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豪華
(西安交通工程學院,陜西西安 710300)
合唱指揮是近幾年我國各大院校開設的一門新型實踐課程,與傳統的音樂專業相比,合唱指揮的教學實踐基礎薄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也比較落后。我國高校合唱指揮的發展與改革,在不斷的教學與學習中進行了新的嘗試,但效果并不顯著。因此,在合唱指揮教學中,必須積極探索新的思想和方法,創新音樂教育教學方法,提高高校合唱指揮普遍教學水平。
指揮是整個合唱隊伍的核心成員,他的地位比整個團隊都要高。縱觀我國高校合唱指揮教學的實踐,大都是把合唱和指揮分離開來,這表明了教師對合唱指揮的認識存在誤區。從合唱的角度來看,指揮和合唱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指揮和合唱上,而不把它和合唱結合起來,很可能會使學生的合唱學習能力變成“節拍器”。
合唱指揮是一門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學科,在教學中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因為這是一項非常苛刻的工作,不僅要對理論知識了如指掌,更要能夠將理論運用到實際行動中去,還要能夠將自己的創意發揮到極致。但是,目前各大院校合唱指揮專業所培養出來的指揮人才還沒有達到上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學的專業課程設置、教學結構和教學方法的不合理,尤其是教學中注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問題。由于學生在指揮方面的訓練強度較低,導致了學生指揮技能水平的提高。
大學專業課教師既是組織和傳授新知識的組織者,又要指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全面、準確地教授教學內容,以促進學生指揮和音樂素養的提高。這就需要教師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教學能力。但在我國許多大學中,合唱指揮專業的師資質量普遍偏低,高水平的音樂教學人才缺乏。尤其是合唱指揮專業剛剛起步,多是由其他專業的老師處于喜愛,或者是短暫的合唱指揮培訓后直接上崗,因為前期沒有科學的教學方法,后期在教學上的安排也比較散漫,無章法。造成合唱指揮教學的質量差,學生很難學習到專業的合唱指揮知識。
合唱指揮教學日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人翁,只有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情況下,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主體性,激發他們在課堂上的自主思考與探索。在此過程中,教師起著主導和引導的作用,并著重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實際唱譜能力。同時,高校合唱指揮課程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學科,因此,在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時,必須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在課堂上,老師要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以豐富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促進學生的音樂思維,提高他們的音樂表達能力。
音樂教學是一門將藝術、戲劇和文學相結合的藝術課程,它的教學思維與其他學科的教學思維是截然不同的。近年來新課標對藝術類如音樂類的課程有了清晰的規定:讓學生能夠自信地進行演奏和演唱,培養自己的音樂藝術表演能力;通過音樂來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通過音樂的練習,體會音樂的魅力,體會音樂的感情。音樂賞析既有歌曲的賞析,又有樂譜的賞析,老師要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大部分輕快的歌曲都很好聽,旋律也很輕松。要讓孩子們學會分辨音樂的基本形態,感受作者所要傳達的情緒,讓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音樂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對合唱指揮而言,必須具有良好的音樂綜合素質,并在指揮合唱的過程中將其重新創造出來,從而使其更具感染力。因此,合唱指揮必須從整體上把握音樂作品,使其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在音樂教育中,教師應注意對音樂的欣賞能力的培養,對音樂的分析和感知。同時,也可以鼓勵同學們收集和收集音樂材料,自己體驗不同的音樂形式。同時,要引導學生走出音樂“圈子”,從審美、哲學的角度去分析、感知音樂,從而提高音樂欣賞的能力。
從本質上講,大學合唱指揮教育是一種技術教育,在進行口語教學時,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而審美教育通常要貫穿于審美教育的全過程,因為人要真正體會到美,才能獲得審美的愉悅。在合唱指揮教學中,老師要讓學生真切地體會每一個音符、每一段旋律所帶來的美,使他們從心里真正地接納、獲得喜悅。老師應該了解到,每位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心理特征、對美感的理解、喜歡的音樂人和音樂作品都有很大的差異。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時,要做到寓教于樂的目的,使學生真正進入音樂的藝術境界,引起情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達到心靈和音樂的融合。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美感,能準確地作出判斷。在進行合唱與指揮專業教學的同時,老師要借助多媒體手段給學生欣賞一些經典的、優秀的合唱作品,如交響樂、戲劇、歌劇等等經典國內外作品。教師應引導學生傾聽作品的時候,用心地去感受作品的內在意蘊,從旋律中體會到作品豐富的感情,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被它所感染。
當前,許多大學把合唱和指揮兩門學科都采取了各自獨立的教學方式,造成了合唱和指揮的分離,嚴重影響了學生的整體素質。提出了將合唱和指揮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并采取“聯合”的方法。例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創造一個主題的交互情景,讓合唱的學生和指揮的學生互換角色,讓他們真正體會到“合唱”和“指揮”的雙重作用。在完成角色轉換的過程中,老師可以對學生的表現進行評價,并給予肯定和贊揚。通過親身體驗到這種變化,學生對合唱和指揮的認識也會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更好地協同作用。例如,在《雪花》的教學中,這是一部浪漫而富有詩意的優秀、經典合唱作品,它的創作來源于德國浪漫派作曲家瓦格納和勃拉姆斯,合唱作品中也創新地融入了英國特有音樂元素,讓我們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遐想與憧憬。再選擇合適的練聲曲進行練習。在每次排練之前,除了對聲音進行練習之外,還要針對特定問題選擇與作品相關的練聲曲進行練習。在進行合唱指揮課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對指揮設計進行優化,使其形成一套完整的指揮系統,使其在指揮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提高學生的指揮能力。
合唱指揮教學在高校音樂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它不能僅存在在教室中,必須在教學中積極改革創新,采取線上和線下混合式教學結合的創新方法。通過網上教學平臺,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的傳授,使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其中,微課、小視頻等新的教學方法被越來越多的老師所采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這種網絡教學模式打破了時空的局限,讓學生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觀看視頻,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們的日常上網時間也越來越多,因此,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優勢,開展在線教育。例如,將部分合唱團指揮中的重點知識做成微課程,或是將合唱指揮的趣味性視頻上傳到教學平臺,讓同學們觀看。這種類型的教學視頻內容簡短、針對性強,使用時長僅為數分鐘,且不會耗費太多的時間,相對于傳統的數十張 PPT來說,它的使用方法更為簡單、易于接受。另外,老師還可以將部分精華教學內容及時上傳到網上幫助學生觀摩預覽,極大程度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資源,同時也拓展了他們的音樂視野。最重要的通過網絡共享的新型教學方式,可以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最終提高學生的藝術學習興趣。
音樂專業的學生在心理上逐漸成熟,學習能力也較強,自我意識較強,情感豐富,理性思維較薄弱。大學生的情緒波動、行為多變是其主要的心理特點。但是,在專業學習方面,大學生還是有很多優勢的。在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以上心理特點,并將其與節奏教學相結合,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在進行日常教學時,教師要重點的培養學生的指揮技能提升,采用不斷式的滲透式心理暗示方法,使其在自我激勵和心理激勵中逐漸樹立起對指揮的自信心,從而使其在指揮中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情緒。同時,老師也可以指導學員們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訓,使他們在正式的合唱指揮活動中嚴格要求自己,從而促進學員在持續的訓練中更好地融入現場指揮的氛圍中,這樣才能在實際的現場指揮中更加平穩地發揮自己的指揮能力,并且機智的學會運用所學到指揮技術,靈活地處理現場各種突發問題,提高學生的臨場心理素質。教師為了解決學生在課堂上缺乏學習興趣、愛打瞌睡等問題,作者組織大學生到野外去體驗大自然,在自然條件下放聲歌唱。這樣既可以使學生的心理得到充分的釋放,又可以使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更加緊密,同時也可以使老師們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以便為以后的教學做好準備。
目前高校中所采用的教材內容,其主要是合唱能力與指揮知識的相對融合,以及聲樂知識的更新,在音樂理論和作曲創作上的創新。重中之重的目標是合唱指揮教材中不僅要有合唱的理論知識,還要有相應的指揮技巧和圖解,這樣就可以避免在某些時候過于專注于某個領域而造成知識的不和諧。其次,隨著我國合唱藝術的發展,合唱藝術無論是在演唱上,還是在指揮上都要與時俱進,把先進的合唱藝術、指揮藝術融入合唱藝術之中;第三,教材中要結合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學生的實際認識,選擇合適的歌曲進行練習,并遵循逐步遞進的原則;最后,在選題時,不僅要保留部分經典作品,還要與時下流行的歌曲進行適當的融合,從而達到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特別是現在的大學生對流行歌曲的喜愛,老師們也可以對它們進行適當的修改,使之適合于同學們的演唱。比如,在《稻香》和《夜空中最亮的星》中,采用了大合唱形式,將流行歌曲和古典歌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可以增加課程的內容,又可以增加音樂的質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必須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提高教師的質量。為了提高合唱指揮的教學質量,必須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聲樂指揮隊伍,為其教學工作提供人才保證。對在職音樂教師,首要目標則是日常發聲、聽音、摩唱訓練,然后便是邀請專業的合唱指揮專家到學校進行定期的音樂講座,不斷更新音樂教師的指揮和技術。同時,學校應為音樂教師搭建音樂平臺,提供創造學習音樂專業機會,讓老師和其他高校的音樂專業老師們進行座談會,相互分享,交流自己的實踐教學經驗。同時,要高校領導應加強對合唱指揮專業人才的高質量培養,把具有過硬能力和現代化音樂教育理念的優秀專家引入校園,做到優化高校合唱指揮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化、科學化。同時,學校也需要采取相應的激勵教學措施,激勵高校學生自主學習音樂,提高自身的專業文化素質,為今后步入實踐教學合唱指揮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則是教學評估。教育評估方法都是根據每個學期的期末考試結果,對學生進行一學期的全面學習評估。當然,這種教學評估方法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不穩定性。那么會導致評估的結果不能客觀、全面的反應學生的實踐音樂學習能力。教師則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評估方式,既要注重學習效果,又要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例如,在課堂上,老師要注意學生的學習狀況,并對其進行評估。對自卑的同學要及時進行激勵,對成績好、能力強的同學要積極引導保持。教師要根據每個班級的實際學習情況,采用一套科學的、合理的音樂學習評估指標,全方位地從學習過程、學習效果等方面進行合理、科學評估。例如,學習態度、課堂參與積極性、參與實踐活動等,是衡量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因素。同時,還要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音樂素養。只有掌握了較好的音樂素質,學生的合唱指揮能力才會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在實際操作中,老師可以將評價方法分為兩個方面:一是測試結果。考察學生的合唱指揮理論知識是老師的考核之一。第二是提高日常成績。對學生在平時課堂中的音樂表現能力進行評估,并將其納入最終的考試分數。第三是加強對實習的評估。同學們采取團隊協作的形式,每一組都要完成特定的曲目和合奏,然后進行指揮演練。
總之,大學音樂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充分認識到學生的主體性,把“合唱”和“指揮”結合起來,同時要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以激發學生對合唱指揮的積極性,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夯實自我的合唱指揮教學實踐能力,使之成為一名全面優秀的合唱指揮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