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少蘭
摘要:在微寫作被列入《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和學業水平考試后,其教學受到一線語文教師的廣泛關注。針對目前微寫作存在的教學困境,構建“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法應用于中職語文微寫作的教學中,可以使對分課堂的優勢通過互聯網學習平臺得到充分發揮,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混合式對分課堂;微寫作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8-0067-03
微寫作是學生結合一定標準與情境創作微型文學作品的一種寫作方式,具有篇幅短小、形式靈活、內容豐富、觀點明確、注重個性表達等特點,包括微小說、微散文、微笑話等形式?!吨械嚷殬I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課程結構中首次出現微寫作專題,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微寫作的特點,激發寫作興趣,培養思維能力和快速組織語言的能力,提高人際溝通和交往的效率,這對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重要意義。自2019年起,微寫作作為一個全新的題型出現在福建省中職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中,學生的微寫作水平直接關系到他們能否被高校錄取,對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有深遠的影響。在新課標和學業考試的雙重背景下,改革微寫作教學,精準提高學生的微寫作能力已刻不容緩。
微寫作雖然受到了廣泛重視,但在具體教學中仍面臨諸多困境。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職語文微寫作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有效性,筆者圍繞學生對微寫作的態度、寫作情況、評改方式、教學建議等方面對所授課班級開展問卷調查、測試,結合對本校教師的教學訪談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發現中職語文微寫作正處于“教”“學”兩難的境地。在“教”方面:教師的教學觀念存在誤區,沒有充分認識到微寫作和傳統大作文的本質區別;沿用傳統的寫作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創新性不足,課堂沉悶,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寫作興趣;評改方式形式化,缺乏有效反饋和個性化指導;教學中重閱讀教學,輕寫作教學,寫作課時受到制約,無法保障練習次數。在“學”方面:一些學生對微寫作缺乏興趣,不愿意主動參與寫作課堂,甚至懼怕寫作;語文基礎比較薄弱,存在錯別字、病句等問題;課堂參與度較低,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有限;平時閱讀時間少,閱讀習慣不佳,素材積累不夠,寫作思維狹窄。
對分課堂是由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將課堂教學時間對分,將傳統的教學時間一分為二,一半時間用于教師講授,另一半時間進行交互式學習。該模式分為講授、內化吸收、討論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又可細分為講授、獨立學習、獨立做作業、小組討論和全班交流五個教學環節。基于對分課堂的教學理念,筆者在充分把握學情的基礎上,立足教學實際,結合中職語文微寫作的特點,借助豐富的數字化資源和信息化教學手段,依托互聯網學習平臺,將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有機融合到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構建適用于中職語文微寫作教學的“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1.課前導學,準備微寫作
在課前,教師通過問卷調查、訪談、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微寫作學習情況,在把握學情的基礎上,制定清晰完整的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合理安排教學內容。由于課時有限,在日常的訓練中可將復雜的大任務拆分成具體的、可完成的“微”目標,分階段、分課時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由淺入深,逐層突破,從而提高學生的微寫作水平。由于學生的閱讀量有限,教師可利用線上學習平臺建立微寫作資源庫,把寫作素材、視頻、微課等資料提前放入資源庫,供學生在課下隨時學習。為保證課中精講環節順利開展,教師可在課前根據學情發布預習任務,并通過學習平臺數據分析學生完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策略,完成課前導學。
2.課中對分,走進微寫作
第一,精講留白,明確“微”方法。講授是對分課堂的首要環節,主要原則是精講和留白?;谡n前導學,教師在課中不必講解每個知識點,而是精講重點和難點,指導學生掌握微寫作的方法和技巧,啟發學生打開寫作思路,為下一步內化吸收蓄力,保證后期微寫作的質量。在精講過程中,教師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訓練相結合,引入課本閱讀篇目作為典型案例。此外,教師還應摒棄傳統“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留給學生主動思考和積極探索的空間,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
第二,內化吸收,完成“微”任務。在精講留白后,教師要立足學情合理安排學生的寫作任務和完成時間,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行內化吸收并獨立完成。在布置微寫作任務時,教師應注重任務的梯度,保證不同水平的學生能跟上教師的教學節奏,還應注意任務的具體化,使學生的內化吸收更有針對性,并彰顯任務的個性化,鼓勵學生多樣化表達、個性化寫作。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合理安排獨學思考的時間,能夠在一節課堂中順利完成的任務就采用“當堂對分”。對于有一定難度且需要課下查閱資料后才能完成的任務,則采用“隔堂對分”。教師在課外內化階段可依托網絡學習平臺關注學生的內化進程,及時在線上進行答疑解惑。
第三,討論交流,完善“微”作品。為使討論順利進行,教師可通過“對分易”或其他學習平臺提前做好分組工作。在學生完成微寫作任務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學生先根據評價標準進行自評和互評,再在組內分享自己最欣賞的佳作并談談自己在本節課中最大的收獲,最后對小組成員中的爭議或困惑進行合作交流。對學生在組內討論仍無法解決的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回應和解答,同時還應做好監督工作,提高課堂參與度。在完成小組討論后,教師可通過學習平臺隨機抽取寫作成果進行展示、點評,進行總結性發言,幫助學生強化對知識的記憶,并對本次課的學生表現進行評價,在生生和師生的有效互動中達成知識的深度內化。
3.課后拓展,鞏固微寫作
課后,教師結合本課重難點和專業特色在學習平臺發布個性化作業,并提供拓展延伸資料。教師查看、點評作業的完成情況,及時在線為學生答疑解惑,引導學生鞏固課中所學,達成知識的深度內化,最終達成本次教學目標。
下面以“微寫作訓練:記敘文之選材”為例,對如何將“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于微寫作教學中進行論述。
1.教學分析
第一,教學內容。本課選自高教版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四版)第三單元表達與交流中的寫作模塊。第二,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學前教育2131班學生,學生在初中已經學過大量的記敘文,具備一定的記敘文寫作基礎,但是學生選材低幼化、陳舊化現象嚴重,缺乏真實有效的材料。第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依據新課標、學情和教材,制定以下三維目標。知識目標:掌握記敘文寫作選材的基本要求和技巧。(重點)技能目標:學會靈活選材,將選材技巧運用到微寫作中。(難點)素養目標:激發寫作興趣,養成積累素材的良好習慣。第四,教學策略?;凇耙詫W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運用“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以“當堂對分”的形式進行教學。結合案例分析法、比較法、任務驅動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學方法,突破重難點,達成教學目標。
2.教學實施
第一,課前導學。提前分組,并將分組情況發布到學習平臺;上傳記敘文選材學習資源和預習任務清單,請學生自主完成任務;教師查閱預習完成情況,在平臺與學生交流,發現、整理問題,調整教學方案。第二,課中對分。導入新課:播放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獲獎視頻片段,順勢導入本課主題,強調精準選材對記敘文寫作的重要性。精講留白:先展示“父母的愛”話題作文寫作案例,指出學生在選材中存在的問題,再組織學生結合自己選材的實際,剖析選材失誤的主要原因。以“感動”為主題,出示幾組具有代表性的正反案例,通過選擇和比較,明確記敘文選材的具體要求。結合課本“閱讀與欣賞”的典型案例,指導“五度選材法”:一選材有角度,二內涵有深度,三內容有厚度,四情感有溫度,五信息有熱度。第三,內化吸收。布置微寫作任務:請學生結合記敘文選材要求,運用“五度選材法”,以“美,就在我身邊”為題,選擇一個恰當的材料,寫一個片段,字數100字左右。第四,討論交流。在平臺發布記敘文選材的評價標準,組織學生進行自評和互評;對照優秀習作,通過合作交流,進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評選最佳作品,開展“亮考幫”活動。第五,課堂總結。總結記敘文選材的“合、小、真、新”四字要訣;指明選材途徑,鼓勵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厚積薄發。
3.課后拓展
綜合本課所學,以“最有趣的一件事”為題完成一個片段,字數100字左右,完成后把作品提交到學習平臺上。
1.激發寫作興趣,積累寫作素材
結合學生在課前任務、課中表現、課后作業三個階段的綜合反映,從學習平臺生成的大數據以及學生訪談的情況來看,發現學生對微寫作不再有排斥或懼怕心理,而是逐漸對微寫作產生興趣。具體表現為大部分學生能按要求完成課前預習任務、課中寫作練習和課后作業,在評改過程中,也發現學生在語句表達上較之前更加流暢、優美。
2.營造學習氛圍,提高參與意識
在對分課堂中,無論是寫作環節還是小組討論環節,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在學生參與過程中,教師充分利用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結合問題導向和評價標準,保證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提高課堂參與度。在課堂中,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欣賞他人的成果,獲取同學的意見,在討論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課堂學習氛圍熱烈。
3.創新教學方式,提升教學質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大程度地突出了對分課堂的作用。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結合有效的信息化手段,成為微寫作教學中一種操作性強的新型教學模式?!盎旌鲜綄Ψ终n堂”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效果顯著優于傳統教學,不僅有效地落實了教學目標,提升了微寫作教學質量,而且能形成教學特色,起到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作用。
4.學生“亮考幫”完成效果有待提高
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囿于各種因素,“亮考幫”完成情況欠佳。為了讓學生有效完成“亮考幫”,教師應加大關注力度,為學生創設寬松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特別是對性格內向敏感的學生應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其積極參與“亮考幫”各個環節,并利用學習平臺的大數據評價功能,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適當獎勵,增強學生自信,從而提高“亮考幫”的完成效果。
總之,“混合式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應用于中職語文微寫作,可以顯著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但該模式對教師的教學素養和對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有一定要求,教師在具體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磨合改進,創新教學模式,為中職微寫作教學帶來更多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翟理想.新課標背景下中職寫作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1(09).
[2]許桂林.運用對分課堂,提高高中語文作文教學質量[J].高考,2018(06).
[3]賴玲玲.中職語文混合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05).
[4]李松屹.讓學生擁有一雙選材的慧眼———淺談中職生記敘文寫作的“五度選材法”[J].職業中國校外教育,2014(05).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Mixed Bisection Classroom" Model in Chinese Micro Writing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Ye Shaolan
(Zhangzhou No.1 Vocational Secondary School,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After micro writing was included in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2020 Edition) and academic level examination, its teaching has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of front-line Chinese teacher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difficulties of micro writing, building a "mixed split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applying practical operation methods to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micro writ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plit classroom through the internet learning platform,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writing, accumulate writ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 Chineseteaching; mixed bisectionclass;microwr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