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瓊 | 上海市育才初級中學
初中英語學習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閱讀和寫作有效結合,實現“以讀促寫”成為提升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之一。在教授閱讀文本時,教師首先要對文本進行解讀,明確“用文本教什么”,梳理出“文本有什么”。初中牛津英語課本中的閱讀文本體裁多樣,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創作思路、文本特征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看不到的信息,用可視化工具,即思維導圖的方式呈現出來,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度理解,同時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思路、內容及寫作手法,并將其遷移應用到個人寫作中,將“思維可視化”理念貫穿于閱讀輸入、寫作輸出全過程,最終實現“以讀促寫”。具體說明如下。
以可視化的方式梳理文本思路,搭建寫作框架。在低年級的牛津教材中,出現了不少平行文本。平行文本指的是文本中的段落間有并列關系,不僅每個段落的結構基本相同,而且內容也十分相似。此類文章結構和思路清晰,非常適合作為“以讀促寫”的素材,適合運用思維導圖為學生搭建易操作、易模仿的寫作框架。以牛津課本6B Unit 1 Reading: Great Cities in Asia為例。這篇文章是說明文,由3段話組成,每段話都由6~7句組成,描述了亞洲的3個大城市。根據文本的結構和內容特點繪制思維導圖后,能清晰地看出段與段之間、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學生不僅讀到了作者所呈現的信息,也了解到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展開對城市的描寫,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思路和成文邏輯,學到了如何以“句群”去表達一個中心觀點。學生可以將閱讀語篇的成文思路和行文邏輯應用到自己的作文創作中。在課后,教師讓學生寫一篇介紹“上海”的作文,學生的作業完成質量普遍較高。
以可視化的方式呈現文本內容,積累寫作素材。在將作者思維可視化的過程中,學生在深度理解文章的同時,也能學習到作者豐富的語言表達技能。尤其是當學生對某一話題比較生疏時,思維導圖的呈現可以直觀地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話題知識,充實其寫作素材庫。比如8B Unit 1 Reading: Pollution Fighters這篇文章,這是一名學生采訪科學家,向其請教關于樹的知識的采訪稿。這些分布在不同段落中的信息比較零散,學生讀完后很難對文本內容產生深刻印象,更難以厘清信息間的邏輯關系。此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文本信息,將通過閱讀所獲取的信息以直觀、有序的形式呈現出來。在學完這篇課文后,學生大多能夠運用從閱讀文本中獲取的信息素材,自主完成關于“trees”的話題作文。
以可視化的方式展示文本特征,學習寫作方法。每種文本的體裁判斷依據不同,如記敘文中每段話大多以時間狀語開頭,說明文主要以不同的說明方法描述對象的特點等。用可視化的方式將文本的寫作特征和寫作特點呈現出來,不僅可以促進深度閱讀的發生,還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不同體裁文章的寫作方法。以8A Unit 4 Reading: Numbers 為例。本文是一篇說明文,話題是學生們熟悉的“數字”,全文由4個小標題和4個段落組成,內容涉及數字的呈現形式、計算的方式、數字的形成和發展、計算工具的出現和發展、人腦與電腦的對比。經過文本解讀,學生能學習到說明文中小標題的特點及作用,直觀清晰地認識到舉例與描述、作比較、列事實等說明方法。另外,文章在對比人腦和電腦時使用了韋恩圖,將比較對象的共同點、差異點以圖示的形式直觀展現出來,更易于學生的理解。學生可以將學到的文本特征知識、寫作方法,遷移運用到相關類型文章的創作中,真正地實現學以致用。
值得注意的是,利用思維導圖實現“以讀促寫”的目標,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引導學生將讀到的信息以可視化、結構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學習工具,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另外學生在自主進行閱讀和探究時,不需要一味遵循教師提供的框架,可以自主繪制專屬思維導圖,展現自己對文章的個性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