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勛,鄧小雯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湖北 十堰 442002)
隨著近年來高考政策的變化,省屬地方院校之間的生源競爭越來越激烈。地理位置偏、建設經費不足、知名度不高、地方政府扶持力度不大等因素是大多數省屬地方高校辦學所面臨的硬傷,導致這類高校生源質量得不到保障,發展嚴重受限。為了擺脫這種困境,部分地方省屬高校開始著力于提升自身的軟硬件實力,如改善校園環境、提高教職工福利待遇、提升辦學水平以保證畢業生培養質量以及在其他地區與當地政府合作建分校等求變舉措。雖說這些辦法有效,但治標不治本,擺脫這類高校所面臨的困境還是在于要建設一支綜合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作為這一隊伍的后備力量——青年教師,其擁有的教學、科研能力十分重要。雖說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在這個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社會,教師的科研能力往往更被看重。它不僅影響高校教師自身的職業發展,還影響著高校未來的良性發展,由此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至關重要。一方面,省屬地方高校所招聘的青年教師大部分為碩士研究學歷,不具備獨立研究一個方向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省屬地方高校不能提供足夠的經費改善科研需要的各種軟硬件、沒有一套成熟的科研能力培養體系。這兩方面共同致使部分青年教師雖工作幾年時間但科研能力得不到提升,無法產出高質量的科研成果,從而制約了高校的快速發展和個人的快速成長,故探尋一條促進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的道路是自屬地方院校迫在眉睫的問題,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首要內容。
大多數青年教師碩士一畢業就進入高校工作,沒有經過企業工程實踐項目的長期鍛煉或者博士期間系統專業的科研過程訓練。雖具備一定的科研經歷,但大部分是在師兄、師姐、導師或者科研團隊的帶領下進行的,科研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成熟,容易出科研成果。一旦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后,可能研究的方向缺乏相應的科研團隊、科研條件以及相應的經費支持,自己還不具備獨立完成某個研究方向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導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質量不高。當前許多申報的項目,特別是國家級項目,審批部門不僅對申請書的質量嚴格把關,而且對申請人的學歷、職稱、已有的科研成果比較看重,甚至部分高校內部項目立項還存在論資排輩的現象。青年教師上班時間短、職稱低、人脈匱乏、科研成果不突出,與科研經歷豐富的教師相比,在省部級以及項目立項方面處于劣勢。即使在國家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的大背景下,青年教師大多也只能申請到一些經費少的項目,其經費都負擔不起外出參加學術交流等基本的科研活動,更別說購買科研設備。這些都不利于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的開展。
剛入職的幾年,青年教師一般會被安排更多更雜的工作。在教學方面,青年教師會承擔幾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由于他們教學能力不足、教學經驗不豐富,對如何上好一門課的認知不深刻,如果首次承擔的理論課與自己研究方向相近,課程內容熟悉還好。如果首次承擔教學難度大、網上資料少的課程或者新增的專業課,青年教師首則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吃透教材、制作PPT,隨后再思考如何講好每一節課。由于現在的教學理念都是“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輔”,與青年教師從小接受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為輔”的教育理念不一樣,青年教師為了適應現在動態變化的課堂,需要不間斷地學習并掌握新的教學方法,花更多的精力來備課、批改作業、試卷等,這些都間接性地增加了他們投入到教學上的時間。在社會服務方面,青年教師基本都要去院辦坐班一年,負責大學生班級管理工作,如走訪宿舍、每周開展一次班會等;參與學院一流學科申報,如撰寫材料;參與專業認證,如收集材料、計算理論課程達成度并撰寫報告、進行試卷分析等。所有這些特定工作幾乎占滿了青年教師的工作時間,青年教師不得不利用晚上或者節假日僅有的空閑時間堅持鉆研科學研究,如寫文章、指導學生參加專業比賽以及撰寫項目申請書等,科研時間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大部分青年教師在求學期間會有一定的科研經歷,那時的科研工作有專門的科研團隊指導,科研方向確定、科研條件完備、科研氛圍好,容易出科研成果。一旦他們離開了原來熟悉的科研環境,由學生身份轉換為教師身份,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由于缺乏科研平臺、科研團隊指導以及獨自科研的經驗,往往會很吃力。此時的他們像一顆飽滿的科研種子,非常渴望能繼續得到專業系統的科研指導,能在科研團隊里多參與橫向以及縱向課題,積累獨立科研所需要的綜合能力,在肥沃的科研土壤中生根發芽,順利完成科研身份的轉變。但實際上青年教師在一個陌生的科研環境中,很難找到與自己研究方向一致或者相近的科研團隊,并且所在高校由于缺乏經費提供不了自己研究方向上的科研設備。他們被迫根據已有的科研團隊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由于對新研究方向所需的知識儲備、最新研究動態以及研究方法等掌握不全面,在面對新研究方向上的具體科研工作時,他們無處下手,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團隊里可有可無的成員。此外,由于所在教研室的同事可能科研整體水平不高并且研究方向不一樣,不能給青年教師在知識體系、研究方法、申報科研項目等方面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導,一旦在科研的過程中遇到科研挫折無法戰勝,青年教師會逐漸對科研喪失信心,甚至于得過且過,忘記了自己要搞科研的初心。
地方省屬院校一般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比較注重培養以及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如學校每年會挑選優秀的青年教師去華中師范大學進行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在學習通上開設“超星教師發展直播講堂”以及每年舉辦一次以賽促教的青年教師教學大獎賽等。學校也有提升科研能力的培訓,但基本都是關于項目申請方面的,很少涉及具體方向上的科研能力提升方法。雖說省屬地方高校也采取了其他提升青年教師的措施,如為了提高青年教師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會派遣青年教師下廠去企業實習一年,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效果一直不明顯。如給青年教師選定科研導師及科研團隊,但沒有制訂相應完善的考核標準以及獎懲措施,使指導者和被指導者都受益。如對新招聘的青年教師提供科研啟動經費以及科研項目扶持經費,但受益的是很少一部分教師,大多數教師無法獲得足夠的經費從而繼續進行讀書期間的科學研究。
青年教師應該從內心深處認識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不要把它同教學工作割裂開,要深知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雖然科研工作沒有教學工作立竿見影,有可能幾年都沒有成果,但還是要明白科研工作成效對于高校教師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對教學工作的正面促進作用。青年教師要端正科研動機,樹立“我要科研”的科研意識,克服對科研工作的畏難和抵觸情緒,確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明確自己的科研目標,規劃好自身各科研任務的完成節點;積極主動地為科研創造條件,多向科研能力強的同事請教,充分利用現有的科研資源,挖掘自身的科研潛力,努力把自己的想法變成現實,多參加一些學術交流活動,在分享自己科研成果的同時,學習其他科研同行更加科學和前沿的研究方法,消化吸收后及時運用到自身的科研工作中。青年教師要有數十年磨一劍的恒心和毅力,刻苦鉆研,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隨著科研能力的提高,科研成果會越來越多,科研進展會越來越順,這給科研人所帶來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就會與日俱增,對科研的喜愛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學求生存,科研謀發展,在完成學校對青年教師教學工作考核量的前提下,要選擇性地做加減法,放棄一些與科研教學工作關聯度不大的任務,避免主次不分,并結合自身實際每天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進行不間斷的科研工作。科研是一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從最開始的學習研究方向所需的各種專業知識以便形成自己的科研理論體系,到大量研讀相關的參考文獻了解最新發展動態、掌握最前沿研究方法在消化吸收中發現不足并找到解決方法,到最后取得科研成果,科研人需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專注度、飽滿的專業知識儲備以及正確的科研方法。對青年教師來說,一方面他們必須要不間斷地關注自己研究領域最前沿的發展動態和新技術、相關學科知識,及時消除自己科研知識體系中的盲點,使自己的科研方法與時俱進,同時注重自身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表述、搜尋資料、撰寫論文等綜合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要真正融入現有的科研團隊,積極主動接受科研項目的洗禮。剛開始科研能力不強時,青年教師要依托現有科研平臺尋找突破口,主動承擔一些基本的科研工作,遇到不清楚的地方及時與科研團隊成員交流,詢問解決問題的思路;并經常與一些科研能力強的博士交流,詢問他們在進行科研工作時,遇到科研難題的時候是通過哪些渠道來下手解決的,學習他們解決難題的思路并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運用,并不斷總結和反思,逐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省屬地方院校務必要把提高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加大對青年教師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制訂完善有效的科研工作認定標準、職稱評審政策以及更誘人的科研獎勵措施,加大科研成果在職稱評審中所占的分量以及拉開不同職稱所享受的福利待遇,并在科研項目申請、年底工作量考核、科研項目啟動經費等方面對青年教師加以適當照顧,從而提升科研工作對青年教師的吸引力。高校要致力于提升青年教師的科研條件,開源節流,積極爭取建設經費,盡可能保證其科研工作的順利進行,如構建強大的資料庫、購置相應學科的科研設備、提供安靜寬敞的科研場所等,為科研工作提供硬件支撐。另外,高校可以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去國內外重點大學訪學、鼓勵他們去讀在職博士或者停薪留職去讀全日制博士;時常邀請科研專家來校舉辦各類科研講座培訓會或者定期組織各科研團隊進行學術交流等活動,給青年教師解讀科研政策以及分享項目申請的寶貴經驗等;支持青年教師加入研究方向相關的團隊并至少配備一名科研能力強的導師,定期對青年教師進行科研業務能力考核,考核結果與導師職稱評審以及科研團隊建設掛鉤。相信通過單位的支持、導師手把手的指導、科研團隊的傳幫帶,青年教師能迅速從科研新手成長為科研骨干。
科研對青年教師和所在省屬地方院校的發展都具有深遠的正面意義,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自身和所在高校的共同努力。只有兩個方面齊頭并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高校教師,進而不斷地提升省屬地方院校的綜合實力,為社會主義培養出更多更好的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