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琳
環保教育要成為一種真正抵達心靈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只有以情動人、以情化人,環保教育才能激發生命內在的活力,學生的認知、意志等內在因素才能被激活,學生才會養成環保行為,環保教育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落實。
《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指出,人類負有保護和改善這一代和將來的世世代代的環境的莊嚴責任。環保教育需要從小抓起。小學《道德與法治》包含豐富的環保教育內容,旨在引導和幫助學生達到珍愛生命、熱愛自然、保護環境、愛惜資源等目標。一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上的環保教育片面重視環保知識的灌輸,學生機械記住了環境保護知識,但并沒有轉化為實際的行動。朱小蔓教授認為,情感是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中間環節。“如果不訴諸情感、改善情感,就不可能變成精神發育的活動、生命內在的精神活動。”所以,環保教育要成為一種真正抵達心靈的教育,一定要訴諸情感。只有以情動人、以情化人,環保教育才能激發生命內在的活力,學生的認知、意志等內在因素才能被激活,學生才會養成環保行為,環保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真正落實。下面,筆者以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是一張紙”為例,談談如何在環保教育中訴諸情感,讓學生真正在情感基礎上建立起環保意識。
教材中,編者將課題定為“我是一張紙”,安排了三個話題“你找到我了嗎?”“我從哪里來”“我的苦與樂”。在研讀教材的時候,筆者特別關注了教材中的內隱價值意蘊,即環保與兒童乃至人類之間的關系。教材中的“我”絕不是簡單的擬人,它打破孩子們心目中的原有觀念,傳遞著“紙蘊含著生命”的理念,紙是我們的好朋友,與人類一起存在。只有兒童有了這樣的情感認知,才能進一步產生珍惜、節約紙的情感。
正確的環保認知是激發環保情感的基礎。感受并探索大自然中的生命,是提升學生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教師應多引導學生去發現多樣的生命形態,尊重各種生命,懂得遵循自然生活的規則。
師:通過小朋友的介紹,我們知道了稻子、蘆葦、竹子、棉花、大樹都是現代造紙的主要原料,你在哪里見過它們?
生1:我在公園見過竹子,春天它們從土里鉆出來,現在它們已經比我高了。
生2:我回老家看到過棉花,它們像一個個白色的小球球,非常可愛。
……
師:原來它們也像小朋友一樣在不斷生長呢,它們都是大自然中的?
生:(七嘴八舌地搶說)一個個小生命、珍貴的生命。
師:這些大自然中的寶貴生命轉換了一種方式,變成了紙來到了我們身邊,紙朋友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
筆者通過引導學生先展示再進行對話的方式,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紙與兒童的物我共生的情感激發,將“紙朋友是大自然生命的轉化,是大自然無私的饋贈”這一認識,以情感記憶的形式積淀到兒童的潛意識層,逐漸累積為兒童道德思維及道德行為的文化背景。
如何把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把“物我聯結”的情感進一步投射到兒童內心呢?其實,兒童在平時使用紙進行生活與學習時,已經潛移默化地對紙積累起感性的道德經驗,只要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回望生活,尋找道德學習的生長點,就能達成這一情感認知目標。
師:老師請來了一位好朋友……
動畫“紙”楮楮:Hi,大家好,我叫楮楮,我是一張紙,“楮”是古時候的人給我取的名字。關于紙,你們最想知道什么?
師:楮楮會七十二變,變成各種各樣的東西藏在我們的生活中。在小組里說一說,它是怎么陪伴你的?
筆者請出卡通形象 “楮楮”,引發兒童對紙的探究熱情。將教材中的問題“你找到我了嗎?”改成了“楮楮變成了你生活中的什么?它是怎么陪伴你的?”,導引兒童發現紙在生活中的陪伴作用,使兒童對紙制品的認識從表象走入深層的思考,明晰紙是“每天陪伴、幫助我們成長的好朋友”,萌生珍惜紙的念頭,為進一步主動探究打下基礎。
造紙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蘊含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通過認識紙的來之不易,可引導學生感受對紙的“需要”,產生對紙的“尊重”。
課堂中,我們要為兒童提供主動情感體驗的空間和機會,把學生親歷的事件、模擬的情境作為獲得環保情感體驗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充分感知、體驗,生發出內心強烈的感受:紙張的發明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祖先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來之不易,幫助兒童在特定學習中鞏固、儲備產生的情感,使環保情感更具深刻性。
師: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發明了紙,在過去沒有紙的時候,人們要想把一件事情記下來,把字寫在什么上面呢?
(交流:龜甲、獸皮、石片、竹簡、布帛等)

筆者用體驗活動為兒童搭建了解祖先智慧的情感橋梁,感受歷史進程中祖先為造紙所做的不懈努力。通過體驗兒童被賦予了新的道德經驗,深刻了解了紙的發明為文化的傳播、生活的便利所帶來的好處。在情感的激發上,由紙對兒童的“陪伴”轉為兒童對紙的“需要”——知道紙在自己每天的學習、生活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讓珍惜紙的情感油然而生。
“懂得紙張代表的文化內涵,感受造紙術中蘊含著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是本課的重難點,兒童的認識不能淺表地停留在古代造紙的工藝和原料的來之不易上,更要讀懂教材編寫的深層次意義:中國造紙術為世界文化的傳播、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項非常了不起的發明。在道德活動中,“感他人之所感”是一切道德行為發生的根源,而這種感同身受的狀態主要依賴于移情機制的作用。通過兒童情感投射引發共情,通達傳承這樣的價值觀后,兒童感知到紙的發明之偉大,情緒狀態能更好地被調動,能充分激發起環保道德情感。
師:如果一直用龜甲、獸皮、石片、竹簡、布帛等來記錄歷史、文章的話,會怎么樣?
……
師:也就是說,我們祖先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秀的唐詩宋詞,很多將會看不到了。如果讓你們用這些東西來寫字學習,你們愿意嗎?
……
師:當中國人已經使用上了紙的時候,外國人在用什么書寫呢?假如你是收到珍貴中國紙的外國人,你想對中國人說什么?
師:正因為外國人特別需要中國紙,不久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就從阿拉伯傳到了歐州,也傳到了全世界,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難怪人們說造紙術是我們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筆者引導學生移情體驗古人的煩惱,感嘆紙給生活帶來的便利,借由想象外國人如何夸贊中國紙,掀起課堂情感高潮,民族自豪感在兒童內心激蕩開來,在古與今之間通達傳承了價值觀,即薄薄的一張紙既承載著厚厚的歷史,更凝結著祖先的勞動智慧,紙是人們辛勤付出和智慧的結晶,我們必須要珍惜它。此舉能間接觸發環保情感,增加移情效應,使兒童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我們需要紙,應該珍惜紙。
朱小蔓教授認為,“生命是一個結構性存在,人的生命是多測度、多面向的綜合體,學生在課堂中是以情緒與認知、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整全人’狀態而在場的”。道德情感既有其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因此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教師既需要注重學生的情感激發,又要給以其理性的引導。
環保情感與兒童的社會性情感、日常生活情感,以及與生俱來的原始自然情感密切相關,離開相應的前提、背景來談環保情感,是無意義的。在通往這一目標的過程中,不僅要有充分的情感體驗,也要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感受、參與的時間和機會,從而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深的層次,在思維的連貫性和深刻性中,凸顯綠色生活這一價值觀。
師:現在最主要、最廣泛的造紙原料仍然是樹。咱們學校也有許多漂亮的大樹,喜歡它們嗎?這些大樹就是每天陪伴我們的小伙伴啊。像這樣一棵20歲左右的大樹朋友,大約可轉化成4000張A4紙來到我們身邊。請組長說說你們組平均每人每天大約要用掉多少張這樣的A4紙。(課前調查:每人每天用10張)

師:如果用我們學校的大樹朋友造紙讓學校的同學使用的話,用不了多久,這一排樹就都不見了(動畫:樹消失),你喜歡哪個校園(出示對比圖)?
筆者借助換算、類比、展示等生動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用紙概念變成學生身邊可觸可感的事物。利用動畫演示棵棵大樹消失的過程,將學生置入情境中,感受紙張的產生會消耗大量的自然資源,幫助學生了解紙與樹林、自然、生命這些環保要素之間的緊密聯系,更好地激發他們保護自然、珍惜用紙的意識。
兒童在當下表現出的各種形態蘊涵著生命日后發展的道德感的萌芽,教師唯有在環保題材的課堂中幫助兒童由感性轉向理性思考,又由理性思考催生新的感性認知,通過情感激發和體驗、意義呈現和感受、思維碰撞和交融的互通、沖突、協調、反復的學習過程,才能使兒童獲得更高層次的提升,生成更加系統、一致,也更為真實的個體價值觀念,驅動環保行為的持續發展。
師:全球有70多億人口,紙張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如果我們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林,用不了多久,茂密的森林就會變成一個個光禿禿的樹樁,沒有了大樹朋友,我們的家園會變成什么樣子呢?
師:其實,造紙所消耗的資源遠遠不止這些(視頻:造紙帶來的系列后果)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想說的?
……(學生分享)
師:同學們說得太好了,我們需要紙,但我們更要珍惜紙(板書:珍惜),珍惜紙就是在珍愛我們的家園,珍愛我們的生命。習近平爺爺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你會怎么使用我們的好朋友楮楮呢?
當視野放大到全球時,兒童立即把概括化的知能遷移、轉換到新情境中去,獲得了更強烈的情緒反應,深刻感悟了紙與自身、自然和環保之間的緊密聯系,當兒童積累了個人主觀自覺的積極環保情感后,才能作出正確的道德判斷,反思自身的過往行為,建立環保意識,為后續自發養成節約用紙的好習慣奠定基礎。
課堂為兒童的情感生長創設了同感共鳴的心理效應場,呈現出一氣呵成的情感線索:“好朋友—需要—珍惜—節約”,圍繞情感線索串聯全課,生成學習內驅力,伴隨強烈的道德認同進入兒童內心。在進行環保題材的教學時,只有重視兒童感受、體驗的積累性和孕育性,倡導知識、學科、學生、教師等教育要素之間的“聯結”關系,定向強化,有意識地使情感體驗內化為行為習慣、價值觀、情感素養和人格傾向,指向兒童綠色環保生活理念和價值觀的形成,才能以德導行、引領兒童未來的綠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