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 瓊 潘萬勇
教育要改革,教師要先行。相應地,加強五育融合的師資建設將成為教育實踐的重要議題。在此方面,基于五育融合的“標桿班主任”培養是區域教育發展的一種可能路徑。“標桿班主任”培養是成都市武侯區完善立德樹人體制機制、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升教師五育融合能力的重要抓手。“標桿班主任”培養始于2018年3月,每三年一屆。到2021年1月,首批38位中小學“標桿班主任”培訓已順利結業。五年來,區域“標桿班主任”的培養經歷了課程與資源的新困境、內涵與價值的新定位、培育與融合實踐的新發展三個歷程。
班主任既要在自己的學科領域融合育人,也要利用各育資源,促進班級整體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的培養。因此,需要融合教研,提升班主任的五育融合能力;開發培訓課程,提升班主任的五育融合智慧;激發引領意愿,發揮一批優秀班主任示范五育融合實踐的積極性。然而,在行動之初,我區班主任培養困難重重。
要想辦法通過班級實現融合育人,各班級遇到的棘手問題有差異,班主任的育人瓶頸也多不同。經調查,在本區域有84.6%的班主任需要提升班級突發事件處理能力,74.4%的班主任需要提升家校共育能力。另外,一個區縣上千個班主任,僅有一位教研員提供指導,有限的“對癥下藥”難解“眾渴”。在針對班主任的培訓中,參加培訓的班主任如走馬燈似的換人,培訓效果常常是“船底下放炮仗——悶聲不響”,難以推動區域內優質班主任師資均衡發展。
目前,有關指導班級實施五育融合的理論建構少,相應的培訓課程也少。班主任對五育融合的諸多問題亟須指導。現有的課程內容常缺乏內在一致性,缺乏班主任工作理論、信念及實踐轉化力的培訓。培訓多以講授或講座為主,限于籠統了解,缺乏班主任在真實世界的帶班實踐應用,難以通過短期培訓達成提升知行合一的實踐能力的目的,難以解決五育融合的實踐操作等難題。校本培訓總體比較零散,課程結構不夠優化,“請進來”“走出去”的培訓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
教師最好的學習范式是向成功案例學習,“怎樣培養為班主任提供范例的教師”是一個重要問題。本區域89.4%的校本教研是面向全體班主任做通識性培訓,對優秀班主任的培養力度不足,更缺少針對優秀班主任團隊的培養。絕大部分優秀班主任主動引領的意識還比較缺乏。從五育失衡,到落實五育,再到融合五育,較多的班主任苦干多于巧干,有的想主動引領和幫助其他教師,但助不得法。要實現融合育人,就需要發揮優秀班主任的示范引領作用。
為了更好地解決班主任工作中五育融合的問題,實現更加精準的培訓,武侯區逐步確定了“標桿班主任”培養課程的內涵與價值定位。
武侯區“標桿班主任”課程以培養區域標桿為目標。“標桿班主任”是一個示范、引領的個體,是指班主任成為五育融合實踐中的一面旗幟,愿做以德育德的示范,能做班主任工作排頭兵,能從“道”“學”“術”等多角度,為新任教師提供理論與實踐指導,為骨干教師成長為名師搭建“最近發展區”,為名師成長為工作室領銜人鋪上一塊“墊腳石”,為教師學習提供可模仿、可視、可交流的鮮活案例。
“標桿班主任”是一個“兼濟天下”的學習共同體,能將“學習是個人福利”的意識轉變為帶動教師從個人到學校、從學校到區域整體質量提升的意識,并將教學資源及形成的學習成果轉化為區本、校本的課程資源。
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需要實踐智慧的工作,聚焦班主任在育人實踐中的核心項目,專注核心反思,發展核心品質,能增強教師的五育融合能力。
班主任培養重在輸出。武侯區以專業理論為指導,堅定教師信念,以可視化的實踐為合作學習內容,以學習標準化為結果導向,為教師提供不同的場景和情境,使教師能夠將所學的理論和帶班實際結合起來,從而實現知識的內化、遷移和應用,實現學以致用的目的,達到知行合一的要求。另外,我們不僅要培養優秀的班主任個體,更要培養一批優秀的具有示范引領情意和能力的班主任團隊,以此影響教師隊伍的精神世界,產生更大的價值。
為培養“標桿班主任”,班主任培養課程的設計與實施需不斷完善,班主任的融合實踐輸出也不斷取得新發展。
“標桿班主任”培養制定了課程綱要,設計了課程體系,出版了《〈論語〉中的帶班智慧》《德育有力量——教師理性育德新突破》《四面春風十里桃花——一間整潔教室的打造之旅》等著作,準備了“道”“學”“術”的課程內容,遵循理性育人、核心技術、動力需求原則,切實保障培訓適切、適需、適度。
一是激發團體動力,共謀五育之道。“標桿班主任”培養課程設計以激發團隊動力為第一要務,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為修身課程資源,著重澄清“師道”價值。關注教師精神,在“我身邊的榜樣”“我的自畫像”“我的理想”等課程中,引導教師反思自己的感受、信念、榜樣、自我意識、成長路徑等,教師將發現自己可以被同事、被學校、被國家需要,進一步激發起克服困難的勇氣,獲得奮斗的樂趣,自覺擔當時代大任。
二是探索理性育人,共研五育之學。班主任整合班級五育資源,理性預設育人內容和方式,是一項專業的工作。班主任培養課程以提升班主任課程領導力為主線,架構專業理論、專業實踐、專業情感三個課程模塊,促進教師對學生認知、情感、行動的變化過程有基本的科學認識,堅持五育并舉的質量觀,形成五育融合的哲學觀,做設計與實施五育班本課程的標桿。
三是聚焦核心技術,共練五育之術。帶班育人是一項復雜的教育實踐,班主任要面對諸多不確定性,掌握較多的專業技術。為達成班主任五育融合實踐的創造性目標、學以致用的過程目標、三年立竿見影的效果目標,“標桿班主任”培養課程專注于培養教師在課程、教室、課堂方面的核心實踐技術,掌握有關理論、策略、步驟、工具和行動,并堅持結果導向,指導教師進行“立標—對標—達標—創標”的實踐。
一方面,班主任以五育融合的價值觀為指導,建設培育完整人的標桿教室,努力推動班級的課程融合、教室融合、課堂融合。
五育融合的課程建設。班主任要做課程建設的主力軍,做優所教學科課程,兼顧各育在班級育人的作用,實現綜合育人價值。根據班情,可做階段性、項目性、主題性的班本課程設計。班主任以問題為導向,能從某一育切入,在一育中發現五育、滲透五育,也將五育全面滲透至一育中,達成五育的貫通融合。在課程設計上,指向培育完整的人,在實施中融合五育元素。
五育融合的教室建設。在五育融合背景下,教室是具身學習的快樂天地,是“做中學”的最佳場所,是合作學習的最佳空間。一是學會關心,建設五育融合的“有情教室”。班主任和學生是最親的五育融合共同體,要以修己安人的帶班之道,對學生予以科學的教育;要在志于學、悅于教中,以專業的師愛情感,反思育人活動是否有恰當的關心,是否培養了學會關心的學生;要善做“傾聽者”,去了解學生的需求;慧做“啦啦隊”,給學生以真誠的鼓勵;擅做“鏡子”,發現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二是學會生活,建設五育融合的“有潔教室”。教育增強了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能力,班主任要研究班級融合目標,豐富班級融合路徑,完善班級融合機制,讓學生在教室中能體驗學習的美好。三是學會學習,建設五育融合的“有序教室”。全體學生要朝著成為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同向前行,教室應該是有序的。班主任要改變“輕德、弱體、少美、缺勞”的現狀,就要研究學生特點,細化育人策略,引導學生理解“做完整的人”的內涵,自主制定學習目標,實現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有序統一。
五育融合的課堂建設。課堂是五育融合的主陣地。班主任要在班級活動及學科課堂中,發掘各育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整合資源實施五育。例如,在“我們的理想”班會課中,教師帶領學生走進川大智勝公司,探訪企業家的理想;走進武侯祠,考察丞相的理想;深訪退休教師,領悟教師的理想;研究五育融合與國家安全的關系,探索生涯規劃的路徑;等等。
另一方面,班主任積極開展“立標—創標”的融合實踐,建立教研培養機制,帶動區域和學校的班主任梯隊協同發展。
一是培養了一批能為班主任提供范例的優秀教師。作為“種子教師”的“標桿班主任”,先后上展示課153節,論文獲獎155 篇,做講座 400 余次,指導教師獲獎達80余人次,提供了35個課程范例和百萬字的課程資源包。筆者走訪了各學校,了解“標桿班主任”的效應是什么?課程設計與實施的影響力有哪些?有哪些新需求?學校認為,“標桿班主任”培養致力從思想上解決教師成長的問題,激發了教師更主動地去學習并帶好隊伍。已畢業的“標桿班主任”認為,“標桿班主任”課程最吸引人的是團隊能量,盡管已畢業,面對新難題,大家仍能自覺地開展團隊合作。
二是搭建了“立標—對標—達標—創標”的平臺。班主任培養有成果落地平臺。班主任登上區域展臺,是一次“立標”的實踐;經過對標努力,在各級教研活動上嶄露頭角,是一次“達標”的足跡;在年會展示帶班藝術,再創新標。班主任的“立標—創標”實踐促進了教研循環機制的建立,完善了教師梯隊培養機制,增強了學校、班級育人的有效性。
三是持續培養了班主任排頭兵。班主任培養塑造出五育融通的學習樣板,成為榜樣,其他教師對照榜樣作差距分析,探索超越榜樣的方法與途徑,再創新標,從而建立了各育教師的融合機制。不同教師之間互相包容,互為榜樣,融為一體。
現在,學校對區域培養“標桿班主任”的數量和結構提出了新要求,希望進一步開展精準培訓,更快地給學校培養出更多的“標桿”,以此發揮更多班主任的排頭兵作用。未來,武侯區還將繼續響應教育現代化和建成教育強國的要求,為學校和區域培養造就數以十萬計的卓越教師、數以萬計的教育家型教師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