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結合現行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分析來看,在幼兒階段的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體會的學習的趣味。而引入到數學這一門課程中時,要求得到了進一步細化。教師需要通過巧妙的教學指導方法,促使幼兒形成數學概念,并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生活問題。基于這一前提,傳統的教育思想、教育手段自然不再適用,教師需要結合國家提出的相關要求,合理的進行調整。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針對幼兒教育當下的發展水平,大部分課堂教學當中,教師往往帶領整個教學節奏,幼兒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在整個課堂當中對幼兒的關注度不足。從當下的教育模式來看,大部分數學教師對幼兒的教學內容安排,都體現出重教學、輕結果的狀態,導致幼兒沒有主體地位,更有可能阻礙幼兒發展。并且,在教學的整體環境當中,教師沒有依據幼兒生活學習環境,為幼兒講述數的概念、加減以及解析過程,只是按照教案當中的內容進行教學,使幼兒不能有效認知生活環境當中的時間、空間、數字等方面的知識。整體來看,教學比較死板,缺乏靈活性,教學內容遠遠超出了實際的幼兒學習情況,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接受度不足,進一步阻礙幼兒對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當前階段的幼兒是心理成長的關鍵時刻,他們具有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為此,教師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觀察幼兒的身心特點,以這些特點為基礎,利用良好的教學方法,對幼兒進行針對性數學教學。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簡單有趣的數學模型,引導幼兒逐步去發現數字之間的關系,發現其中的差異性。在這個過程當中,教師對幼兒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可以采用一些實際的案例進行教學。例如,五個蘋果,有四個人每人吃一個,還有幾個?在講這個問題的時候,當幼兒理解不清楚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蘋果進行比較,使課堂充滿了趣味性,還在幼兒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進而解決實際的數學問題。但是,在教學過程當中我們發現,大部分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沒有科學性的,這就導致幼兒的學習興趣低下,不能有效參與到課堂學習當中。
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數學教育活動始終要有生活化表現,對幼兒的數學教學更是如此。教師要在教學當中,結合幼兒的心理年齡以及生理年齡特點,引導幼兒能夠自己去探索生活當中的數學問題。為此,當教師進行教學活動時,一定要結合幼兒的生活實際,逐步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學習數學的興趣,讓數學學習能夠使幼兒的思維得到更好的發展。
例如,在一些識圖的教學活動當中,由于幼兒對一些抽象的知識理解不了,為此,教師應當總結幼兒的各類特征,為幼兒量身打造相應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在識圖學習當中能夠有效認知生活用品,交流物品的相關特征。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我們應當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物品當中蘊含的教育價值,積極引導幼兒進行相關的學習活動。大部分幼兒都能從生活以及學習當中感受到物品的顏色以及形狀。為此,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游戲相結合的形式,引導幼兒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了解各種圖形,通過生活化的數學游戲,鞏固幼兒對數學概念的認知以及理解,使幼兒對數學產生積極的學習興趣。
教師的教學方案設計當中,應當結合幼兒的各項特點,使教學內容能夠與幼兒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相互結合,并且在教學目標的設計當中,也應當具備層次遞進的特點,讓幼兒在數學活動參與的過程中,能夠有效學習到數學知識,激發幼兒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另外,在教學過程當中,一定要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照顧幼兒的態度、情感以及價值觀之間的聯系,使幼兒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進一步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為幼兒未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教學方案的制作當中,教師可以利用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的特點,為幼兒制定出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方法,進一步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數學邏輯能力,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所在。
幼兒階段,孩子所接觸的數學知識難度及復雜程度并不高。并且幼兒園數學教育的主要目的也并不是要提高幼兒的數學成績,而是要對其形成基礎引導,使之能夠產生一定的數學認識以及數學思維。所以,教師需要遵循教育性原則,做出教育優化。
教師需要對幼兒園內的環境加以適當地調整。例如,在幼兒園的走廊上可以制作一些平面掛圖、立體掛圖,在這些掛圖下方,準備一些不同長度的毛線,鼓勵幼兒在課余時間利用這些毛線測量這些掛圖中不同圖形的長度。再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室的墻壁上掛上一個木板,在木板表面繃上一塊布,并在布的表面縫制一些紐扣。在課余時間幼兒可以用毛線在紐扣上來回纏繞,繞出不同的圖形。例如三角形、梯形、長方形等。通過這一方式,鍛煉幼兒的形象思維,發展其自身的抽象意識。
在生活化以及游戲化教學思想的引導下,教師可以創新數學教學的材料,比如鼓勵幼兒收集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廢棄物,然后帶領幼兒對這些材料加以分類和組合,在彼此互動的過程中,將其制作成一個個形狀各異的幾何結構,鍛煉幼兒的幾何思想。
教師需要遵循包容性原則,對教育資源加以適當的豐富優化。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應用于生活。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
教師可帶領幼兒背誦爸爸媽媽的電話號碼,培養幼兒的數字敏感意識,強化幼兒的安全意識;可以帶領幼兒觀察紅綠燈的倒計時,觀察商品的價格標簽,鍛煉幼兒的算術能力或者計算能力;可以多與幼兒家長聯系,建議家長能夠充分利用家中的資源,對幼兒實施數學教育,加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與趣味化。如此一來,幼兒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不再是干巴巴的記憶背誦,而是可以在主動探索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掌握,達到潤物無聲的學習效果。
教師要基于包容性原則大范圍的開拓數學教育資源,只要這些資源具有數學教育性質,能夠對幼兒形成積極影響,那么將其引入課堂也未嘗不可。
“生活教育”是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育言論。其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就是最大的課堂。引入到幼兒教育工作中來,這一理念可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幼兒年齡偏低,無論是人生閱歷還是生活閱歷都十分淺顯,就如同一張白紙。所以,教師可以立足于生活化教學理念,以生活化教學手段對其實施指導。
一直以來,我國教師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習慣采取傳統教學手段,認為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才是主要任務。在長期踐行理念的過程中,會逐漸偏離教學重點,過多的關注知識灌輸以及機械記憶,很大程度上背離了教育初衷。很多幼兒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會認為要采取填鴨式教學手段及題海戰術。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思維性。對于幼兒而言,數學知識應該是充滿神秘色彩、充滿魅力的。并且,幼兒階段的數學教學難度極低,與幼兒的生活之間會有極為緊密的聯系。各種各樣的活動,都是幼兒了解周圍世界的有效渠道,生活當中擁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利用這些現有的教育資源,為幼兒展現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幼兒在生活當中懂得數學的價值。所以,教師可以站在生活化視角上,帶領幼兒把自己比較零碎的生活經驗積累到一起。讓幼兒能夠站在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上,展開數學學習,有效降低幼兒的學習難度,加深其理解及接受程度。例如,在每一天吃午飯前,教師都可安排一名幼兒輔助老師帶領其他小朋友吃午飯,計算人數,為其他小朋友分發碗筷;在每一天讀完繪本之后,當天值日的幼兒可以幫助教師把繪本按照不同的分類方法分別整理好,把玩具放到不同的箱子里,培養幼兒的分類意識與整理能力。在幼兒的生活中,處處都是數學,處處都體現著數學。如空間位置、排列關系、大小多少等,教師要善于挖掘幼兒身邊的數學元素,并對其加以合理的指導,培養幼兒的數學思維,以生活化教學內容,加強幼兒的數學感知。
在對幼兒進行教育培養的過程當中,數學教育是極其重要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有效促進幼兒數學思維的發展,讓幼兒在學習過程當中,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對幼兒來說,他們大部分時間都要在幼兒園里度過,一天生活中也包含著很多與數學有關的要素,可以對幼兒的數學思維形成有效激發,使之在潛移默化中掌握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在生活化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重加強教學過程的生活性質。在一個活動環節與另一個活動環節的中間間隔,帶領幼兒感受時間體會順序;在每一天吃水果的時候,教師可以鼓勵幼兒拿自己的水果和其他同學的水果比一比,是不是一樣大??;在每月的第一天或者最后一天,可以帶領幼兒測量身高,讓他們體會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在身高方面有沒有什么不同,哪個小朋友更高。在戶外活動中,教師也可以穿插與生活有關的元素,帶領幼兒觀察幼兒園的門窗是什么形狀的,幼兒園的黑板是什么形狀的,自己在戶外活動玩的皮球又是什么形狀的,讓幼兒形成圖形認識。或者教師可以帶領幼兒開展角色扮演的生活小游戲,鼓勵一名幼兒扮演售貨員,其他的幼兒扮演顧客,然后制作一些不同面值的紙幣,展開買賣東西的活動,鍛煉幼兒的簡單計算能力,也可使之了解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讓幼兒體會到數學并不是干巴巴的背誦,而是可以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使之不斷地積累數學學習經驗、數學學習認識,從而提高學習有效性。
一直以來,在很多教師眼中,游戲與學習是相對立的,一些教師認為游戲會影響學習效果與學習狀態,但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游戲中也蘊含著一定的教育價值,與學習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聯系。在幼兒階段的游戲中,體現著很多與數學有關的元素。例如在前文提及的角色扮演小游戲中,售貨員要根據物品的不同性質對其加以分類,顧客要拿著不同面值的紙幣與售貨員完成結賬。而在這一整個過程中,會涉及計算單位換算與物品分類等數學知識;在帶領幼兒開展拍皮球的小游戲時,如果幼兒想要知道最后的比賽結果,就一定要學會數數。所以,教師需要遵循現行的幼兒教育制度,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把控幼兒的認知發展特點及需求,并針對性設計游戲活動形式,加強數學教學的趣味化、層次化,促使幼兒可以在寓教于樂的氛圍里感受數學的抽象關系。
教育游戲不同于一般的游戲,其內部會暗含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啟蒙意義。所以在借助游戲開展數學教育活動時,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地創設教學情景,設計教學目標,保證幼兒可以通過游戲了解一些與數學知識有關的內容,提高自己的數學思維與啟蒙認識。在數學課堂上,游戲只是一種傳遞媒介,是聯系幼兒與數學知識的主要紐帶。幼兒階段的孩子年齡相對偏低,并不具有較強的想象能力與思維能力,并且無法長時間對一件事物保持注意力。所以教師應盡量保證游戲比較簡單,只提及具體的活動要求,便于幼兒接受,在創建游戲情境或選擇游戲內容時,也要貼合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而隨著幼兒年齡的不斷增加,當其步入中班或者大班后,教師所創建的游戲情境可以進一步地豐富,以此逐漸提高幼兒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也可以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及想象思維。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對游戲加以適當的創新,比如調整游戲規則或者創新游戲玩法,在層層遞進的狀態下,帶給幼兒挑戰,使之能夠不斷地提高個人能力以及學習效果。
在幼兒教育工作中,教師就如同幼兒在茫茫大海上的引路燈塔,對幼兒會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與支持作用。所以在創新教學模式、融入游戲化教學手段時,教師需要主動轉變自身的教育認識,不要繼續把自己看作是課堂上的主導者,而是要與幼兒站在平等位置上為其提供幫助以及引導,全面增強幼兒的主觀意識。當幼兒在數學游戲中出現一些特殊行為或者不良情緒時,教師要及時地察覺,并為幼兒提供輔助,促使其可以順利地參與數學游戲,了解數學知識。
例如在比大小游戲中,很多教師會要求幼兒相互比量身高,而部分幼兒會因為自己可以看到對方的頭,就固執地認為自己比對面的小朋友要高,兩個幼兒甚至會因此而發生爭執。此時教師就需要及時地提供幫助,為幼兒拿來一卷米紙,帶領幼兒進行真實的測量身高活動,并要求幼兒根據所測得的身高,再一次對比,既讓幼兒掌握了知識,也化解了幼兒彼此之間的矛盾。
綜上所述,對幼兒來說,教育和他們的生活一樣,具有極為緊密的聯系。所以,教師要注意加強教育活動的游戲化、生活化,要讓幼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能夠體會到學習就在自己身邊。教師要遵循互動性、包容性原則,同時也要合理地調整生活化教學與游戲化教學策略。一方面,要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另一方面,要合理創建游戲情境,轉換自己的角色意識。只有靈活應用兩種教學方法,才能夠體現數學教學的核心價值,推動幼兒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