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 貞,陳旭明,范曉江,楊雪梅
(衢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 浙江 衢州 324000)
“生物化學”是多學科融合的一門科學,主要與生物、化學緊密聯系,被稱為“生命的化學”,主要研究人體的組成及其在體內的代謝過程。“生物化學”是醫學生學習后續課程及進行臨床實踐的重要理論基礎,生物化學與醫學相關學科聯系緊密。醫護人員的崗位具有職業性、實用性,《護士條例》明確護士應具有的基本條件是知識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學以致用。而高職醫護生往往在“生物化學”理論學習上遇到瓶頸,導致臨床實踐的深度和廣度受限。
“生物化學”傳統的教學模式以基礎知識框架為主線,以講授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該課程的知識體系、教學過程在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的結合上尚缺乏流暢的“無縫對接”,以致課堂枯燥乏味,實踐性不強,學生只是堆積了大量無法運用的理論知識。高職醫護生的生源結構復雜,學生基礎薄弱,甚至有少部分學生完全沒有基礎,對“生物化學”課程有畏難情緒,對該課程重視程度不足,在課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不能牢固掌握理論知識,更無法與臨床應用相聯系。
隨著網絡技術在教學上的運用逐漸成熟,高校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很好地實現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本文使用的是微助教網絡教學平臺,可以實現課堂上簽到、點答、搶答、討論等多種課堂活動,使課堂由教師說變成學生說和做。借助微助教網絡教學平臺,結合臨床應用構建適用于高職醫護生的“生物化學”課程新教學模式,可以實現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之間的轉化,使學生能學以致用,增加臨床應用的深度和廣度,并為醫學基礎課程教學的進一步改革提供參考和依據。
在“生物化學”的“糖代謝”這一章節中,圖1 左邊為傳統的教學知識體系。按傳統的知識框架進行教學,第一節至第四節內容為葡萄糖代謝途徑基礎知識,而與臨床應用聯系最為緊密的是第五節血糖及調節。第一節至第四節的葡萄糖代謝途徑知識內容枯燥、抽象、復雜且缺乏實踐性,學生缺乏興趣,并沒有很好地掌握該部分基礎知識,以致在學習第五節內容與臨床應用聯系時遇到困難,難以分析臨床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教師應根據高職醫護生的學習特點、崗位性,構建以臨床應用為中心的新的教學知識體系。在這一章節中,臨床應用上典型的糖代謝異常疾病是糖尿病,醫護生需要理解它的病因、臨床表現、治療,在與患者交流溝通中需要運用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健康宣教。新的教學知識體系中設計以血糖為中心,如圖1 右邊所示,從第一節至第五節教學內容分別是糖的概述、血糖的去路、血糖的來源、血糖的調節、血糖的異常。新的教學知識體系將原先的第二節葡萄糖的分解代謝、第四節糖原的合成納入第二節血糖的去路,將原先的第三節糖異生作用、第四節糖原的分解納入第三節血糖的來源,將原先的第五節血糖及調節改為第四節血糖的調節、第五節血糖的異常。
為了更好地實現基礎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之間的轉化,教師現根據生活經驗、臨床案例對每一節教學內容設計相應的生活或臨床情景及問題,表1 為各節內容的案例情景及問題。以情景為路線,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認識到基礎理論知識的重要性和實踐性,在學習基礎知識后及時分析相應的臨床問題,學以致用,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同時培養臨床思維能力,并為第四節血糖的調節、第五節血糖異常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1 教學知識體系重構
根據課堂教學內容需要,教師通過微助教平臺向學生推送課前在線學習內容,設計3 個模塊引導學生完成預習。第一模塊是基礎知識學習,主要針對無基礎或基礎薄弱的學生,為學習新的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第二模塊是導學,主要內容是授課內容所涉及的生活及臨床情景,使學生學習更加具有目的性,明確知識所運用的范疇。在此過程中,學生要通過預習課本知識及借助預習課件來解決情景中的問題,預習課件可通過微助教平臺發布。第三模塊是提問,學生在上述模塊中如有疑問,可通過微助教平臺發帖提問,教師課前查看學生問題,完善備課內容,在課堂上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以促進學生掌握知識,使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激發課堂學習積極性。
表1 各節內容的案例情景及問題
教師進入微助教平臺備課區域,根據課堂教學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相對應的活動環節。在課堂實施過程中,教師先由生活情景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在情景中教授,讓學生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臨床問題。一是加深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二是讓學生提早接觸臨床問題,培養臨床思維能力,理解理論知識的重要性。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通過微助教平臺設置課堂活動來實現師生互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包括點答、搶答、討論等。學生分組討論臨床問題,得出分析結果,從中體會到獲得知識的快樂與成就感,以此推動進一步學習。
為鞏固知識,課后,教師應在微助教平臺上設置作業并按時發布,及時查看學生線上完成的情況。學生可以通過微助教平臺問答模塊發帖提問,教師在平臺上可以直接答疑,也可以通過微信、QQ等其他通信方式進行線上答疑,或者線下指定時間、地點進行答疑。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向2019 級和2020 級學生發布問卷調查,2019 級學生中選取1 個護理班、2 個助產班,以傳統教學知識體系完成教學。在2020 級學生中選取1個護理班、2 個助產班,按照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2019 級和2020 級被選取的班級學生均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錄取。
圖2 2019 級學生與2020 級學生期末成績分析表
本研究對2020 級學生通過問卷星發布問卷進行課堂反饋調查,內容包括對教學內容、微助教平臺、課堂學習效果等進行評價,同時統計分析2019 級和2020 級的期末考試分數,從學生課堂表現、試卷成績、課堂反饋、平臺數據等多方面評價課堂實施效果。
如圖2 所示,2020 級60 分以下人數占比較2019 級下降。2020 級60―69 分人數占比較2019 級顯著下降;2020 級70―79 分人數占比較2019 級顯著升高。2020 級80―89 分人數占比較2019 級略下降。2020 級90 分以上較2019 級略升高。表中數據對比表明,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具有較好的促進作用。有63.16%的2020 級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為滿意。但新的教學模式尚未完善,處于初步建立過程中,在理論知識與臨床應用之間銜接上尚有不足,需要進一步優化。
網絡教學平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質量,實現了線上實時查看學生完成預習、作業等情況,教師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給學生,提高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性。教師通過微助教平臺點答、搶答等課堂活動環節,改善了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更具有活力。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較滿意微助教平臺。
為更好地讓學生掌握基礎理論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活或臨床情境,根據課堂內容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情境,有機地將知識點與學生的實際、專業聯系,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進行。目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所提升,但對課堂教學效果的綜合評價不高,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分析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地方。為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接下來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加大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完善課堂教學重難點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