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姝伶
(山東科技大學 山東 青島 266590)
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大學生所面臨的社會壓力和現實沖突增多,部分大學生在面對壓力和沖突時無法保持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進而導致焦慮癥、抑郁癥、強迫癥等心理疾病的發生。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身上肩負著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時代重任,他們不僅要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更應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積極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實現人生價值、養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前提。因此,在大學生活中,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幫助大學生培養積極的、正向的心理品質,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任務。
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形式,無國界之分,它旨在給人以美的、積極的體驗與享受。通過欣賞音樂,人們可以達到陶冶情操、提高修養、錘煉品格的目的。相關研究表明,音樂能夠對大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幫助完善大學生身心調節和心理干預機制。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運用更加積極靈活的教學方式,利用音樂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創設積極的育人環境,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從而培養大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是單一固定的,其受到學業、家庭、人際關系、就業以及情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大學生因自我排解能力差,情緒郁結于心,易產生心理困擾。音樂具有調適身心和疏導情緒的效果,即音樂作為一種治療手段對人的心理產生積極的調節作用,幫助調節和改善人的心理狀態,使其平衡、和諧、健康發展,從而促進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音樂心理調適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突出功能,它能夠幫助大學生宣泄負面情緒和釋放過高壓力,緩解過度焦慮,從而改善由焦慮引起的一系列包括睡眠、飲食等方面的軀體化癥狀。欣賞音樂是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娛樂放松和心理調節方式,他們可以通過欣賞音樂來緩解心理壓力,釋放負面情緒,達到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好的音樂能起到溝通的作用,讓大學生感知、體驗到與之相似的情緒情感,想象與音樂主題相似的情景,產生強烈的共鳴。如當聽到歡樂、輕快的音樂時,人們能感受到高興、愉悅的積極情緒;當聽到悲傷的音樂時,人們能夠釋放、宣泄心中的負面情緒,從而達到緩解壓力、疏導情緒的效果。
音樂對于情緒的影響力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能比擬的,而良好的情緒是人際交往的重要前提。音樂是一種抒發情感的藝術形式,它在緩解壓力、疏導負面情緒的同時可以幫助大學生改善焦慮、強迫、抑郁等方面的問題,從而幫助大學生以理性、樂觀、平和的健康心態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大量研究表明,我國的大多數青少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困擾,將音樂運用到青少年的心理干預和治療中,可以幫助青少年提高自我控制能力、情緒調節能力與社會適應能力。通過潛移默化地將音樂中蘊含的積極情緒和人文精神傳遞給大學生,可以引導他們敞開自我、感悟人生,學會以更加積極、健康的方式與人交往。此外,音樂也能夠為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搭建友好的交流互動平臺,使更多大學生能夠圍繞音樂交流所思所想,分享自己在生活學習中的體悟和感受,在集體中敞開心扉、暢所欲言,體驗合作精神和團體力量;能夠為大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使大學生在群體中有更多的機會表現自己,施展自己的才華和特長,進一步幫助大學生增強自信,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音樂來源于人們對生活的感悟,讓大學生擁有善于發現美的耳朵和心靈,感受音樂帶來的文化內涵,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文素養,幫助大學生形成真誠、勇敢、熱情、友善、謙虛、感恩等積極的心理品質,從而促進大學生人格健全發展。音樂作為一種情感表達的藝術,能與人們內心的思想和情緒情感產生共鳴,促進人們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良好的身心狀態有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升,使大學生變得更加活潑開朗、樂觀自信、勇敢果斷,彰顯出正向的心理人格能量。反之,如果大學生總是被不良的情緒影響,產生諸如焦慮、憤怒、緊張、膽怯、憂郁等負性情緒,就會使其身心遭到損害,不利于其自身獨立、積極、健全人格的形成。通過音樂進行心理調適不僅可以改善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幫助大學生以更加積極正向的眼光看待自己、他人與社會和過去、現在與未來,而且可以糾正大學生人格中的偏頗傾向,使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良好的人生態度,從而促進健全人格的塑造與發展。
音樂源于生活,是幫助大學生體悟生活、開闊視野、啟迪智慧的有效途徑。通過充分發揮大學生喜愛音樂這一有利的心理育人優勢,把音樂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養教育中,讓大學生在音樂藝術的氛圍中緩解壓力、疏導情緒、磨煉意志,有利于大學生積極、全面、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展。因此,在現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學中,應轉變以往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探索新思路與新方法,要學會積極應用音樂的優勢和長處,形成完善的、具有實效性的音樂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在幫助大學生舒緩負面心理情緒的同時,進一步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音樂欣賞是指通過激活大學生身心狀態來提升幸福感和降低痛苦感,它對大學生的消極情緒有顯著的舒緩作用,對大學生的積極情緒有顯著的增強作用。音樂欣賞能夠提高大學生的情緒情感體驗,幫助大學生舒緩焦慮、憤怒、抑郁等負面情緒,從而達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品質的目的。音樂欣賞還能夠培養大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利于大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感,提升審美能力,促進其在大學校園中自由、全面、和諧的發展。在運用音樂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專業的心理健康教師采用恰當的措施與方法,通過面談或問卷的形式了解大學生的實際心理發展狀況和情緒狀態,選擇與學生心理相對應的音樂曲目,在合適的時機進行播放和賞析,這樣才能夠有效發揮音樂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使大學生從音樂中獲得更多的體驗和感悟,促進大學生心態產生積極正向的轉變。實施過程中,教師引導大學生通過欣賞音樂來體驗情緒情感,通過認真聆聽音樂來品味情景、展開想象、體驗感受,將自己的思緒、情感完全融入音樂中,體會音樂旋律的內在意義。在此基礎上,幫助大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會根據自己的需求自主選擇合適的音樂曲目,學會自主調節個人情緒,主動克服障礙,培養自我調節行為。
音樂活動是一種注重感悟與分享的體驗活動,它能夠讓參與者在體驗中放松情緒,釋放自己內心堆積的焦躁、煩悶、憂慮,有助于培養積極、陽光、健康的心理品質。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音樂活動是具有特色且深受學生喜愛的教學形式。音樂活動項目的開展,營造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大學生創造出一個自我體驗、自我展示和自我成長的平臺,大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學會克服焦慮、緊張等負面情緒,還需要注重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和藝術修養,從而實現音樂素養和心理素質的綜合提升。運用形式多樣的團體活動和音樂競賽,能夠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的寬度,滿足不同大學生的求助需求和成長目標,引導和幫助大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展示自己的音樂才能,幫助大學生在團體活動中找到快樂和自信,培養樂觀、陽光、健康的積極心理品質,充分發揮音樂獨特的心理育人優勢。在團體中,通過齊唱、合唱、齊奏、合奏和歌舞表演等集體性的育人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增加集體榮譽感和活動參與度,減少生活無意義感和社交焦慮,從而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形成和人文素養的提升。
音樂療法是一種運用音樂干預來治療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有效方法,包括音樂聆聽法、音樂想象法、音樂放松訓練法等。它通過將人的思緒、情感完全融入音樂情景中,利用人對音樂情景的體驗來釋放情緒、緩解壓力、自我表達與肯定,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當前,許多大學生承受著來自學業、人際、戀愛、就業等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致使一些大學生表現出亞健康的心理狀態,嚴重者甚至發展成焦慮癥、恐懼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成為當前心理工作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音樂療法利用了音樂本身具有舒緩緊張心情、愉悅身心的功能,將音樂有效應用在心理疏導及治療之中,令被疏導者感到放松、舒適,積極配合疏導工作的進行,該方法的有效性在心理治療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驗證。通過音樂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疏導和治療,可以讓大學生在平和舒緩的音樂中放松身體,調節心理,感受健康生活的積極正向力量。在這種影響下,大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以及積極情緒的驅動感染下消除不合理信念和消極觀念,改善身心狀態,提升自信心,更加真實、客觀地認識自己。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中應積極融入音樂療法,如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介紹音樂療法的重要意義,指導學生有效掌握和運用音樂療法進行自我調節和疏導;在心理咨詢中輔助音樂療法疏通學生郁結情緒,提高咨詢效果,促進大學生積極向上、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音樂有著獨特的育人功能,它能對人的生理,以及對人的心理和情緒產生積極效應,對人的心理具有重要的調節和干預作用,不同的音樂形式可以滿足不同求助者的需求。音樂作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之一,可以將其很好地轉化為大學生自我表達和自我調節的方式,幫助大學生改善心理狀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音樂的獨特優勢,發揮其最大效能,引導大學生積極健康成長,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樣化發展以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高校要將音樂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強化音樂欣賞、音樂活動和音樂療法,在提升師生對音樂心理育人的認知與認同的基礎上,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音樂自我調適方法,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綜合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