展示、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的自覺意識。基于此,在《高鐵乘務英語》課程中融入“課程思政”勢在必行。
根據現代課程與教學設計論,教學設計是基于教育理論,分析學習要素,對課堂教學活動實施過程中會大概率出現的問題難點,預設應對策略,形成完整方案的過程。因此,教學設計有四個核心問題須解決,即達到什么目的(教學目標)、提供什么教育素材(教學內容)、如何有效展示素材(教學方法)、如何確定目標是否實現(教學評價),四個維度統籌考慮,融為一體。傳統意義上,外語教師更關注學科知識能力培養的過程設計,課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對與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同等重要的素質目標實現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并且將貫穿在目標確定、內容整合、策略選擇、流程設計、評價反饋等環節,實現系統性,落實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在課程思政概念提出之前,教師主要依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對每次課、每個單元、每個模塊設計教學目標。現在的思政目標部分涵蓋了之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如客觀理性態度、科學求實精神、規則遵守意識、責任信用觀念等。當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境中蘊育的“課程思政”理念,在目標的設定上應該包含對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傳承,以及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弘揚。思政目標可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認識這三個方面展開設計。從這三個方面設定教學思政目標會為教師接下來的思政內容整合、教學活動設計、評價方案制定提供明確的導向。
《高鐵乘務英語》課程思政目標的明確,需要深度挖掘語言素材,語言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要邏輯關聯、有機銜接。以第二單元Security Check為例,基于一些安檢規定、列車違禁物品等語言素材,如Please put your luggage on the security check machine(請將行李放在安檢機上), Dangerous goods and chemical products cannot be taken into the train(危險品和化學品禁止帶上火車),Items that may cause damage or pollution are forbidden on the train(那些會引起危害和污染的物品禁止帶上火車)等,可將思政目標確定為學生能樹立“人民安全至上”的價值理念和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精神。
只有以相關思政資源素材“如鹽化水”融入教學內容,課程思政才有了支撐,才會避免會招致學生反感的脫離實際、空洞無力的“假話”“空話”“大話”等形式思政。首先,立足專業背景,融入德育故事,鐵路開啟了20世紀工業文明的序幕,鐵路故事本身就蘊含著開拓創新、拼搏奉獻的精神內涵,中國高鐵建設者所展現的膽識與魄力、堅韌與果敢與時代發展脈搏共振、契合主流價值觀。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以“講好中國故事”的理念為指導,從王雄的《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展紀實》、陳南輝的《國家名片:中國高鐵發展紀實》等報告文學中,提煉典型人物事跡,把“中國速度”“大國風范”“文化自信”等理念植入學生內心,提升職業認同,激發職業崇高感,強化專業使命感。其次,《高鐵乘務英語》課程的學科內容模塊聚焦語言知識和職業英語能力,思政內容模塊聚焦價值引領,后者賦予前者更深層次內涵,教師需要結合教材實際,明確每個單元或學習情境的思政元素映射點,以實現語言學習內容(或崗位英語能力)和思政內容對接互容。(各單元思政映射點見表1)

表1 基于教材內容及崗位英語能力的各學習情境思政映射點
全國各地應對疫情危機時所開展的在線教育教學實踐,改變了教育的形態,廣大教師的教學信息化素養空前提高,這為后疫情時代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作了技術應用上的啟蒙和普及。蘊含思政元素的微課視頻、電影片斷、案例圖片等素材在平臺的發布、預熱和討論,會極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將這份熱情延展至課堂、課后及現實生活。這種混合式學習具有強大的兼容性,它將教育界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意識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落到實處,融合了數字化學習資源的便捷性、面對面教學的交互性、多種學習活動的體驗性,以及自我管理的主體性。這種教學模式本身就具備了培養學生對個人學習負責的權責意識和擔當精神。
必須注意的是,混合式教學不是把線上作業和課堂授課簡單組合,而是立足學生認知能力,遵循育人規律,結合專業特點、學科內容、單元主題,開展探究型啟發式課堂活動,引導學生設計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是形成學習共同體意識和實現合作學習,師生、生生之間共享資源、互動觀點、創造信任、共同進步。(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思政融入教學模式
以Security Check( 安檢)學習情境為例,教師從智慧職教MOOC學院官網上尋找下載相關視頻學習資料,借助超星學習通APP發布供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并預先思考類似“What requirements do you know before getting aboard on the train?”(你所知道的列車安檢規定?),“Have you ever encountered someone violating the security rules?”(你遇到過違反安檢規定的人嗎?)“How do the rules contribute to social stability?”(相關規定對于社會安定有何貢獻?)鼓勵學生預先討論,教師通過后臺數據及學生討論的情況有效監控相關數據,并作必要指導。在課堂教學環節,通過頭腦風暴或思維導圖,引導同學們梳理違禁品(prohibited items)單詞,操練如何清楚表述安檢規定,從而延伸到對“法治社會”“人民安全至上”理念的固化。課后小組可以進行話術操練、情境模擬,并以視頻錄制的方式提交到平臺,供大家觀摩借鑒,有條件的可請行業專家點評,優秀作品可用于擴充學習資源庫。
課程思政的有效性需要借助科學有效的評價模式來驗證,評價的目的不在于給學生定論,而是幫助教師監測教學效果,為后續的調整提供依據,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能漸進式自省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多維度的形成評價機制是綜合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同伴互評、社會參評于一體,觀察思政內容是否最終進入學生頭腦。但因為價值塑造是一個漸進積累的過程,德育目標又并非具象,如何把愛國主義、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環保理念、法治意識這些抽象目標轉化為能夠用可觀、可測、可評的指標,使得課程思政素養評價在形式和內容上均面臨獨特挑戰。
在教師層面,學校主管部門應該制定相應的課程思政教學考核評價體系,以師德師風為基本抓手,從傳統的專業考核、課堂管理等方面擴展向思政教育落實、品德觀察規范、價值引領實現、學生課后獲得感等維度,評價教師是否做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道德育人的真正統一。學校還可以組建專家團,通過隨堂聽課和抽檢教學資料,對教師在目標設置、內容選定、實施流程、課后反思等方面進行思政指導。在對“教”的效果評價上,學生更是評價主體,可以從對教師在課前是否有提供思政相關教學資源,課中是否正向引導討論,課后是否有作業反饋、回復答疑等維度進行評價。
教師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媒介,是育人效果的關鍵。高鐵乘務英語教師除了需要提升本專業學科的語言技能及教學知識,還需要關注時事,汲取政治、歷史等多種知識養分來儲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充分利用自己在話語表達力和轉化力上的獨特優勢,將中國高鐵是如何一路克服困難阻礙,實現“彎道超車”,從快速到綠色、智能,不斷刷新中國名片這些“中國好故事”及其蘊含的精神傳遞給學生。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加強道德修養,自覺協同育人,在各自的陣地積極助力思政課德育功能的發揮。
此外,高鐵乘務英語課程思政不光涉及個別教師,更需要在校內成立教學團隊,團隊成員應涵蓋專業教師、英語教師、思政教師。多學科力量聯合,組織教研討論,申報相關課題,開展實證研究;共同開發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共享平臺,發揮術業專攻、互通有無、資源共享的團隊協作精神,打造職業英語課程思政系列公開示范課。在這一過程中,教學理念的更新,課程設計的優化,將學科知識、職業技能、思政理念有機融合,本身就是向學生展示了職業道德和治學態度,是課程思政的有機組成部分。
課程思政打破了傳統思政課德育力量略顯單薄的困境,是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賦予了各學科教師更大的育人責任。高鐵乘務英語是一門展示人際交往能力、緊跟社會環境發展的課程,教師需要深刻學習領會國家教育政策,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素養。當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肯定會面臨挑戰,如對教材的二次開發,系統性、常態化就學生的情感共性和價值個性進行引導,對其他課程產生輻射作用等,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思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