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燁
(火箭軍工程大學,陜西 西安 710025)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指南》(2017)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更注重培養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思想和實踐轉變”。參照該指南,本項目意在探索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搭建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從以“講”為中心的傳統模式向以“學”為中心的新模式轉變,更加注重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及自主學習能力。
“輸出驅動假設”是文秋芳教授在Swain“輸出假設”基礎上提出的新型假設,2014 年文秋芳教授將舊假設修改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該假設提出之后,相關研究相繼涌現。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的于姍姍及張航均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依據,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試驗,印證了此理論在提升教學效果方面的有效性。語言教學模式的改革以提升語言應用能力為核心目標,因此“輸出驅動假設”理論在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型構建中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近幾年,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移動信息技術支撐下的混合模式及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模式。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周云對移動視域下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并遵循“輸出驅動,輸入優化”理論搭建了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框架,將知識學習閉環、技能訓練閉環和自主能力發展閉環融入線上線下教學。該框架雖然較全面地呈現了如何利用移動終端及媒體技術在線上開展教學,并配合線下課堂活動,但缺乏一定的實操性。針對翻轉課堂模式,多數研究遵循“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步驟,缺乏檢驗自學效果、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環節,教學框架不夠清晰,教學模式有待完善?;谏鲜鲅芯?,本文擬在“輸出驅動假設”理論指導下搭建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并通過實踐教學檢驗該模型的實操性及有效性。
此模型以“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為指導,結合語言學習的閉環式規律,將“輸出驅動假設”中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評價”流程融入語言學習閉環的四個基礎環節:①輸入—②處理—③輸出—④反饋。在混合模式下重組教學流程,將①輸入與④反饋環節放在線上,將②處理與③輸出環節放在線下,搭建“線上—線下—再線上”的閉環式教學模型。與“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相比,此模型在④反饋環節新增了檢驗流程。模型如圖1 所示。
圖1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
(1)線上輸入:教師在課前通過移動終端發布自學任務并提供在線學習材料,學生完成線上自學,教師可利用移動終端追蹤自學進度;教師設置課前輸出任務,進行輸出驅動,學生利用移動終端嘗試性輸出,教師可在課前檢查輸出情況,并根據輸出情況設計課堂活動、安排重、難點教學內容。
(2)線下處理:教師根據學生課前輸出情況進行補充性、拓展性講解,并利用智慧教學環境組織交互式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小組協作等);學生通過小組活動完成探究過程,進行輸出練習,準備輸出任務。
(3)線下輸出:學生以個人或小組形式展示輸出成果,教師給予即時評價,伴有生生互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
(4)線上反饋:教師通過移動終端發布測試任務,檢驗本節課重、難點內容學生掌握情況;教師整理課前、課中、課后平臺數據,對學習效果進行分析、總結;學生完成課后測試任務,并根據成績判定學習效果;自測成績好的學生完成本節課學習閉環,進入下一閉環,自測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自主重復本節課學習閉環,教師可在微信群跟蹤學習情況、進度,并發布測試任務。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硬件支撐包括教學內容支撐和教學環境支撐。
此模型以“輸出驅動假設”理論為指導,以提升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為重點目標,因此教學內容的系統化設置需更加注重語言技能的輸入和輸出,如閱讀、寫作、翻譯、口語、聽力五大應用性技能,語言知識的輸入為語言技能的輸出服務,輔之以思政育人的隱性植入。
教學環境支撐主要包括線上部分和線下部分。線上部分可依托微信群、各類教學平臺及配套APP(如iTest平臺、U 校園、Blackboard 教學平臺、Mooc 平臺、批改網平臺等)實現①輸入和④反饋環節;線下②處理和③輸出環節建議使用智慧教室或多媒體教室組織課堂活動,并利用移動客戶端(如雨課堂APP、嘉課堂APP 等)搜集活動數據,輔助教學評價。
本文擬選取火箭軍工程大學(以下簡稱“我?!保┐髮W英語讀寫課程3《新視野大學英語3(讀寫教程)》第二單元Swimming through Fear 第二次課Using descriptive Verbs 為教學實例,示范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如何應用于實踐教學。本單元教學計劃見表1。
表1 《新視野大學英語3(讀寫教程)》第二單元教學計劃
本單元第二次課的重點教學目標為寫作技巧:如何在記敘文寫作中使用描述性動詞。擬使用90 分鐘完成線下教學內容,輔之以45 分鐘的線上自學及30 分鐘的線上自測。我校大學英語讀寫課程使用智慧教室進行線下教學,依托iTest 平臺及批改網平臺進行線上教學。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應用于本次課的具體教學步驟如下。
1.線上輸入。教師利用嘉課堂APP 發布課前資源包(我校教學團隊自制微課:Using Descriptive Verbs in Narrative Writing),學生在手機上完成自學;教師通過批改網平臺發布寫作任務:使用描述性動詞描寫動畫短片Piper 的四個片段,學生使用批改網平臺完成寫作任務,平臺自動評閱、生成分數并提供修改意見;教師在課前查看學生寫作任務,并找出共性問題,選取部分優秀作文及問題作文供課上討論。
2.線下處理。使用智慧教室進行線下教學,教師先以講授形式復習微課內容:Using Descriptive Verbs in Narrative Writing,幫助學生回顧什么是描述性動詞及如何使用描述性動詞,再向學生展示部分問題作文,進行分析、修改。
3.線下輸出。利用智慧教室的分屏條件,組織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兩個探究式任務:尋找課文中作者如何使用描述性動詞描寫恐水情緒及施救過程;討論課前問題作文,尋找使用不當的描述性動詞并進行修改。小組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觀察每組學生的參與度、討論形式及討論成效,并鼓勵相鄰小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教師邀請個別小組進行結果展示,并對每組的修改結果進行評價、反饋。
4.線上反饋。教師通過iTest 平臺及批改網平臺發布自測任務:選詞填空練習(文章重點詞匯)及段落改寫練習(動畫短片Piper 片段)。根據測試成績分級評定每個學生的學習效果,綜合成績60 分以下的學生組建微信群,教師在該群再次發布自學任務及測試任務,學生自主重復本節課學習閉環;測試成績60 分以上的學生可完成下一次課的自學任務,觀看微課“翻譯技巧-增詞法”,進入下節課學習閉環。
通過兩個學期的實踐教學,本文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校大學英語智慧教學團隊中的12 名教師進行了測評,測評目標為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實操性。共發放12 份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12 份,問卷回收率100%。參考清華大學管恩京教授在《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與實踐》一書中提到的測評指標設計問卷,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見表2。
表2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實操性教師測評
從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多數教師對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實操性較為認可,但對于智慧教學環境的轉變仍需較長的適應過程,尤其對于智慧教學平臺的熟練掌握和有效使用有待加強。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指標是教學評價,多數教師表示不知道該如何分析處理各類線上數據,進行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后期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改革的重點及難點是如何對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有效性給予充分的數據支撐,完善評價體系。
本文使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我校一年級學生進行了測評,測評目標為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接納度。共發放580 份問卷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71 份,問卷回收率98.44%。參考清華大學管恩京教授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有效性測評指標設計問卷,問卷調查內容及結果見表3。
表3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接納度學生測評
從問卷調查結果不難發現,學生對于我校智慧教學模式接納度較高,能夠清晰了解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積極主動地完成線上自學任務和自測任務,并充分參與課堂活動。多數學生表示通過“線上+線下”模式提升了收獲感和自主學習能力,學習滿意度較高。
本文參考清華大學管恩京教授提出的混合式教學有效性測評指標,根據專家督導、學生成績、課堂聽課效果三項指標對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有效性進行測評。
本文統計了大學英語智慧教學組共計8 位青年教師兩個學期的專家督導評級,其中5 位教師有五年以上教齡,3 位是新教師。我校專家督導評級指標包含五項:教學目標(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提升是否相互統一,教學重難點是否突出),教學內容(是否緊靠教學目標、理論聯系實際),教學資源(課件、音視頻資源、試題庫、網絡教學平臺資源是否完備),在線學習(學生是否完成在線任務、教師是否給予在線反饋),課堂組織(是否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有效利用智慧教學環境組織活動)??傮w評級分為不合格、合格、良好、優秀四個層級。從督導結果看,8 位教師中有4 位教師連續兩學期被評為“優秀”,2 位教師在第二學期由“合格”晉升為“良好”,2 位教師兩個學期評級均為“良好”。此督導成績整體優于我校其他大學英語教學組。
本文統計了我校大學英語2 及大學英語3 課程兩個學期的期末成績,對比了傳統面授班級(15 個班級,共計490 名學生)及智慧教學班級(10 個班級,共計320名學生)的學生成績。見表4。
表4 傳統面授班級及智慧教學班級學生期末成績對比
從表4 中不難發現,雖然大學英語2 課程兩類班級期末成績的不及格率(<60 分)、合格良好率(60~80 分)及優秀率(80~100)差距均不大,但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教學,大學英語3 課程智慧教學班級期末成績的優秀率(80~100 分)有明顯提升,遠遠高于傳統面授班級,不及格率(<60 分)也有大幅下降,低于傳統面授班級。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有效性的第三個測評指標為課堂聽課效果,按照學生認真聽課的人數大致分為四類:A 為全班學生認真聽課,B 為約2/3 學生聽課,C 為約1/2 學生聽課,D 為聽課學生少于等于1/3。依據以上四種類型,對比15 個傳統面授班級及10 個智慧模式班級學生課堂聽課效果,結果如圖2、圖3 所示。
圖2 傳統面授班級課堂聽課效果
圖3 智慧模式班級課堂聽課效果
對比發現,智慧模式班級聽課效果遠高于傳統面授班級,84%的課堂全部學生認真聽課,16%的課堂大多數學生認真聽課。相比之下,傳統面授班級45%的課堂全部學生認真聽課,26%的課堂對學生缺乏吸引力。
根據對專家督導、學生成績、課堂聽課效果三個指標的測評,可以得出結論: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對提升教學效果及學習效果均有較為明顯的作用。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對教師能力和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從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到組織課堂活動,再到教學反饋和測評都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科學安排,形成一套完備的線上線下教學體系。在此模式下,學生可以獲得更多自主學習機會,激發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活動提升溝通協作能力,語言類課程的獲得感更強;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給課堂革命帶來的最大收益是提升了課堂聽課效果,將被動學習轉換為主動學習,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激發了學習動力。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指導,注重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實踐教學中將輸出性技能作為重點教學目標,教學計劃的制定遵循“輸出驅動輸入,輸入促進輸出”的基本原則。因此,不同于傳統的“閱讀—詞匯—寫作—思辨”四步走式課堂,智慧教學模式下的大學英語課堂要求每一次課都設定一個清晰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選取為教學目標服務,學生在課堂上能夠進行真實的語言輸出練習。再結合線上線下模式,教師在備課時需選取適合學生語言能力、具有一定挑戰度的線上素材。這就需要教學團隊集體備課,根據本校特點及教學計劃,整合出一套完備的教學資源,才能更好地發揮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的作用和優勢。
該模型中的課前自學和課后自測,在實踐教學中需要穩定的技術支持,教師能夠利用智慧平臺完成任務發布、測試檢驗、數據搜集、教學評價及反饋等工作。因此,立足本校,搭建較為完善的智慧教學環境,是使用該模型的基礎。另外,由于線下活動多以小組形式開展,智慧教室能夠更加明顯地提升教學效果,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及收獲感。
傳統的教學評價模式已不再適用于智慧教學,除了學習效果、學習滿意度,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測評也需納入教學評價體系,將線上自學與線下教學充分融合。除了課堂表現及測驗成績,教師應該將學生自學進度、自學效能等數據作為評價指標,拓寬教學評價的維度。這方面也是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在設計上的薄弱環節,后期研究的重點是如何提升該模型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量化考查,充分利用各類教學平臺,做好數據支撐,完善智慧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體系。
智慧教學模式對于教師的教學能力有更高要求,除了傳統課堂的講授、板書、提問、互動、反饋等環節,教師需要靈活掌握各類教學平臺,充分利用平臺資源,做好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除此之外,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求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組織課堂、設計活動,并進行及時、有效的課堂評價和反饋,這些對于教師個人都是極大的挑戰。因此,教學團隊應該通力合作、集體備課,鼓勵教研聯動,以研促教,以教促學,通過團隊協作提升每一位教師的教學能力,適應新時代發展需要。
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是以“輸出驅動假設”為理論指導、適用于大學英語混合式教學的實踐類模型,模型仍處于測試階段。通過兩個學期的實踐教學,其實操性及接納度已得到我校教師和學生的肯定,但其有效性需要通過后續研究進一步認證。不同于其他線性模型,該模型結合語言學習的閉環式規律,將輸出驅動中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評價”流程融入語言學習閉環的四個基礎環節:輸入—處理—輸出—反饋,在混合模式下重組教學流程,搭建“線上—線下—再線上”的閉環式結構。與輸出驅動理論相比,此模型新增了自測流程用于檢驗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希望閉環式智慧教學模型能夠打破傳統,構建語言知識學習閉環、語言技能訓練閉環、自主學習能力發展閉環“三位一體”的新型大學英語智慧教學模式,切實服務教學,提升教學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