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豪 孫 超
(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601)
傳統糧倉是各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地民眾們的一種歷史性的共同回憶,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特色。由于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步伐加速,各種現代化建筑物拔地而起,大自然在缺少人工干預的時間里快速生態站位,形成新的生態循環,以至于傳統糧倉逐漸荒廢,對于長期閑置的傳統糧倉,雖失去了其功能價值,但它見證了過去存在的地域文明,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近年,廢棄遺產建筑改造成為一大設計熱點。對于民眾而言,傳統建筑遺產是其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大民眾對于傳統建筑有著強烈的情感基礎和精神訴求。因此,發掘傳統糧倉的文化價值并對其進行改造設計是亟須解決的問題,這對社會發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
傳統糧倉屬于國有廢棄建設用地,而國有廢棄建設用地是指已經廢棄且仍存在相應建筑的國有土地。隨著國家經濟騰飛,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轉變,大批量的國有計劃企業倒閉,因此大量的國有傳統糧倉閑置荒廢,這些糧倉分布偏遠且分散,國家政府對于這些廢棄糧倉難以進行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因為土地管理體制、機制、法制的障礙依然存在,以至于當地民眾不能合理利用國有廢棄建設用地,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
人居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居住的環境。隨著時間推移,廢棄建筑逐漸向廢墟轉變,逐漸褪去原有光彩,傳統糧倉廢棄也存在大量殘破情況,因年久失修,使人居環境面臨困境,對當地民眾生活造成嚴重阻礙和影響。文化生活方面:因皖中村落存在傳統糧倉年久失修,傳統建筑凋零,場地空間混亂等問題,導致人居環境較差,這加劇當地人口流失狀況。因農村民眾長期在城市生活,對于鄉土故居的文化歸屬感不強,進而使當地文化特色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生態發展方面:皖中村落中傳統糧倉廢棄已久,隨時面臨坍塌,這給當地民眾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并且會產生大量建筑垃圾。當地民眾自發對廢棄糧倉進行改造,出現了亂搭亂建等行為,并在農業生產中私自開墾與亂用農藥化肥,這都嚴重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降低了當地民眾生活環境質量。產業經濟方面:在市場經濟的推動下,社會生產力逐漸提升,與此同時鄉村因人力流失、教育落后、土地荒廢等問題導致當地產業嚴重衰退并失去市場競爭力,進而嚴重影響了當地民眾的經濟收入,給當地民眾帶來生活上的困擾。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少人向往詩中所描繪的田園生活。而現階段城市化發展進展迅速,城市民眾生活壓力驟增,這類人群非常渴望遠離城市喧囂,向往悠閑的鄉村生活。與此同時,城市吸納了大量的農村民眾,對他們而言,傳統建筑只存在于他們的泛黃褪色的記憶之中,他們對傳統建筑有著強烈的精神的訴求。因此,改造傳統建筑、發展生態休閑、康養度假、創意民宿等農旅體驗,既可以滿足游客的精神訴求,同時也可以推動鄉村旅游邁向新征程。
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環境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文化會深刻地影響到這個民族的審美特性,審美特性一旦固定,整個地區的建筑景觀會在日積月累的文化積淀中產生固有的民族特色。
德國在相關法律法規中規定了每塊土地的用途,對農業用地及建設性用地進行了非常嚴格的劃分并在空間規劃、生態發展、建筑改造等方面進行計劃性地重組,正是德國對土地嚴謹態度與合理規劃使該國的人居環境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
傳統廢棄糧倉改造設計的本質與目標就是為了提升當地民眾的人居環境質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帶動當地民眾發家致富。因此我們在傳統廢棄糧倉改造設計中應立足民族性原則,把當地的優良傳統文化和現代設計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徹底擺脫鄉村改造中千村一面的刻板面貌。
古人云“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地域環境如有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需求就會不同,形成的文化也會有所差異,從而會產生出不同的建筑空間及不同的功能性,其中的代表有:福建土樓、陜西窯洞、徽派建筑、重慶吊腳樓等,可謂是百花齊放。
皖中地區地理位置處于南北交匯處,因皖中地理位置非常優越,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商人必通之地,進而使皖中地區人員流動性變強,外來人口驟增。這些外來移民帶來不同地區帶來的特色文化與當地文化相互交融,于是便產生了既有南方建筑的內涵又有北方建筑的特點的皖中地域建筑風貌。
不同地域的建筑別具一格,基于地域性原則打造出獨有特色的建筑景觀,既可以展現其獨有魅力,又可以傳承當地建筑文化特點,故地域性原則在傳統廢棄糧倉改造設計中是重中之重。
藝術風格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我們要用動態眼光來看待藝術風格的變化發展。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所體現的藝術風格各有千秋,因為藝術家們所處的生長環境,社會階級不同,所以在創作時習慣和思想的不同都會產生出不同的風格特點。
皖中傳統糧倉的建筑藝術風格構成:糧倉建筑非常規整,多為單層建筑,建筑主要以抬梁式及穿斗式的木結構和磚混墻體組合而成。皖中糧倉建筑整體相對江淮普通傳統民居而言,糧倉的高度更高,跨度更大,所占用的面積也更為寬闊。皖中傳統糧倉的建筑色彩材質構成:糧倉建筑色彩非常淳樸,色彩基調主要以墻面的青磚色和紅磚色搭配屋頂青黑色進行協調,整體藝術風格彰顯了糧倉建筑的古樸和寧靜。
在傳統糧倉改造設計過程中應該立足于到當地的建筑藝術風格。既要做到尊重建筑藝術風格,也要立足于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更要平衡現代化發展與文化遺跡的生存空間,才能展現其獨有特色。
所謂的地域性補復指的是傳統糧倉激活的一種方式,不是否定遺棄舊的,而是通過融入當地的人文歷史、經濟狀況、生態環境等方面,彌補傳統糧倉存在的現有缺失不足,使傳統糧倉的地域建筑特色、建筑藝術風格、民族歷史文化得到傳承再生。地域特征具有獨特性,其中包含了人文歷史、建筑風貌等方面,因此在對其展開改造設計時,必須立足于當地地域文化,對生態環境展開一系列的補充,通過建筑更新,景觀綠化等方式來推動傳統糧倉景觀提升。
皖中傳統糧倉改造設計必須要與地域特征進行有機結合,所以在糧倉的修復過程當中,要根據糧倉所在地區的自然特征和人文風貌等方面,全面的研究其建筑特征,確保傳統糧倉在更新激活后得到傳承再生并能充分展現出其地域特征。
筆者在皖中肥西聚星傳統糧倉設計中,通過使用保留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筑和建筑肌理的方法。將老舊建筑進行修繕、改造并加以利用,使傳統廢棄建筑得到傳承再生。同時,根據建筑周圍景觀風貌提升生態環境,秉著就地取材理念,采用本土材料結合現代材料的方式,打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觀風貌,為當地居民及游者營造出了舒適的并具有獨特性的地域風貌。
隨著時代更迭,在對傳統糧倉開展設計時,一方面應立足于維護其獨有的風格特點,以滿足當代社會民眾對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精神訴求,另一方面也要緊跟社會潮流,全方位融入現代社會部分功能。傳統糧倉賦能,這直接關乎傳統糧倉激活再生的可持續性,因此,必須要全方位增添符合當今社會發展的多種功能,這是亟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顧名思義,糧倉的主要功能就是為了儲存糧食,這也是其存在的價值,通過對傳統糧倉進行改造設計,可以使其擺脫儲備糧食的單一功能。在對糧倉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分析其空間的功能性和維護其獨有地域特征,全面地優化升級其空間構成。
筆者對皖中肥西聚星傳統糧倉設計進行功能布局時,將內外空間進行連接,充分了利用其空間大的特征。在對空間整體進行規劃時,融入藝術手法,將其打造成了文化旅游中心。使其具備了文化展覽、住宿辦公、農旅體驗等功能,滿足了社會民眾的基本需求。在對空間節點進行設計時,因為傳統糧倉是采用的封閉式的建筑,窗戶小,采光弱,不符合當代潮流,增加了其采光及通風功能。在對空間細節進行設計時,因為原有木構件被侵蝕,使其功能喪失,所以將原有建筑上的抬梁式及穿斗式構建進行更替,但保留了原有造型,以展現出它的時代符號和歷史美感,同時也增添了建筑的展示功能。
對鄉土材料的使用應該體現獨特的地域特點,在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不同的材質、配色、品質的變動對當地民眾帶來的影響,如竹子、木頭等材質多為暖色,暖色會讓人產生親切的感受。青石、磚塊顏色較為暗沉,能夠傳達出安靜的氛圍感。夯土墻面的厚實能夠反映出當地的特征。
筆者對皖中肥西聚星傳統糧倉設計進行材料選取時,充分分析皖中傳統建筑元素,學習當地建筑的營造思想,以展現出傳統糧倉的獨有特色。聚星糧倉材料主要以紅磚、黑瓦、木構件、深色石板為主,整體建筑風格具有古樸性。在設計過程中我們采用保留原有立面和就地取材的方略,結合當地的鄉土材料與傳統建造工藝,打造出了與周邊傳統民居相融合建筑景觀。與此同時,也根據當地自然環境,保留了當地的特色植物,選取了適宜當地生長的本土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地域特色。
荒廢的傳統糧倉作為村民們的一種歷史性的共同回憶,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因素,所以推動當地民俗產業傳承和發展是重中之重。在面對具有歷史價值的民俗產業時,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氣息并且要合理的置入傳統糧倉空間之中,這樣既能弘揚發展當地地域文化和民俗產業,也能深刻觸動當代民眾泛黃褪色的鄉土記憶。同時,將傳統民俗產業與商業形態相結合,也能有效的反映出當地的產業特點和達到人文與經濟雙向共生的結果。
筆者將民俗產業置入肥西聚星傳統糧倉設計時,對傳統文化進行了探索挖掘,發現聚星村有美麗鄉村示范點稱號、劉銘傳和張冀牖的事跡等等。同時也發現該地民俗產業發展多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桑蠶產業。筆者將這些桑蠶產業置入傳統糧倉的空間之中,給游客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桑蠶養殖、桑酒釀造、繅絲工藝等手工體驗空間。
廢墟美學很難從功能上加以定義或解釋。它不是因為要達到某種目的而存在,而是放任大自然侵占的人為景觀環境。“廢墟美學”的意義在于利用自然環境的自我修復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改造廢棄的傳統建筑,放大廢棄建筑的時間價值,推動當地的可持續發展。廢墟景觀作為一種景觀形態或景觀類型,不僅具有文化遺產價值同時還具有審美價值。其共同點是凋零、破敗、荒草叢生等,但卻是人們精神情感寄托、審美趨向及文化記憶的體現,是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實物遺存,所以廢墟美學介入傳統糧倉設計對構建當地文化自信具有突出意義。
筆者將廢墟美學介入肥西聚星傳統糧倉設計時,把廢墟與現代藝術進行適當結合,對廢墟糧倉取舍問題展開一系列討論,也參考大量優秀案例。將糧倉建筑進行解構和重組,賦予其藝術情感。使原本破損的建筑變成具有藝術價值的藝術品。變成藝術品后,其時間價值就被徹底釋放出來,并且也有利于民眾對藝術的理解。

圖1 皖中傳統糧倉改造設計策略思維導圖(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廢墟美學在“新”與“舊”的碰撞中誕生,廢墟美學也成為現代設計與現代社會的新潮流,與此同時,廢棄傳統糧倉作為皖中鄉村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設計中立足于地域特征、融入現代功能、結合新舊材料、置入民俗產業、介入廢墟美學對皖中廢棄糧倉進行改造,這對皖中地區的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環境提升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并且也給當下如火如荼的鄉村建設提供了一定理論基礎和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