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小學英語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要想讓小學生夯實英語基礎,教師必須注重課后作業的設計。英語作業在很大程度上是英語課堂的一種延伸形式。好的作業能讓小學生帶著積極的情緒去完成,從而對知識進行更多的復習和鞏固,加深學習印象。因此,在雙減政策下,英語教師要注重設計多元化的英語作業,要能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提高學習自主性,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首先是教師設計的作業類型過于單一。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基本都是在興趣的驅動下進行的,而單一的作業類型容易讓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導致他們的英語作業完成積極性較差。而英語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往往是通過發放考試試卷的形式,或者讓學生機械性地抄寫單詞和抄寫長短句。雖然這種形式能讓小學生在短時間內記住英語知識,但產生的記憶并不會持續很長時間。他們在這種機械性的記憶過程中,并沒有對記憶的內容進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他們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另外這種作業布置形式會限制小學生提高英語綜合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本身就不具備很高的英語知識水平,而通過這種機械性完成作業的形式進行復習,他們的寫作能力、英語表達能力和聽力能力都無法得到充分的鍛煉。并且學生長期重復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會增加學習壓力,減少學習興趣,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對學生的各方面能力成長都十分不利。
其次是學生的可選擇性較小。大部分的英語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都沒有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教師的作業設計理念較為落后,基本是按照以往的作業設計形式來布置作業的,很少跟學生進行平等交流。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無法了解小學生的英語學習情況,對他們的學習需求也無從得知。而實際上,大部分小學生都有減少作業量的需求,這樣能擴大他們對作業的選擇空間。但是在英語教師看來,只有設計足夠量的作業才能讓學生密集地了解英語知識,從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復習,才能真正掌握英語知識。而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設計的作業量只會越來越大。這對大部分小學生來講,選擇空間很小,導致學習壓力不斷增加。另外,教師布置完作業以后,要求學生必須完成,而對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生,會采取一定的懲罰措施,這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英語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遵循趣味性原則。小學生普遍愛玩,性格活潑,思維也十分活躍,并且有較強的好奇心。而教師設計有趣的作業,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改變以往的作業布置形式,增加更多的趣味性元素,提高小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
第二,遵循開放性原則。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要更加多元化,要改變以往單一的作業模式,不必拘泥于發送試卷這種單一的作業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來完成英語作業,或者讓他們通過玩游戲的形式來完成。這樣能刺激小學生的思維發展,讓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思考,從而發展思維能力。
第三,遵循多樣化原則。教授英語知識不應該只局限于讓學生背誦英語知識和鍛煉寫作能力,要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培養。而小學英語考試試卷的內容構成主要是書寫部分和聽力部分這兩個方面。而在以往的英語授課模式下,大部分的小學生都沒有較高的聽力能力,只會單純的書寫英語。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有更多的新要求。因此,英語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英語交流能力,在設計英語作業時,要有意識地加入一些能鍛煉學生英語聽力能力的作業,設計一些對話性質的作業,鍛煉學生的聽力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
第四,遵循層次性原則。小學生的年齡較小,他們的認知水平較低,并且學生之間的學習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進行同樣的教學,不同學生的吸收水平也有所差異。為了遵循因材施教原則,和保證學生能更好地發展個性,教師可以設計層次分明的英語作業,讓學生自主選擇完成的作業類型,這樣能提高學生完成英語作業的積極性,促使他們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英語知識的基礎能力就是語言能力,學生只有具備較好的語言能力,在學習英語知識時才會有更高的學習效率。語言能力包括對新學習的知識內容的理解能力,同時還包括學習主體對所掌握的語言知識進行運用的能力,即在正常的交流活動中應用所學習的語言知識進行流暢地交流和表達的能力。在以往的作業設計模式下,學生只能通過完成英語試卷的形式完成課后作業,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利于學生鍛煉他們的英語語用能力。因此,在“雙減”政策下,教師要給學生布置表演性的英語作業,讓學生在課下更多的練習聽和說英語知識,促使他們提高語言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My schoolbag”這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重點句型“What color is it?”,并讓學生理解fat和many的意思。另外,要求學生能應用本課所學習的知識,談論一件物品,并對其做出更多的感性評價。同時,要求學生能積極表達自己的態度,知道如何正確表達贊美的情感。在布置課后作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先分好小組,讓小組成員進行共同探究,設計一個完整的對話。而對話的內容主要跟描述一件物品有關,具體的人物設定可以根據小組的人數和每個人的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要求,如要求學生涉及豐富的動作和表情等,讓對話的形式更加生動形象。而這一要求,能讓學生在共同設計對話內容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參與感。最后,老師讓每個小組分別到臺上來進行對話表演,并讓臺下的同學們對表演的同學進行打分,而具體的評分標準由老師來制定,對對話內容中語言應用水平較高、動作表情足夠豐富的小組,教師可以讓同學們給他們打出更高的評分。在所有小組表演完以后,教師具體指出每個小組的亮點和不足,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作業完成情況。這個過程能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進來,帶著濃厚的興趣設計對話內容,從而提高對所學知識的復習效率,并能在不斷的對話練習中鍛煉英語運用能力。
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必須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而傳統的作業設計形式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雙減”政策下,英語教師必須轉變作業設計思路,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給小學生減輕英語作業負擔。具體可以設計思維型英語作業,引導學生進行更多的思考和分析,讓他們自主找出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并在這個過程中建立屬于自己的英語體系。不同的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他們的個性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設計的英語作業要能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歸納和整理,讓他們直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弱項,判斷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從而提高判斷性思維能力,進而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What time is it”這一課時,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要求學生能聽懂“What time is it?”,并能運用這句話在實際的情景中進行流暢地對話,同時能理解并運用Time to go home, Let’s go這兩個短句。在設計本課的作業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讓學生們通過自主復習提煉出本課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并將其記錄下來,最后跟老師一起進行進一步探究。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英語基礎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大家找出的重點和難點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同學認為bird、girl、hamburger、nurse這幾個單詞很難記憶,尤其是 hamburger這個單詞記起來難度較大。這時,教師可以給同學們傳授更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在記憶這幾個單詞的過程中觀看相對應的圖片,從而產生直觀記憶,這樣也能更好地區分這幾個單詞。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將本課的所有知識點整合起來,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其難易度進行明確劃分,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整合出本課的所有知識點。這項作業能讓學生全面地復習本課知識,并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把他們劃分出一定的層次,這樣也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自己對本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向老師請教問題,從而進一步深化對知識難點和重點的理解。最重要的是,這樣的作業完成過程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助于提升他們思維的條理性。
要想提高小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就要注重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也能得到不斷提高。尤其在雙減政策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為重要。學生有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習負擔也會進一步減輕。因此,英語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探究性英語作業。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因此無法透徹地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且學生之間有很大的差異性。而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效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個體差異,不斷拓寬小學生的學習渠道,鼓勵他們運用教材以外的學習手段和學習工具,讓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鼓勵學生之間進行自主探究,共同完成課后作業,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能不斷深化對知識內容的思考,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What would you like”這一課時,本課的學習內容跟詢問某人喜歡吃什么相關。在以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食物類單詞,而本課的學習是讓學生在以往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學習,了解更多的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的重點單詞包括ice cream, sandwich, salad hamburger, tea等,要求學生能在相應的情境中靈活運用這些單詞,從而進行流暢地對話,能用“What would you like to eat/drink?”進行相應的對話。而教師在設計本課的作業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英語學習層次。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英語基礎和整體的學習能力,并設置層次化的課后作業。對英語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自主設計一個完整的對話,并讓他們給自己的家人表演對話內容。具體要求學生在對話中應用本課所學習的單詞和重點句子。而對英語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給他們布置的作業可以以強化對重點知識的理解為主,讓他們針對本課的知識重點和難點進行進一步復習,找出自己學習當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難問題,把他們記錄下來。在以后和老師的交流中,及時向老師請教。而對英語學困生,教師要鍛煉他們的英語單詞記憶能力,讓他們提高對英語知識的理解。并且教師直接給他們畫出重點和難點,讓他們進行有針對性的記憶。而為了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讓學困生組成一個小組,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完成英語作業,讓組員之間互相聽寫、互相監督,從而加強對本課知識重點的記憶。
學生學習英語知識能更好地提高文化素養。而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身要具備一定的傳統文化精神素養,這樣才可以在學習英語知識時進行更多的中西文化碰撞,讓學生看世界、看問題的角度發生一定的變化,有助于小學生提高國際意識。這樣學生在學習其他知識的時候,也會有意識地進行精神層面的理解。因此,英語教師在設計英語作業時,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設置體驗類的作業,給學生營造相對真實的情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體驗感,從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教材中“In a nature park”這一課時,本課的重點單詞有river, forest, sky, cloud, flower, grass, lake等,并要求學生能對there be句型進行熟練運用。而在設計本課的作業時,教師要努力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掌握本課的重點單詞,教師可以提前制作一個微課視頻,在視頻中可以重點展示出本課跟景物有關的單詞,如在展示“flower”時,可以在視頻中展示不同種類的花的圖片,并搭配舒緩的音樂,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能對這個單詞產生更直觀的理解,從而加深記憶。而在視頻中,教師可以設置一定的作業任務,如要求學生以“flower”這個單詞為中心進行發散思考,寫一篇跟花有關的英語作文,并要求學生的作文內容中至少要用到本課的三個重點單詞,如river, lake, grass等。另外,在視頻中,教師可以針對某一種花展開詳細介紹,如我國的國花是牡丹,教師可以介紹一些跟牡丹有關的內容,同時介紹梅蘭竹菊的相關文化,讓小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再介紹其他講英語國家的國花,如美國的國花是玫瑰,象征友誼、愛情、和平和勇氣。這樣,學生通過觀看視頻,能了解中西方關于花的文化的不同之處,又能產生一定的愉悅感,從而積極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文任務。由此可見,這樣體驗類的作業能讓小學生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同時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
總而言之,“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教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式,同時要改變作業的形式,要充分了解小學生的學習意愿,并充分尊重其學習心理,制定符合其綜合能力的作業任務。同時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文化滲透和碰撞,并不斷豐富作業類型,提高小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發展多方面的學習能力,提高綜合素養,這樣才能成長為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