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新瑞
近幾年國家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加強勞動教育,構建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教育體系,補齊缺失的勞動教育這個短板,其中一個重要舉措就是把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單獨開設。廣大中小學都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紛紛開設勞動課程。有些學校認為既然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都屬于實踐型課程,都具有跨學科性質,都以價值體認為核心,在內容和活動方式上又有很多交叉重復的地方,開設勞動課程就不用再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了。不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得很好的地區和學校也都把重心轉移到勞動課程上來,甚至嘗試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融入勞動課程,進行整合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面臨著被勞動課程取代或掩蓋的風險。那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能被勞動課程取代嗎?本文嘗試就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在教育部新頒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的“課程類別和科目設置”中,明確規定了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都屬于國家課程。它們在課時上都是每周不少于1課時。在地位上二者是相同的。過去筆者曾經把勞動教育和綜合實踐活動作過比較,勞動教育是五育之一,是上位概念,勞動課程是落實勞動教育的主要課程,其他課程也要落實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也不例外。由此,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跟勞動教育相比應該是下位概念,但是它跟勞動課程相比,則是同等重要的獨立課程。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同時也建議:“勞動、綜合實踐活動、班團隊活動、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課時可統籌使用,可集中使用,也可分散安排。”正是因為它們的課時可以統籌使用,才給勞動課程取代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潛在機會。
《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在闡述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活動的關系時建議:“在開足專門勞動教育必修課的同時,中小學勞動教育必修課實踐環節中與綜合實踐活動的社會服務、設計制作、職業體驗重疊部分,可整合實施。”這也給勞動課程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提供了機會。
中國教科院勞動教育項目組2020年底曾對全國9個省區勞動課程開設的狀況作過一個問卷調查,當時《大中小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國家文件已經明確了勞動教育要單獨設立必修課。調查顯示,單獨開設勞動課程的學校只占15.64%,與綜合實踐活動整合開設的比例最高,達67.95%。也就是說,用勞動課程直接取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學校并不多,更多的是整合開設。(見表1)

整合開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按照2001年《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方案》的要求,把勞動放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去實施。這種情況將隨著《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今年秋季在全國的落實而很快消失。另一種情況就是很多地方已經按新政策要求開設了勞動必修課,而且是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在一起去開設的,它的表現形式歸納起來大致有如下兩種情形。
從表2可以看出,該區域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統整后的課程內容以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作為框架,呈現的項目也都是勞動課程的內容,綜合實踐活動只是作為一種活動方式融合在其中,從項目中是看不到的。也就是說,整個框架以勞動課程的內容來顯現,綜合實踐活動被掩蓋在其中。

從表3可以看出,該校是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設計制作、社會服務和職業體驗這三種活動方式和過去的勞動技術整合在一起,形成新的課程體系。

上述兩個表格代表兩種整合的情形,這兩種情形在實踐中也比較普遍。它們都是把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在一起實施的,整合以后,看不見勞動之外的其他活動,都是為了實施勞動課程而設置的。這就意味著只把綜合實踐活動當作一種學習方式融入勞動課程,而不承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獨立地位,存在著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掩蓋或者虛化的風險。
目前這種整合還處于課題實驗階段,我們發現做這種課程整合的地方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得特別好的地方,他們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和方式把握得非常到位,所以把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在勞動課程中之后,雖然綜合實踐活動在內容上看不到了,但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卻給勞動課程注入了新鮮血液,非常有利于勞動課程的開展,也有利于勞動教育目標的實現。但是隨著勞動課程的實施,以及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這個流動隊伍的更新換代,新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的理念和方式不了解,又沒有單獨的課程來彰顯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價值和優勢,新教師也很難有機會很好地歷練和掌握這一學習方式,由他們來指導勞動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的功能也會逐漸喪失,勞動課程就會把綜合實踐活動完全取代,綜合實踐活動的獨特育人價值也就無法實現。
隨著義務教育新課程方案的落實,這種整合的現象也許會越來越多,為避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被勞動課程取代或掩蓋,我們需要充分認識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別于勞動課程的獨特價值定位,才能更好地實現其獨特的價值。
“綜合實踐活動面向學生完整生活世界,強調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社會生活和大自然的接觸中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主題。”它體現的是生活和經驗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它是生活課程或經驗課程。這一點跟學科課程完全不同,因為學科課程按照學科的知識邏輯體系來設計課程,更多的是由一些符號、定理、公式組成,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很難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問題,也就是說對學生問題解決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都不夠。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是要“讓學生從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去發現有價值、有意義的問題,通過探究、設計、制作、服務等活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立命的根本。而勞動課程則是“發揮勞動的育人功能,對學生進行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體現的是勞動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勞動課程雖然也涉及日常生活勞動等,但這里的勞動只是完整生活世界的一部分,或者是一種特殊形式。所以如果只開設勞動課程,而不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那么生活中有很多鮮活的、跟勞動無關的問題,學生很可能就沒有機會去自主發現、合作探究、嘗試解決,比如:學校的操場周末怎么對學生開放?松柏樹冠下雜草為何生長稀少?還有學校正在探究的家鄉河水治理問題、當地的紅色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承問題等等,很多內容是生活中已經有的,但是不屬于勞動,那么這部分內容學生就沒有機會在勞動課程中去探究,也就無法充分體現生活對學生的發展價值和教育價值。所以從課程開設的價值來看,勞動課程無法取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從培養目標來看,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導向的課程,它也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設置的課程,所以強調的是學生的綜合素質。事實上素質和素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素質更強調的是先天,素養更強調的是后天,更強調其可測量、可培養,但是素質也離不開后天的培養。所以在今天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改大背景下,再提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培養目標,應該強調它培養的是學生的綜合素養,其中也包括勞動素養。《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勞動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即勞動素養,主要包括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習慣和品質、勞動精神。”有人會說,勞動課程也具有綜合育人的功能,它也能夠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筆者對此不反對,因為學科課程也都有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功能,但是它們的側重點仍然在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更何況勞動課程。所以在這一點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培養目標更綜合、更全面。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設置之初,就具有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功能,這正是因為有研究性學習這個主導學習方式在其中。經過20多年的課程改革,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局面雖有所改變,但仍然是目前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把“研究性學習”作為貫穿整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基本理念,而不是把它作為一種獨立的活動方式。綜合實踐活動中的考察探究集中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精神,這也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表現形式。新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綜合實踐活動側重跨學科研究性學習,但它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功能仍然存在。而勞動課程不以研究性學習為主,可以適當融入研究性學習,但不具有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功能,不可以取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從實施過程來看,二者都是實踐形態的課程,都強調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直接經驗,但是綜合實踐活動更注重的是多種實踐方式的綜合運用、融合實施。而勞動課程更注重的是動手實踐、手腦并用,在勞動中進行勞動教育。勞動與實踐的關系非常復雜,馬克思對此有專門論述。目前大家公認的是,勞動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是實踐的一部分,而進行考察探究、社會調查等實踐活動則不屬于勞動課程中的勞動。
雖然勞動課程也倡導運用豐富多樣的實踐方式來開展勞動教育,但主要運用的是與勞動相關的實踐形式,如設計、制作、淬煉等。從這一點來講,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范疇更大、更綜合。
從以上四個方面我們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勞動課程相比,功能更多,培養目標更全面、更綜合。國家把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拿出來單獨開設,是為了更有針對性地落實勞動教育,更好地發揮獨立課程、系統培養勞動素養的優勢。勞動課程難以承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所有的價值和功能。如果勞動課程能取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話,國家在研制勞動教育文件或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把它們整合在一起了。既然沒有合在一起,就說明二者都有獨特的地方,分開可以更好地發揮各自的獨特功能。
既然兩門課程在國家課程中具有同等地位、各有獨特之處,那么學校就要按照國家要求開足開齊兩門課程。用勞動課程取代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做法,實際上就是沒有完成國家規定的必修課程開足開齊的要求,意味著學校缺失了重點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門課程,也缺失了體現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課程,同時也缺失了一門跨學科的實踐課程。為此,建議各地各校按照國家要求開足開齊勞動和綜合實踐活動兩門課程,使兩者并行不悖,發揮各自獨特的價值和功能。
綜合實踐活動沒有固定的內容,需要學校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當地的資源去規劃和設計。《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雖然規定了十大任務群,但這些任務也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地去選擇和設計。因此,這兩門課都需要學校在內容選擇、師資配備、課時安排等方面作好整體規劃。學校在作課程內容規劃時要統籌考慮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和勞動的項目,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按學期進度分別列出兩門課程的主題或項目清單,主題和項目相同或相近的可以整合在一起,不要重復設計。如垃圾分類、設計制作小夜燈、我當小小講解員等,這些主題放在兩門課程中都可以開展,就整合在一起開設。也有一些主題只有部分內容或活動方式重疊,重疊的部分就整合在一起實施,如“中學生怎樣合理使用手機”,這樣的主題顯然是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需要學生進行考察探究,通過問卷調查和對不同主體的訪談來了解手機目前的使用狀況及存在問題,最后還需要學生和家長一起制定一個“手機使用公約”來規范手機的使用。如果學生還想繼續研究“設計制作手機支架”,那么這個活動就可以和勞動課程整合去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可以與勞動教師圍繞該活動主題共同設計活動目標、實施過程和評價環節,并從不同角度加以指導,使該活動既能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又能落實勞動教育的目標。
既然所有的課程都要滲透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也不例外,即便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中獨立出來,綜合實踐活動中仍包含大量勞動教育的元素,仍可以繼續落實勞動教育。勞動課程也可以融入考察探究的活動方式,在具體的勞動項目中讓學生進行需求調研,探究怎樣開展勞動效率更高、效果更好。這樣,學生就會更加理解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更好地發揮其創造性,更加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
總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勞動課程兩者并行不悖,可適當融合,但不能相互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