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恩芹 李西臣
(六盤水師范學院,貴州六盤水 553001)
外國美術史課程主要從多元的文化視角系統介紹外國美術發展歷程,引導學生在視覺審美和人文思辨中了解原始美術,認識世界上燦爛的古埃及與兩河流域美術、古希臘與古羅馬美術,領略中世紀美術,體驗不同國家璀璨豐沃的近現代美術。在對外國經典美術作品的解讀中,培養學生樹立開放多元的文化理念,學習和借鑒世界不同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體驗不同民族在文化的堅守、融合、創新和發展中的精神價值。通過外國美術史知識的系統學習,實現課程的審美教育、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功能。
在課程教學中,從視覺審美的角度切入美術史知識,引導學生充分了解不同美術風格、流派形成的社會歷史、文化信仰、思想觀念等因素,并對代表性的藝術家、經典美術作品等進行學習。教師在具體的知識點中提取思政元素,將課程內容與學生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相連通,在美術史脈絡的梳理中引導學生立足當代的創作理念,實現美術應隨時代的文化使命;在視覺審美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在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創新創造的能力,實現人類智慧的文化啟迪與現代轉化。
美術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有著明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屬性,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美術風格,有著當時歷史的烙印。外國美術史對學生審美觀念等構建具有重要價值。通過外國美術作品的圖像學分析、風格分析和藝術語言分析,引導學生掌握美術史料的研究方法,培養思辨和探究的能力,透視美術作品背后的社會和文化等因素。在系統學習外國美術史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開放多元的文化視野和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吸收外國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立足時代,學以致用,汲取人類智慧為時代和社會發展做貢獻,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由此可見,外國美術史具有重要的課程思政建設意義,在課程教學中既可以實現專業知識的傳授,還可以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最終實現立德樹人與綜合育人的目的。
教師在外國美術史知識的講授與價值觀引導方面存在銜接不夠自然,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出現簡單拼接的現象,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講授不夠深入和系統,學生未能在深切理解所學內容中感受思想的啟發。例如,在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認識到這一時期的藝術家像科學家一樣對事物進行細致的觀察,把準確的科學放在繪畫里,如果教師沒有對具體的藝術家和美術作品進行深入的剖析,學生對這一時期的解剖學和透視學知識理解不夠深入,那么學生對繪畫中科學精神的領悟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可見,教師要結合具體案例對知識進行深入系統的講解,才能使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自然融合。
二是教學內容的主題與思政元素聯系不緊密,使得課程思政略顯牽強。例如,在對古埃及金字塔的學習中,金字塔如高山一般穩定和永恒,這種獨特的建筑物是古埃及人為法老修建的陵寢,古埃及金字塔的營造,體現了古埃及人的生死觀和精神信仰。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僅是對金字塔相關知識的講授,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聯系不緊密,若以“領略獨特的文化風采”為切入點,通過知識的講授,學生會自然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視角,從學習中領略金字塔的獨特文化風采。所以,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的設計要注意主題突出,二者連接要緊密。
在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學方法缺乏創新性,使得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教學的有效性有待進一步提升。外國美術史作為理論課程,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較為枯燥,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以接受學習為主,學習主動性不高,難以產生深刻的課程思政效果。因此,要提升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的有效性,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迫在眉睫。
外國美術史教學的設計將教學目標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思政育人目標的多層次進行了設定,思政育人目標如何得到有效的檢驗和評價是課程思政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評價方式是單向度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教學評價的方式較為單一。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教師需要進一步探索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創新,從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時機的多維向度,不斷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效果,檢驗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情況。
在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從具體章節的知識點中提取思政元素,提煉教學主題,設定多維度的教學目標,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例如,在對新古典主義美術的學習中,以“藝術的時代價值”為主題,引導學生深入理解“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的古典美學,從中培養學生對藝術創作的時代性的認識。在教學內容上深入系統地講授新古典主義美術發生的時代背景,結合具體的藝術家大衛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大衛將古典主義的藝術形式和現實的時代生活相結合,創作出震撼人心的作品,引導學生認識藝術的時代價值,用自己的藝術創作展現時代的發展和變革。所以,在外國美術史思政育人方案的設計及實施中,只有突出教學內容的主題,并將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緊密結合,才能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啟發學生積極的思想情感和正確的價值取向,達到思政育人的目標。
外國美術史課程的理論性較強,在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探索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將思政元素創新性地融入教學中,不斷提升“教”與“學”的有效性。
1.可視化的案例教學。外國美術史課程的教學要結合具體的藝術家及美術作品實例,將教學內容具體化和可視化,從而使枯燥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和趣味化。在案例教學中,引導學生與自身生活經驗和美術創作經驗相聯系,使美術史知識真正得到學生的經驗認同。例如,在對印象主義美術的學習中,通過了解印象主義美術的出現與19世紀光學、色彩學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藝術家大膽地運用光與色真實地反映現實,記錄瞬間的印象和眼前充滿生命的物象,是視覺與科學的合奏與融合。結合印象主義畫家和美術作品的具體案例,聯系學生對印象主義美術表現手法的練習經驗,對印象主義美術形成“科學與視覺的合奏”的認識。同時對馬奈、雷諾阿、畢沙羅等印象主義畫家的愛國主義熱情進行講解,自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可視化的案例教學將學生美術創作經驗與外國美術史知識相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提升課程思政教學的實施效果。
2.“角色扮演”的情境化教學。在外國美術史教學中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將學生進行分組,對特定教學內容進行“角色扮演”,以“角色”的身份參與課堂,體驗歷史情境,這種“角色扮演”的情境化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在此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在課堂上,教師組織學生分組,每四至六人為一組,各組同學為小組取一個有趣味性的名字,每組同學負責一個教學內容的“角色扮演”,小組同學提前對教學內容深入了解,課下按分配的內容編排一個“角色扮演”的小節目,小組組長負責團隊任務的安排,有的同學寫劇本,有的同學當導演,有的同學旁白,有的同學制作道具,有的同學當演員,有的同學友情出演等,角色扮演的課堂展示時間是5-8分鐘。這種“角色扮演”的教學方式調動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增強了課堂教學趣味性和有效性,學生主動學習美術史知識,學習效果不斷提升。例如,在對藝術家凡·高的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大家介紹凡·高的生平,學生選擇了凡·高在阿爾畫向日葵的場景,向大家有趣味性地介紹了凡·高那段生活和藝術創作經歷(圖1)。凡·高的《向日葵》表現了藝術家對生活的激情和向往,通過團隊合作和角色扮演同學們更加真切地體味到我們要“向陽而生”的生活態度,更好地達到了思政育人的目的。因此,“角色扮演”的情境化教學方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創新實踐能力,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友誼,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具有積極意義。

圖1 角色扮演:凡·高《向日葵》
3.模擬“大學生記者團”的翻轉課堂。在外國美術史課程教學中,教師組織學生以“大學生記者團”的方式實現課堂的翻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組織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有效提升了“教”與“學”的效果,促進了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從學生層面,他們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學會了自我反思,提高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課前,教師為學生設定閱讀目標和學習內容,并對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利用網絡資源和教師提供的課程學習資源自主學習特定歷史時期的美術資料,對知識形成感性認識。課中,小組同學對特定內容進行學習匯報,其他同學以“大學生記者團”的方式向該小組同學提問,同學結合前期資料的學習,對“大學生記者團”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情況進行補充。這種“大學生記者團”的方式有效實現了課堂翻轉,通過展開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學生參與課堂,愛上學習,愛上多元文化的學習體驗,思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教師在教學中構建多元的評價機制,檢驗外國美術史思政育人目標的達成情況。主要從評價目標、評價主體、評價方式、評價時機四個方面進行探索。
1.構建多元的評價目標。在評價目標方面,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思政育人目標四個方面制定多層次的評價目標。例如,在對古希臘柱式這一知識點的學習中,知識目標是使學生理解古希臘柱式,包括朵尼克式、依奧尼克式、科林斯式;能力目標是使學生掌握古希臘柱式的審美理念,它們既有著承重的功能,又包含著古希臘人對人體美的審美理念,是對人體美的模仿和創造;情感目標是構建學生開放多元的文化視野;思政育人目標是通過對古希臘柱式的學習,引導學生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學習的過程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過程,是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過程,也是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過程。通過多元評價目標的設定,關注思政教學中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養成情況,對課程思政目標進行有效評價。
2.探尋多樣的評價主體。在課程思政教學的評價主體方面,從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小組之間的評價、小組成員互評、學生自我評價等方面探尋多樣的評價主體。教師對學生課堂表現的評價,包括小組角色扮演、參與課堂交流互動情況、學生知識掌握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情況等的評價,體現了教師在教學組織過程中“設計師”的角色。不同小組之間、小組成員之間、生生之間的評價及自我評價是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評價,體現了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主體性”的地位,有利于學生主體內省和思辨能力的形成。此外,通過校園文化活動中學校其他成員對思政教學活動的評價,社會實踐活動中,社會不同群體對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情況的評價使評價主體不斷豐富。
3.采用豐富的評價方式。在課堂教學評價、線上學習通“留言板”評價、課程測試評價三個方面探索豐富的評價方式。一是課堂內的多主體評價;二是線上在學習通系統以“留言板”的方式參與討論、互動和評價。三是課程測驗中結合具體的知識點檢驗學生對課程思政理解情況進行評價。例如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在對大衛《賀拉斯兄弟宣誓》進行藝術鑒賞與分析的基礎上,闡述你從中有怎樣的收獲,包括藝術創作手法、課程思政的啟示等方面。教師在課程測驗中注意到對思政育人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通過采用豐富的評價方式有效促進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評價機制的建設。
4.把握適當的評價時機。在評價時機方面,教師既要抓住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中生發的閃光點進行及時評價,又要在課堂內外隨時關注學生的思想變化情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正確引導和激勵性評價。總之,教師要緊緊圍繞教學過程中課程思政的立德樹人和綜合育人目標,在專業知識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并對課程思政育人情況進行及時的評價。
外國美術史課程對于塑造學生開放多元的文化視野和共融互鑒的文化胸襟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在外國美術史課程思政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教師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不斷地創新性探索和實踐,會形成富有特色的思政課堂,在專業課教學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實現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