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盈利(廣東省珠海市衛生學校,珠海 519000)
伴隨著不斷的城市化和城鎮化進程,越來越多的父母離開本土奔赴城市尋找就業機會,受到各方面條件的限制,子女被迫留在本土,由其他親屬、長輩照管,造成了龐大的“留守兒童”這一特殊群體。缺乏父母的陪伴、不良的親子溝通、疏離的親子關系造成了留守兒童很多心理問題,比如容易形成自卑、內向、偏執的性格特征。與非留守兒童相比,留守兒童的生活滿意度、心理韌性顯著偏低;抑郁檢出率、孤獨感和問題行為顯著偏高。與流動兒童和一般兒童相比,留守兒童在社會適應的指標如自尊、生活滿意度、孤獨感、抑郁、社交焦慮和問題行為上都存在偏差。
既往研究關注的留守兒童是一直處于留守狀態的群體,而本研究中關注的是中職生中有留守經歷的群體,即在學齡前、小學或初中階段曾經有留守經歷而到中專階段與父母一起生活的中職生群體。在我的教育和輔導實踐中發現,一些中職生與父母的關系疏離、敵對、溝通不良,很多學生在成長中缺乏父母的陪伴。另外,多數研究關注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留守學生,沒有考上理想的高中而選擇就讀中職的有留守經歷學生的心理特點更值得關注,目前針對中職生群體的研究匱乏。本研究著重探討有留守經歷的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以班級單位對廣東省珠海市衛生學校中職一年級所有新生1376 人進行心理健康普查,其中收集留守經歷中職生數據549份,留守經歷中職生占據39.9%的比例。
采用心理健康調查中最普遍應用的SCL-90(癥狀自評量表),包含心理健康的9 個維度: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同時為了解留守經歷中職生的詳細資料,自編基本情況調查表收集相關信息,包括性別、家中排行、父母教養方式、留守年齡、留守持續時間、親子溝通狀況、關系最好的親屬等資料。
以班級為單位分批在機房進行團體心理健康測試,心理教師擔任主試,采用統一指導語,引導學生認真、如實作答,給充分的作答時間,結束后心理測試軟件平臺自動保存數據。采用SPSS16.0進行數據分析和檢驗。
樣本中留守經歷中職生,男生比例為21.5%,本年級中男生比例為21%,這說明學生被留守不是因為性別因素,這就排除了所謂“因為是女孩,父母不喜歡自己,導致留守”的看法。在家中排行選項中,留守中職生中大子女所占的比例最高,為44.8%,這進一步說明家中排行是決定留守的比較重要的因素。這在現實中經常可以看到,因為有較小的弟弟或妹妹出生,父母傾向于讓大子女留守老家。留守經歷中職生認為父母教養方式為寬容型和權威型的比例分別為49.9%和44.1%,這個數據與非留守經歷中職生的評價有些差別:寬容型和權威型分別為63.0%和31.4%。這個差距可能意味著留守經歷對孩子評價父母的教育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中,與父母分離的年齡占比依次為1~3 歲(33.3%)>3~6 歲(26%)>6~12 歲(23.5%)>12~15 歲(12.2%),這個趨勢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學齡前兒童留守的比例較高。留守經歷中職生群體與父母的溝通狀態不佳,與父母經常溝通的比例僅為27.3%。與留守經歷中職生關系最好的親屬中,選擇媽媽的比例高達41.3%,遠高于選擇爸爸12.4%、奶奶或外婆17.7%等及其他親屬的比例。這說明,對他們而言,母親仍然是最依賴和最信任的對象,母親在留守經歷中職生的教育中同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SCL-90 癥狀自評量表能夠從9 個維度反映受測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因子分滿分為5 分,2.5 分以上為篩查陽性。將因子分在大于等于2.5 而小于3 區間劃分為輕度(2.5 ≤輕度<3);因子分大于等于3 而小于4 之間劃分為中度(3 ≤中度<4);因子分大于等于4 劃分為重度(重度≥4)。留守經歷中職生群體中,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三個因子上篩選陽性的人數最多,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1.3%、22.4%、20.8%(見表1),這意味著對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輔導和教育需要重點關注這三個方面。

表1 留守經歷中職生(549 人)心理健康測試篩選陽性人數
留守經歷是否會影響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呢,表2 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從中可以看到非常一致的結論:留守和非留守的中職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三個因子上得分都很高;留守比非留守的中職生在所有因子上得分均顯著增高。這說明,留守經歷中職生群體既有中職生普遍的心理問題,同時,留守經歷給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造成了顯著的消極影響。

表2 留守和非留守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從表3 可以看到,性別、家庭排行、留守年齡三個因素的差別都不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這說明不論孩子性別、家庭排行、被留守時年齡大小,留守經歷本身都對孩子心理健康有負面影響。父母教養方式、留守時間長短、親子溝通情況、關系最好的親屬三個因素的差異對留守經歷中職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

表3 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方差分析F值(p值)
本研究關注的對象是有留守經歷但現在回到父母身邊的中職生群體,其心理健康狀況與前人關注的留守兒童的特點有一致性的地方,表現在與非留守經歷中職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狀況明顯偏差。而前人基于廣東省的樣本對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對比發現,隨著年齡增長和教育程度提升,兩者之間在人際交往、自我約束能力、教育學習等方面的差異慢慢變小甚至消失。這與中職群體的獨特性是分不開的,本校多數中職生在初中回到父母身邊,離開熟悉的教養環境和生活環境,需要重新適應父母的教育方式,這些改變客觀上給其帶來了挑戰和壓力,對心理健康造成了消極影響。
留守年齡不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即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有留守經歷就會對中職生心理健康造成消極的影響。留守時間長短顯著影響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留守時間越長,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越差。留守時間半年、一年和兩年對留守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差異不顯著,留守時間在三年或以上的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顯著變差。
父母教養方式顯著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權威型和寬容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顯著高于放任不管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學生。而溺愛和放任不管兩種教養方式之間沒有顯著差異。這提示權威和寬容型教養方式能夠讓孩子更好地成長,而溺愛和放任不管給孩子的教育引領不足,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成長。
與父母的溝通情況顯著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父母能夠談心的留守經歷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好于不談心和很少溝通的留守經歷中職生。而與父母正常溝通和很少溝通兩種類型并不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這說明留守經歷中職生與父母關系的質量取決于是否能夠談心,而不是閑談或說教。
關系最好的親屬這個變量會影響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體表現在人際關系敏感和焦慮因子上,與媽媽關系最好的留守經歷中職生其心理更加健康。這說明,母親對留守經歷中職生心理健康成長的作用更加重要。
1.留守經歷中職生在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三個因子上陽性檢出率分別為31.3%、22.4%、20.8%,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小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養需要重點關注這三個方面。
2.留守經歷中職生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非留守經歷的中職生,在學校管理和心理輔導工作中尤其需要關注這一群體。
3.留守時間三年以上對中職生的心理健康影響顯著。父母外出務工迫不得已與孩子分離,應盡量將留守的時間縮短。
4.留守經歷中職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受父母教養方式、親子溝通、關系最好的親屬等變量的影響。這說明解鈴還需系鈴人,有留守經歷的中職生需要加強與父母的溝通,增強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