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曉霞 鐘昌利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瑰寶。小學生正處于心智成長的重要時期,心理發育尚不健全,可塑性較強,因此,在這個階段接收到的教育理念及方式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至關重要。由此可見,無論是從當下社會現狀出發,還是從兒童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引導學生善待、理解、感恩親人與長輩,履行子女職責與義務,孝道教育的開展顯得尤為重要且刻不容緩。
重慶市榮昌區棠香小學為充分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將地域特色與學校學辦學理念相結合,重新梳理新時代背景下孝道教育內涵,以“以孝養心,以德養人”為主題,研發“金海棠”校本德育課程。“金海棠”課程以家長和學生為主體,以回歸現實生活為基本理念,以校內班會課及校外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教室、家庭、社區、互聯網等多元空間為陣地,全方位、多角度開展對學生的孝道教育。

“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子女的身體和生命是父母給予的,珍惜身體、珍愛生命,使父母免于對自己的擔心,是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學校大力開展安全教育,使學生學會珍愛自己,首要的就是要確保自身安全,引導學生認真學習防水、防火、防電、防震、防暴等各種安全知識,使自己遠離風險;其次,教授學生基本的應急處理方式,正確應對風險;此外,在遇到非常情況時,教導學生及時告知父母或老師,盡量規避風險。學校積極地幫助學生用知識筑起安全堡壘,盡全力守護自己的生命健康,這既是為人師表的職責所在,也是學校對家長最深切的承諾。
一個孝順的孩子一定是一個生活能自理的孩子。為了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學校根據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重慶市教育學會編撰的《勞動實踐指導手冊》,依據不同年段特點,創造性地研發了系列校本課程,將孝德教育與勞動實踐相結合,以勞啟能、以勞樹德,用雙手將美德可視化。在課程實施上,學校采取“課堂滲透,課外強化,家校聯動”的策略,通過創設“40+”教學模式,即課內40分鐘教學,配合家庭教育,將勞動技能培養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在學校,由勞動課教師負責授課,要求學生們學會整理書桌、書包,打掃教室衛生,規范用餐、整理餐具,等等;在家,由家長進行協助、輔導及驗收,要求學生進一步提高獨立自主能力,嘗試自己刷牙、洗臉,整理房間、收納物品,學會根據天氣、場合合理穿戴,等等。此外,學校還定期開展勞動技能大賽,主張以技能提升生活能力,以勞動減少父母負擔,實踐對父母的孝。
教材是學校教育最好的資源,在統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收錄了108例有關孝道文化的內容,學校合理利用教材資源,以生動的課程講授,引導學生學習、理解孝道內涵。如一年級上冊《吃飯有講究》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便是,吃飯時要遵守禮節,明白尊老愛幼的道理。教材中展示了以“我在餐桌上”為主題的圖畫,呈現了小朋友負責擺碗筷,媽媽為爺爺挪椅子等場景,將禮貌、尊老等內容轉化為畫面,教師通過對一家三代人行為的解讀,將孝道教育分散在一個個孝親敬長的案例中,深刻地喚醒了學生的認知,使學生通過共情學會行孝,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夠活學活用。
學校還將孝道教育與法律知識教學相結合,在育德的同時育法,實踐“德法交融”。《民法典》第二十六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教師在教授課程的同時,通過故事講規則,引導學生對相關法律知識進行學習。如一年級下冊《家人的愛》這一課時的教學重點便是,讓學生深刻感知家人對自己的愛與關懷,及自己要懂得感恩、回報家人的愛,由此使學生從對家庭關系單一的情感認知,升華至對家庭關系有一個初步的法律認知。此外,學校還開展了系列法制教育實踐活動,如邀請法官進校園進行法律知識宣講,與檢察院合作舉辦小法官體驗活動等,通過實踐讓學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從而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觀念、守法意識、規則意識和責任意識。
我國傳統節日大多與孝道息息相關,如春節,提倡家庭團聚,家人相互陪伴;清明節,表達對逝去親人的思念;重陽節,旨在弘揚敬老文化,倡導關愛老人。學校通過對傳統節日中孝道文化的挖掘與提煉,使學生在了解到不同節日有著不同的習俗之外,也充分了解孝之表達的多元化。如春節,無論家人身處何處,都會趕在除夕時團聚在一起,體現了蘊藏在節日中的牽掛、責任和愛;清明節,不僅要祭祀已故的親人,也應飲水思源,紀念為了今天的太平盛世而捐軀的先烈,弘揚中華大孝;重陽節,學校則帶領學生走進敬老院為老人們送去暖心的慰問,做清潔、演節目、送祝福,孝而不狹的責任意識在活動中深深地印刻在學生們的心間。
在家庭中,父母對祖輩的孝道行為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孩子,孩子通過觀察、學習與模仿,自然而地領悟孝道觀念,開展孝道行為。因此,孝道的培養,家庭是最合適的場所,家長則是最好的老師。
為使家庭和學校同步,一方面,學校通過定期開展“家長學校”活動,引導家長認識、發現兒童成長規律,了解自身教育責任,與學生一起去實踐、推廣生活中的孝。如引導學生嘗試制定家庭作息時間表,監督父親堅持進行鍛煉,并錄成小視頻,與家人、同學分享。此外,學校還倡導家長在活動中不僅僅只是扮演陪伴者的角色,家長也將同時實現自我成長,即敬長尊長的精神成長,這種成長反過來也會影響到學生,從而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另一方面,學校結合“你好,假期”課程項目,利用寒暑假,在班主任的指導下,使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策劃豐富多彩的假期活動,如幫助社區內的老人學習使用電腦,用手機查看健康碼,充話費等。通過這樣一種生動的形式,學校將孝道教育與假期生活相結合,使孝道文化通過實踐獲得傳承與發展,同時也有效地推動了孝道教育及學生個人的成長、發展。
弘揚生活中的孝道精神,發揮榜樣的引領作用,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還能使教育成效事半功倍。學校充分發揮“我身邊的好老師”活動的教育作用,邀請獲獎代表春春老師為學生們講述她的孝道故事。春春老師是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孝順的女兒,工作之余她常常陪伴在母親身邊,帶著母親旅行,在母親身體欠安時更是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生們通過春春老師的講述,獲得了真切的感動和對孝道更加真實、深刻的認識,對引導學生自主實踐孝道、弘揚孝道精神起到了強有力地推動作用。
此外,學校還開展了“最美孝德好少年”評選活動,以視頻的形式記錄下學生行孝的一言一行,通過網絡展播,用身邊的榜樣對學生加以教育和引導,促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弘揚、實踐孝道。
為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生的孝道實踐成果,關注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學生,學校建立了系統的孝道教育評價體系,如自制教育讀本《孝德伴我成長,做最美孝德好少年》,為學生提供行為范本;“日行一善”活動,以云端視頻的形式,記錄榜樣學生的言行。孝道教育評價體系的所有評選內容均采用積分制,累計得分更高的學生將獲得參加學校最高榮譽“金海棠”甄選的資格。
“金海棠”甄選是學校的特色活動,主張將孝道教育與現實生活相融合,將傳統的孝文化從家庭倫理升華至社會倫理,使孝文化在傳承中創新,在發展中對接未來。自2017年以來,已有352名學生成功獲得“金海棠”殊榮。同時,學校依托互聯網力量,將“金海棠”少年的事跡進行宣傳,學生們行孝、盡孝的行為受到了家長及社會的高度贊揚。
未來,學校將繼續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探索孝道文化、實施孝道教育,落實以孝育德的教育理念,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俱進、發揚光大,也使學校教育實現從育分到育人的轉變,踐行為國育才的教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