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揚子津小學 陳 軍
學生的健康狀況一直受到大家的關注。近年來,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已成為全球性問題,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在這一背景下,體育教師要重視自己承擔的教學職責,并針對目前青少年體育健康素養的不良發展現狀,采取有效的體育創新教育策略,鍛煉青少年健康體魄、提升青少年的體育健康素養。為此,教師應在素質教育與課程改革深化發展的背景下,創新自己的體育教學觀念,引入協同理論,站在協同的視域下,思考培養學生體育健康素養的重要策略。
體育健康素養實際上就是青少年在體育訓練過程中逐漸養成的以健康為核心的基本修養,涵蓋了青少年的健康意識、體育技能與身體素質等方面的內容。其中,健康意識是指青少年在參與體育活動時的自主意識。這一健康意識可幫助青少年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也可增強青少年參與集體性體育練習的體育意識。體育技能一般是指青少年在體育健康運動的基本方法與技能,可助其展開科學的體育鍛煉,使其提高自己的體育鍛煉能力,學會合理處理運動損傷。而身體素質則是指青少年的健康素質和運動素質。健康素質主要是指青少年擁有的健康生理狀態、心理狀態,若學生在具備良好健康素質的前提下不斷進行運動鍛煉,則可有效提升其運動素質。因此,青少年的健康素質可為運動素質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
總的來說,青少年的體育健康素養在其健康成長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體育教師應以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為核心,展開高效的體育教學,從而實現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的育人目標。
目前青少年體育健康素養的發展現狀是不容樂觀的,尤其是小學生正處于身體健康發展的重要階段,但是他們的體育健康素養普遍較低。具體而言,小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發展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其一,小學生的健康意識比較薄弱。雖然小學生比較好動,喜歡玩樂,但在目前的體育課堂上,依舊存在不少小學生缺乏自主參與體育運動鍛煉活動的良好意識,沒有形成自覺鍛煉身體的良好行為習慣,在集體體育訓練中,小學生的配合意識也比較薄弱。這些問題不利于學生自主提升個人的體育健康素養。
其二,小學生的體育運動經驗比較少,學會的體育技能也很少,導致其在體育鍛煉過程中受到限制,體育鍛煉效果不夠理想。
其三,小學生的健康素質還有待提高。雖然小學生本身就處在長身體的關鍵階段,但是其身心狀態還不夠健康、完善。比如有的小學生有肥胖癥,在體育運動中容易出現疲憊、脫力等現象,意味著他們的健康素質并不符合標準。其四,小學生的運動素質低下。學生參與運動鍛煉的持續動力不足,經常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不利于小學生提升運動素質。
由此可見,小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有待進一步提升,體育教師在關注學生體育健康素養發展狀況的同時,還要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探究,通過有效的體育教學策略,從整體上提升小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
協同理論認為,每個不同的系統之間都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合作的關系。教師若是站在協同視域下開展體育教學,則需抓住各系統間的協作關系、制約關系,合理地制定體育教學方案,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具體而言,教師可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展開體育教學:
在協同視域下,小學體育教師可綜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因為小學生對體育健康素養這一概念缺乏直觀的認知與深刻的理解,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開展健康的體育鍛煉,所以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協同利用不同的信息化手段,加強以健康為核心的體育教育。比如:在學生不了解目前青少年體育健康素養的發展狀況,或者學生不理解提升體育健康素養重要性的情況下,教師可通過大數據技術將直觀的數據圖表呈現在學生的眼前,讓學生了解青少年健康素養培養研究的問題、成果,使其增強體育健康意識,從自己入手,改變體育健康素養發展狀況。同時,教師自身也可在大數據的支持下,根據青少年健康素養培養研究的問題、成果,合理地設計體育教學方案,改進現有的體育教學過程。
小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運動興趣逐漸下降,這是體育教學中非常明顯的教學問題,也是教師重點要解決的難題。為了突破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的困境,體育教師可在培養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時,以協同理論為指導,協同利用不同的興趣教學法來展開教學,最大限度地增強學生的運動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在中長跑的教學訓練中,會在中途放棄跑步,改為走路,又或者趁著教師不注意,直接抄近路。這樣的情況反映了學生體育健康素養低下的問題,教師可針對性地采取興趣教學法,激起學生的跑步興趣,減少學生在中長跑訓練中的枯燥心理、疲憊情緒。
在中長跑體育訓練中,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跑步的身體耐性,還要關注學生的跑步運動技能,全面提升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為了增強學生鍛煉跑步運動技能的積極性,教師可引入以體育游戲為主的興趣教學法,激發學生鍛煉跑步技能的興趣,讓學生把握好跑步運動技能的技巧。
體育教學時間始終是有限的,有的小學生在體育課堂外,很少會安排體育運動時間,定期開展體育運動。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增強學生的健康素養與運動素養,教師有必要協同安排學生參加體育健康運動的訓練時間。首先,體育教師可靈活安排大課間的課余活動時間,組織小學生一起參加體育運動訓練。運動訓練的內容可以是廣播體操,也可以是踢毽子、打羽毛球等體育運動。這既可豐富小學生的課余生活,又可讓小學生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還可幫助小學生減少學習壓力,使其在勞逸結合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次,體育教師在學生放學前,安排20 分鐘的運動時間,讓小學生參加運動訓練。教師既可帶領學生跑操場,也可帶領學生參加20分鐘的體育比賽,讓小學生放松自己緊繃的情緒,以良好的心態走出校園,踏上回家的路途。最后,教師可在周末合理地安排學生的運動時間,讓學生每天抽出一個小時,和老師、同學們一起做快樂的運動。
在這樣的運動時間安排下,學生可逐漸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還可逐漸樹立起終身運動的體育意識,有利于切實培養小學生的體育健康素養,讓小學生在體育運動中健康、茁壯成長。
在協同理論下,體育教師還可引入跨學科的融合教育理念,對自己現有的體育教育理念進行創新,然后在新的體育教育理念引導下,開展創新的跨學科體育教育。比如:體育教師可將語文學科教學與體育學科教學相融合。以《比尾巴》這篇課文為例,教師可在往返跑的體育訓練中,融入模仿小動物動作姿勢的體育游戲,讓小學生在每次往返跑的過程中都模仿某一小動物的動作姿勢,比一比誰的動作姿勢最形象。此外,教師也可將體育學科教學與音樂學科教學相結合。教師可在“大風車樂園”的體育訓練中,為學生播放《大風車》的音樂伴奏,讓小學生在音樂伴奏下展開有規律、有節奏的體育訓練。在變速變向跑的體育訓練中,教師也可將音樂作為“口令”,讓學生根據音樂“口令”,做出相應的體育動作。
總而言之,體育教師在協同視域下引入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理念,加快了體育教學創新改革的步伐,豐富了體育課堂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有利于實現培養學生體育健康素養的教育目的。在以后的體育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地展開更深入的教學思考,加強相應的教學研究工作,探索出更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推進體育教學的全面改革,讓學生在持續性的體育訓練中逐漸提升體育健康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