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盈霏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策劃學》是基于管理學、經濟學、廣告學、市場營銷學等學科而發展的一門綜合性、應用性課程。課程主要是讓學生系統把握策劃的理論知識,同時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創新應用能力、系統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基于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策劃學課程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核心必修課程,探究在新媒體語境下策劃學課程如何創新發展,如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占領信息傳播制高點”。
結合我校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學生實際情況,在策劃學教學實踐中,以下問題尤為突出:
在原有“策劃學”教學內容中,策劃的目的多落腳于商業行為,策劃方法與技巧很難適應快速變化的社會環境,特別是忽略了新媒體時代的發展特點與規律。如何能夠充分發揮策劃學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契合社會需求,完成策劃的高階目標——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弘揚中國文化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圖1 教學創新思路
目前,“策劃學”在國內尚無公認且權威的知識架構。因此課程知識體系相對來說不夠完善,整合度較低。大部分知識僅停留在表面,無法以點及面地進行整合梳理,習得知識難以拓展加深。在本校“策劃學”課程就在市場營銷、文化產業管理、網絡與新媒體等多個專業開設。本人曾同時任教于文化產業管理與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發現傳統的“策劃學”教學方法已無法滿足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化需求,更無法承接各專業差異化的培養目標。
原有的“策劃學”課程在課時安排中較為緊密,理論課時占比較高,且課程的理論教學環節與實踐環節相對獨立,理論學習沒有有機結合于實訓實踐,使得學生在理論學習中多靠生硬記憶,在實踐環節中無法靈活運用所學理論知識。
針對以上突出“痛點”,如何從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評價、教學空間等多個環節開展創新,形成具有新媒體專業特色的“策劃學”教學模式,從以下三方面著手教學創新思路。

圖2 BOPPPS雙路徑模式示例

圖3 BOPPPS雙路徑模式在“新聞策劃”教學版塊示例
“策劃學”課程的教學開展需要大量的案例作為支撐,以便讓學生更直觀領會策劃流程等專業知識。如在“新聞策劃”教學中,選取大量優秀的新聞策劃案例引入課堂。在類似教學資源的選擇上,用恰當的議題設置,既直觀體現議題與策劃的融合,又巧妙地將正能量的“中國故事”帶進課堂。
從建黨百年的偉大成就到脫貧攻堅的人類奇跡,從抗擊疫情的中國擔當到完美收官的北京冬奧,這些大量結合中國本土時政的策劃案例,成為本課程教學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但極大地豐富了“策劃學”的教學資源,更以其緊貼時代脈絡、極具地域特點的內容,生動活潑地向學生描繪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悠長,當代中國的波瀾壯闊,彰顯了中國的審美旨趣,傳播了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這些正能量的案例資源不但潤物無聲地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現了“策劃學”相關知識應用的更高階更前沿層面,更如雪落春泥般,滋養與激發了學生以“策劃學”技巧為橋梁,發揮所學專業知識,為說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形象助力的強烈愿景。
在教學模式的構建上,依托于“BOPPPS”教學模型,從“教”與“學”的兩個維度出發,將新媒體語境融入“策劃學”教學,進行課程教學的雙路徑開發與課程內容的專業化重構。
“BOPPPS”教學模型的最大特點是注重教學互動和反饋。而“教”與“學”雙路徑的模型開發,更能夠將學生的反饋及時且最大化地體現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無論是教學目標的確定,還是課內研討的開展,抑或課后測評的設置,都充分做到“以學生為中心”。而通過對新媒體專業學生的評估與分析,再進一步引入新媒體語境,對“策劃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升級融合。
以“新聞策劃”教學章節為例,加入新媒體語境下的特有表現元素或技術特點,如H5新聞,視覺可視化呈現,AI新聞工具……,通過學生的課前網絡平臺自學情況反饋,發現學生對數據新聞與數字報道的概念易產生混淆,增加了“數據新聞辨析”這一教學目標。
而在教學評價方式上,也進行了方式翻轉、標準多元等一系列的改革,并將過程評價置于結果評價之上,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弊端。
201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融合發展關鍵在融為一體、合而為一。”孕育于全媒體時代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在“策劃學”教學中也力求全方位融合,踐行總書記的指導精神,以融合實現教學空間、教學手段、教師團隊的優化與升級。
1.教學空間發揮融合優勢
“策劃學”課程的教學場地,不再拘泥于傳統,而是以課堂教學、企業實踐、項目參與等課程內容模塊為依據,教學空間可在校園內,如智慧教室、設計工作室、后期機房;更可走出校園,如走進企業,走進媒體;更可是實際項目下的任何所在地。這極大地拓寬了教學空間,也讓學生有了不同的參與體驗。
2.教學手段體現融合精神
在教學手段中,新媒體語境下的“策劃學”教學,將信息技術帶入課堂,以新媒體平臺助力教學融合,使課堂教學能全方位多平臺引入動態知識。如在學習“策劃的創意形成”一節時,以《人民日報》新媒體平臺為教學載體,解讀相關新媒體作品。如創意作品《G20小精靈G0》就以G20峰會為選題,運用了新聞游戲的方式呈現新聞信息,這種游戲方式增強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互動性,也提升了作品的吸引力。這樣的教學內容以最強平臺的最優報道為主導,在信息手段立體呈現策劃元素,將“融”與“全”的教學重點多維度貫徹至講授與分析中,既能提高學生的新聞時事敏感度,也培養學生根據平臺調性完成相應策劃的能力。
同時,在課堂中有的放矢的使用新媒體終端等新的信息技術手段,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帶給大學課堂文化的新內涵;另一方面始終掌控課堂教學的主導性,引導學生高效選擇和使用新媒體。有效利用新媒體終端適當改善教學模式,如教師通過現場講解和利用教育APP,用手機二維碼等新媒體推送信息方式將課堂所需資料和案例告知學生,引導學生在課堂上現場討論、分析,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還通過慕課堂等新媒體教育平臺,以課前預先發布的方式提前將內容推送給學生,使學生在上課前就對課程有大致了解,課堂講解能更突出重點和難點,提升學生課堂學習參與度和討論氣氛,優化課堂體驗。
3.課程團隊展現融合之長

圖4 課程團隊分工示意圖
圍繞著“策劃學”的課程需求,不但建立起了一支具有國際視野的雙師型教學團隊:目前課程團隊四人全部具有留學背景,且從事過策劃相關工作。同時還在課程教學中,引入了一支企業導師團隊,共同助力課程教學。
教學過程中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建課堂,每輪課程結束都以調查問卷形式及時收集學生對課程教學的意見,以明確數據與學生真實反饋為基準,不斷優化教學方法,調整教學重點,改善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力求教學效果的最優化,達到學生“學完有體驗,實踐有成果”,教師“教學有反饋,教后有成長”。在這樣的評估體系下,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自然不斷攀升。
目前,筆者所在高校,自本課程在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課程開設以來,評價中始終位列前5%,深受學生的認可與喜愛,學生對本教學團隊的評教分數均在90分以上。
在教學實踐中,網絡新媒體專業的《策劃學》課程已逐漸形成“專業知識融合行業技能”的教學模式。學生學習后,專業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在實踐教學環節的項目策劃中,創作出了相當數量的優秀作品。如短視頻作品“全民抗疫,有你有我”被湖南廣播電視臺官方視頻號收錄。僅2019級的學生中,有近20名同學成為了本校新媒體策劃宣發工作的主力軍,30多名同學在湖南廣電、芒果TV等知名企業的新媒體運營部門實習,參與實際項目策劃。
而從教學成效出發,課程改革的三年中,無論是終結性考核成績,還是學科競賽成效,都呈現出明顯的變化。
僅在2021年,先后在湖南省消費幫扶營銷大賽中,憑借良好的新媒體活動策劃技巧,在電商直播比賽環節囊括冠、亞軍;在首屆全國大學生數字人民幣公益廣告大賽中,三支參賽團隊在2000多件作品中突出重圍,收獲“二等獎”1名,“優勝獎”2名。
《策劃學》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必修核心課程,“策劃學”在專業人才培養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更是對“培養應用型人才”目標的極佳典范。該課程的教學模式,對本專業“理論+實踐”類的課程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現已成功應用到《廣告學》《媒體活動策劃》《新媒體創意學》等課程當中,學生學習熱情及教學效果較傳統教學有顯著提高。
目前,在國內開設“策劃學”的高校中,尚未有將“策劃學”與開設專業相結合的范例,本文開創性地將“策劃學”置于新媒體語境中,將策劃學相關理論技巧充分與專業、行業掛鉤,我們相信在不斷完善課程體系下,能對起到啟發與示范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