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金燕
(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西南寧 530022)
我國非遺蘊含著傳統農耕文化的精髓,是民眾生產生活經驗總結與智慧結晶。抓住鄉村振興這一歷史機遇,根據仫佬族地區非遺的特性和存續狀況進行精準施策,制定符合該區域非遺保護傳承需求的各項措施,推動非遺的傳承發展,不僅是為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更是實現仫佬族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要素。我國絕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流布于各個村落,加強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目標相契合,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文化日漸消亡,鄉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日趨貧瘠。在城市中,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劇場等成為民眾的重要文化場所,方便快捷。與城市豐富多樣的文化生活和完善的文化設施相比,鄉村文化生活顯得單一且枯燥,民眾更愿意選擇城市的便利生活,不愿留在鄉村。因此,振興鄉村文化,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工程。
鄉規民約家訓、節慶習俗等,都是傳統文化的現實體現。我們需要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使命,對傳統文化既要保護與傳承,又要實現其創新發展,充分發揮其助力鄉村振興的內在動力和功能。聚焦于鄉村振興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及合理利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緊密結合,培育文明鄉風,弘揚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斷提升鄉村民眾精神面貌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讓民眾深切體會到屬于本民族本地區的文化之根。
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利用,重點是對鄉村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非遺展現了“民眾生活實踐傳統、社會風俗畫面,熔鑄著各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思想觀念、審美特性、族群記憶”,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
隨著現代化發展,民眾生產生活方式及思想觀念的發生改變,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被民眾忽略和淡忘。了解非遺相關的知識的民眾越來越少,掌握非遺相關技藝技能的民眾更是屈指可數。民族文化、傳統文化被認為是落后的,不被重視,難以發展。鄉村環境的變化,使得非遺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發生改變,不利于非遺的生存。保護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非遺傳承發展,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近年來,廣西仫佬族地區非遺保護成果豐碩。截至2022年5月,廣西仫佬族擁有“仫佬族古歌”“仫佬族依飯節”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仫佬族舞草龍、仫佬族刺繡技藝、仫佬族剪紙技藝、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藝、仫佬族走坡節、仫佬族婚俗等9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涉及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等類別。先后認定了謝忠厚1位國家級傳承人及梁殿甫、銀聯相、羅周蘭等18位自治區級傳承人,建設了“仫佬族刺繡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戶”“仫佬族舞草龍傳承基地”“仫佬族土布染制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等7個保護工作平臺。此外,建成仫佬族民族文化廣場、仫佬族劇院、仫佬族博物館等,為仫佬族非遺展示宣傳和傳習活動提供必要場所。仫佬族非遺四級名錄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多年來,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及學者群眾積極開展仫佬族非遺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工作。以國家級非遺項目仫佬族依飯節為例,羅城文化館組織相關人員對仫佬族依飯節歷史淵源、續存狀況、傳承譜系、經書唱腔等內容進行深入、細致地調查研究,建立專門檔案。作為依飯節的重要傳承群體,不同姓氏的道師班關于依飯節的歷史淵源、傳說內容、儀式時間和內容均有所差異,縣文化部門成立調研工作組,對銀氏、吳氏、羅氏、謝氏等不同姓氏道師班展開專題調研,形成調研報告。項目保護單位羅城文化館挖掘、整理仫佬族依飯節文本資料11本(套),約100多萬字,收集音視頻資料15套,時長約40小時,圖片約200多張;依飯節面具等實物30多件。公開出版了《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仫佬族依飯節》《廣西少數民族古籍仫佬族古籍系列:仫佬族依飯經文輯錄》等專著,《羅城“非遺”薈萃》《傳承仫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剪紙篇》等圖書均涉及依飯節歷史傳說和儀式、器具等相關內容,是依飯節文化的重要研究成果。
各級政府和部門重視依飯節文化保護,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將仫佬族依飯節的保護列入縣委、縣政府的工作議程,每三年組織舉辦一次仫佬族依飯文化節,把仫佬族依飯文化作為羅城實施“十大民族文化”工程的重點內容,將其打造成為民族文化品牌。項目保護單位每年支持3至5個鄉鎮村屯舉辦仫佬族依飯節活動,近年來分別扶持了上鳳立、上南俺、大銀、大梧、大勒洞、石圍古村、寨道、橫岸等十多個村屯開展民間依飯活動,讓依飯節文化在民間土壤中傳承發展。組織專業人員創編舞蹈“仫佬道”,并對仫佬族依飯節部分章節內容進行創編,在歷屆河池市銅鼓山歌藝術節非遺展演活動上展示。制作“仫佬族依飯節”等專題片,在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守望相助——56民族非遺邀請展”等各類活動中展播。配合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錄制《八桂非遺傳承錄-仫佬族依飯節》等宣傳片。使仫佬族依飯文化得到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傳播。此外,作為國家級銅鼓文化(河池)生態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和重要保護內容,羅城加強區域內自然環境、非遺及其相關物質載體和場所的保護,實施整體性保護。多措并舉,形成合力,擴大仫佬族依飯節的傳播力度和傳播范圍。通過多種保護方式的綜合作用下,廣西仫佬族地區非遺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一批有歷史文化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與傳承。
同時,廣西仫佬族地區非遺保護也存在許多突出問題,廣大民眾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不足,非遺保護意識有待提高;傳承隊伍青黃不接,后繼乏人;非遺保護資金缺乏,扶持力度有待加強;宣傳載體單一,傳播力度較為薄弱;對非遺的豐富內涵挖掘不夠,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重要價值和功能作用未被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在現代化以及鄉村振興等背景下,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征、民族特征且行之有效的保護方法和路徑,是推進仫佬族地區非遺傳承發展和實現仫佬族鄉村振興的重要課題。
作為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重要載體,我國廣大鄉村地區蘊含著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基因。實現鄉村振興,需要從文化振興開始。應深入挖掘仫佬族非遺的深厚歷史文化、正能量精神等有益元素,探索和提取符合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需要的珍貴信息,解讀其多元意義,將這些優秀文化納入鄉村文化建設體系當中,使之發揮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例如:仫佬族古歌是在仫佬族聚居區普遍流傳的民間文學,其承載著古代農耕生產方式、民俗禮儀以及其與各民族相互融合的歷史,具有社會教育、文化傳播、協調關系等功能,有助于仫佬山鄉形成和諧、文明、秩序井然的社會主義新風尚,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已成為仫佬族凝聚力和認同感的標志,也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見證,對于加強民族團結與鄉村自治,構建和諧社會、和諧鄉村起到積極作用。應深入挖掘這些文化遺產在道德教化、文化交流、團結互助等方面的社會功能,發揮非遺服務仫佬族鄉村社會治理的作用,助力鄉村文化建設和振興,守住文化根脈,為仫佬族鄉村地區營造積極向上、和諧發展的社會氛圍。
1.非遺+教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科學、經濟等資源和價值,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寶貴文化遺產。實行“非遺+教育”模式,積極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進一步加強青少年群體非遺教育與實踐,讓青少年走近非遺、了解非遺、喜愛非遺,使其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主動參與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擴大非遺保護傳承群體。同時,開展非遺教育,對培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實現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非遺+旅游
非遺是旅游開發的重要資源,有助于提升仫佬族鄉村的旅游品質。在全域旅游視閾下,充分挖掘非遺的文化魅力和深厚內涵,探索和開發仫佬族獨具區域特色、民族特色的旅游內容,促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能得到更大地發揮,實現經濟價值,助推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以仫佬族依飯節為例,除了仫佬族依飯文化旅游節,還可以“通過區域協同、多行業合作的模式,突破時間節點與旅游目的地的限制”,在合適的時間和場所,讓游客能夠傾聽到仫佬族古歌或者觀賞到仫佬族刺繡、剪紙的精湛技藝,體驗搶粽粑和仫佬竹球等傳統體育競技活動,抑或是考察與仫佬族相關的重要文化場所或遺址。仫佬族民眾通過民宿經營、產品銷售以及有償服務等方式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游客獲得了獨特的旅游經歷和豐富的旅游體驗,旅游體驗滿意度提升,村莊居住環境進一步得到改善,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仫佬族民眾的文化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愛護本民族文化,從而實現活化鄉村文化,促進仫佬族地區鄉村振興。
3.非遺+文創
通過培育文化產業扎根鄉村,讓仫佬族非遺與文創融合,融入現代理念,與時俱進,讓仫佬族非遺產品更添活力,更好地適應市場和當代社會需求,助力鄉村振興。文創的加入,探索和生產出符合年輕群體審美的新產品,吸引年輕群體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推動仫佬族地區文創產業的發展,就需要充分理解與運用仫佬族文化的相關元素,汲取靈感,提煉出讓民眾喜愛的文創產品。例如,仫佬族刺繡圖案設計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應增加花色種類,注入現代時尚元素,創新產品的種類和款式,更好地適應不同群體、不同層次消費者多元審美需求。依飯節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太陽、祥云、荷花、葫蘆、豬、牛、雙魚紋、回紋、壽紋、云雷紋、福、祿、壽、囍、金錢、寶瓶等圖案和紋樣亦是文創的重要元素,可將其融入仫佬族刺繡、剪紙之中,使依飯節的感恩、祈福等深刻內涵和寓意,得到更好地展示。傳統仫佬族剪紙作品主要用于張貼、擺襯、印染或用作刺繡底樣,其寓意吉祥如意的太陽、月亮、鳳凰及動植物等豐富紋樣亦可用作瓷器紋飾,積極探索不同工藝相結合的新技法,創作出新的產品樣式。同時,非遺保護與傳承應回歸仫佬族鄉村,讓當地仫佬族民眾參與到相關文創產品的制作、加工與銷售中來。仫佬族民眾無須遠離家鄉,在家門口就能獲得經濟收益,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非遺保護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以及“十四五”非遺保護規劃的主要任務之一。各級政府和部門應該整合各方資源和優勢力量,形成非遺保護的合力。
一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加強宣傳工作。宣傳、傳播是非遺保護的重要措施,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工作。為此,應加大傳播規模、傳播渠道以及傳播層次,引導民眾認識非遺的重要價值和意義,提高民眾非遺保護意識和實踐能力。發揮新媒體在非遺保護傳承中的宣傳、動員、教育等職能,引領社會各界關注、熱愛、保護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二是加大挖掘和普查工作力度。積極開展二次普查、專項調查和重訪跟蹤調查,進行更加深入、全面地調查研究,深挖非遺的深厚內涵及價值,補充完善相關成果。遴選項目,積極申報國家級和自治區級代表性項目,增加仫佬族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數量,積極推進傳統醫藥等類別非遺項目的認定,設立仫佬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實施整體性保護,建設一批非遺保護工作平臺,完善仫佬族非遺名錄體系。三是加大資金扶持力度。仫佬族地區非遺資源豐富,且相對遺產的消亡速度而言,目前的資金投入仍未能很好地滿足非遺調查研究、宣傳、展示展演、傳承人培養等保護傳承工作需要,并不足以在長遠發展上給予足夠的支持,不利于仫佬族非遺的傳承發展。為此,各級部門應對仫佬族地區給予重點關注和扶持,設置專項保護資金,并逐年遞增,同時引入民間資本,擴大非遺保護工作資金來源渠道。四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應該吸納更多年輕人加入非遺保護工作中,建立與高校以及職業院校合作方式,培養高層次文化人才。積極引進音樂、美術、戲劇以及數字化等專業人員,加強非遺保護工作隊伍建設。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鄉村文化的活化與振興至關重要。只有立足本民族傳統文化,通過對非遺的文化內涵進行再認識,實現其與旅游等產業的共同繁榮,促進其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有助于鄉村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的協同發展,促進仫佬族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