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慧
(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西安 710000)
書法藝術是各種美的結合體,不僅擁有詩的意境、畫的章法、音樂的旋律,同時也涵蓋了文學與史學等方面的內容。書法是以漢字為載體,依托于點與線的結合、下筆輕重、運筆快慢以及結構變幻等傳達書法創作人員的思想與情感,為觀賞者帶來豐富的想象空間。高職院校書法教育既涵蓋在藝術教育范疇內,同時也是審美教育的關鍵性組成部分。美育開展的主要目的是不斷提高人對藝術美、社會美以及自然美的鑒賞與創造水平,進一步改善人們對美的鑒賞能力,使得人們可以充分領悟到日常生活中的美學元素,推動人們思想情感的升華。美育是當下教育環境下十分關鍵的一個教育活動,能夠引導大學生基于審美的視角加強對社會與自然的領悟,擴大自身的知識面,真正啟發自身的聰明才慧。依托于美育,還有助于加深大學生對人生與社會的理解,逐步改善自己辨別是非與丑惡的能力。不同于其他課程教學,美育教育更加緩和,致力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當中自主的接受審美的教育,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情操與道德情操。可見,美育是高職院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關鍵的一部分,能夠強化學生的審美素養,引導其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學生在追求美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心靈的凈化,豐富自身的生活情趣。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個發現美的眼睛”。大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并使用的漢字中也包含了豐富的內涵,假使學生能夠學習鑒賞該藝術形式美,對學生今后成長有著重大幫助。本文以書法教育為代表,重點闡述了藝術高職院校美育教育的實踐路徑,加強美育教育與書法教育的相互融合,希望能夠推動高職院校美育教育與書法教育共同發展。
在一些學者看來,德國著名哲學家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是現代美育思想的奠基人,其在18世紀90年代中期就書寫了《美育書簡》(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Man),并特別強調:“一些教育是為了加強健康,一些教育是為了加深認知,一些教育是為了提高品德,一些教育是為了提高鑒賞力和美。其中第四種教育的關鍵主要體現在促使人們感性力量與精神力量達到完美狀態。”我國美育思想最早是由教育家蔡元培在1912年提出的,在其編寫的《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一文中特別強調,美育教育是養成完美人格的重要基礎。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高等院校座談會上有特別指出,在當下社會環境下美育教育是大學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之后在2020年教育部門黨組書記陳寶生在講話中指出,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學校美育教育。美育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高度重視的教育項目,在現代社會環境下,更是國家重點發展的項目。
當代美育也被稱之為“美感教育”“審美教育”。美育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點的教育。美育關鍵在于確定什么是“美”,怎樣辨別“美”,怎樣欣賞“美”,要想形成獨立鑒賞“美”的意識與習慣,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只是在中小學期間開展美育教學還遠達不到既定的效果,高職院校美育課程的開設有效的美育課程教學時間上的不足。當下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設置了美育課程,這為不斷提高現代大學生的審美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對于絕大多數優秀的大書法家而言,之所以能夠書寫出流芳萬世的書法作品,僅僅有較高的天賦與藝術品位還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還用擁有堅忍不拔的毅力。書法學習過程中并不存在捷徑,每個學習者都必須要腳踏實地,這個過程十分的漫長與乏味,需要其進行大量的練習與思索,對學習者的毅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事實上,書法練習是對學習者個人意志的磨煉,依托于對章法的探究、碑帖的臨摹,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整體事物的把控能力;依托于對運筆、點畫以及結構等局部細節的留意,能夠培養學生養成嚴謹、端正的學習態度;依托于每日的刻苦練習,能夠讓人改變心浮氣躁的缺點,養成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精神。社會學家指出,人們通過較長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便能夠形成習慣,而長時間的習慣會形成相應的性格,所以,性格比較急躁、輕浮的人能夠依托于書法練習來磨煉自己的意志與耐心,而性格內斂之人也可以通過書法練習增強自身的穩重感與成熟感。
從本質上來看,我國書法是我國優秀文化的審美表征,凝聚了東方藝術的精髓,是我國美學的至高靈魂。黑格爾曾經指出:“中國是特別的東方。中國書法生動形象地展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然而,相比較于其他藝術類型,書法在傳達美的藝術時較為隱蔽,表現出顯著的模糊、抽象等特征。所以,在進行藝術欣賞過程中,書法藝術欣賞往往具有更高的難度,要求欣賞者要心平氣和、聚精會神的融入其中,深層次感受書法中點畫的線條美、結構的造型美等,在此基礎之上領悟到整個書法作品的風格美。不管是書法中各個線條的變幻規律,還是其中的空間聚合法則,都很好地體現了書法對萬事萬物總則與時空變幻的根本特征。高水平的書法欣賞并不只是停留在表層的點畫線條美,往往是要觀賞者融入總體氛圍當中,用心感受其中蘊含的創作人員的思想與精神,與其產生心靈上的共鳴。假設當代大學生能夠時常欣賞優秀的書法作品,必然能夠有效強化其藝術審美的通感水平。
書法是我國十分重要的傳統文化資源,書法課程是高職院校諸多公共藝術課程中十分關鍵的一個。高職院校應當要正確認識書法教育的目的與價值,不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書寫漢字,更是要將其看作是開展大學生美育教育的關鍵手段。
高職院校通過開設書法課程既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學習與領悟有關科學文化知識,同時也能夠不斷提高大學生使用所掌握知識進行審美創新的能力。書法教育涵蓋的知識范圍十分廣泛,包含的知識體系也是較為煩瑣。書法的審美本質主要是依托于線條的曲折、粗細變化等來傳達書寫人員的內在精神與審美特征,進而讓觀賞者充分體會到美,想象平時生活中的美,得到美的感受。在實際開展書法教育時,一方面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大學生能夠有效提高自身的文字書寫能力,另一方面還能夠涉及歷史、哲學以及繪畫等多領域內容。另外,書法寫作過程中具有較強的靈活性,書寫形式以及文體等也是變化多端,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創造熱情,比如在北京奧運會會徽設計過程中,就很好地利用了書法的藝術表現方式,依托于對北京中的“京”進行創新與改變,使其轉變為一個奔跑的人形,既很好地將書法與設計方面的知識聯系起來,也與奧林匹克體育精神相呼應。所以,高職院校在開展書法教育過程中,應當要積極探索課程教學中與其他相關學科或者專業的內在關系,深入挖掘當代大學生的聰明才智與創造水平,進一步完善大學生的文化知識體系,充分彰顯美育在智育中的積極作用,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自主探索與求知創新精神。
依托于書法教育有效地將道德教學融入審美教學當中,在不知不覺當中強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書法教育開展過程中涵蓋了較多關于愛國主義精神方面的書法作品,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既能夠掌握與領悟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也可以很好地強化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實現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與發展。顏真卿是我國唐朝時期十分著名的書法家,其為人處世十分的正直,在其獨特的“顏體”書法中表現出深厚雄健的書法藝術風格,對其書法作品進行鑒賞,能夠從中感受到書法中包含的深厚情感,比如說《祭侄文稿》;柳公權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書法家與詩人,在其一生中不畏強權、不趨炎附勢,為人十分的正氣,從其書寫的楷書中能夠看出體勁骨健的意蘊;岳飛是人們所熟知的南宋抗金英雄,其不僅善于領兵打仗,同時在書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書法大師,其書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字非常的磅礴大氣,從中透露出了深厚的愛國之情。
林散之先生指出:“學寫字就好比學做人。”字能夠體現出書寫者的精神氣貌,在學會做人之后,學寫字也就水到渠成。所以,高職院校在實際開展書法教育過程中,在要求學生臨摹優秀書法大師字帖的同時,還應當要帶領學生感受與理解書法大師的精神氣魄,同時挖掘與整合其中的正面精神,以此為基礎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讓學生依托于書法寫作陶冶自身情操,并完善自身人格。老師在開展字形講解中,還應當要聯系相關的詩詞、經典事跡等,使得道德教育充分滲透到書法教育當中。另外,老師也可以適當地拓展選題范圍,不僅僅局限在名人的詩詞碑帖上,像一些高品質的文章節選、名言名句以及歇后語等,都可以將其作為教學主題。老師在設定課后練習任務時,為了有效激發學生的書寫積極性,可以選用一些較為輕松活潑與新穎的練習內容,比如選擇一些有教育價值的歌詞,如《父親》等和自身情感有著密切聯系的歌曲,也可以是《我的中國心》等愛國方面的歌曲,使得學生在較為輕松與愜意的書法練習過程中,悄無聲息中養成良好的愛國情懷、感恩親人等高尚思想品德。
當下許多高職院校在開展書法教育活動時,通常還是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特別重視課程教學內容講授,老師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生只能夠被動地接受知識,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很難有效提高書法教學效果。為了彌補這一問題,高職院校必須要加強書法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將教學方式從以往的被動式學習方式轉變為互動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再處于被動位置,而是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新知識與技能。為此,老師可以借助于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將多媒體技術與互聯網技術等融入教學活動中,在教學活動開展前收集與整合與教學相關的圖像、聲音等感性材料,將其播放給學生觀看,使得教學方式更加的靈活多變,降低學生學習書法的心理負擔,能夠以一種輕松、愉悅的心情正視書法教學,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在實際開展書法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單單要重視書法技法的講解與傳授,同時還需要深入探索與發現書法中蘊含的各種文化內涵,并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實現書法教育與學生德育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比如,老師在向學生講解傅山書法過程中,一方面可以將傅山優秀的書法技藝傳授給學生,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感受其中蘊藏的堅貞不渝、不屈不撓的高尚人格,讓學生真正明白“作字先做人”;在向學生講解宋四家“蘇黃米蔡”過程中,老師向學生講解其中的“蔡”原本代表的是“蔡京”,其擁有較高的書法造詣,然而因為其為人十分的陰險狡詐、迫害忠良,被人們所厭惡,所以一般使用蔡襄來代替。
現階段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均將通識教育基礎課的建設當成是培養綜合型人才的關鍵途徑,書法是人文類學科中十分重要的公共基礎課程,必須要規劃到院校通識類課程教育建設系統當中,逐步完善課程教學內容的規劃,設定合理的教學課時數,同時賦予其一定的學分值,通過從多個方面入手,為書法教育提供良好的發展平臺,這是完善高職院校書法教育體制的重要前提。除此之外,高職院校還應當要優化與健全書法教育管理機制,不僅領導層面要給予充分的重視,同時還需要設定專門的工作人員,為書法教育與學習構建良好的環境。要積極促進書法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的緊密融合、教育方式與教學特色的緊密融合、教育成效與教育成績的緊密融合,從多方面共同入手形成良性的循環,確保高職院校書法教育能夠長久穩定發展下去。
書法之美,需要建立在書寫者大量實踐練習與欣賞的基礎之上,在書法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其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構建偉大的志向,有效防范快餐文化、虛無價值理念等對大學生思想的侵害,讓大學生能夠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下能夠保持平靜的心態,受得了寂寞,敢于不斷探索。所以,高職院校在開展書法教育過程中,不僅要健全通識基礎課程的設置,同時也需要改變書法教育思維,創設書法教育長效體制。事實表明,相比較于單純的思想道德教育,悄無聲息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夠取得更好地教學效果,能夠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較好的輔助作用,讓我國傳統書法藝術成為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書法教育中融入美育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水平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書法教育開展過程中,應當要讓學生領悟到書法藝術中富有的審美價值,在提高學生書法水平的同時,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標準,使得學生擁有更高的書法鑒賞水平。此外,在書法藝術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讓大學生具備發現美與創造美的能力,不斷完善大學生人格,推動大學生健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