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敏
(天津理工大學,天津 300384)
建筑是人類的基本活動之一,也是人類文化和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國古代建筑始終都是具有非常獨特且帶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存在。它不僅見證了歷史文化發展,而且是中國古代社會勞動人民留下的勞動成果和智慧結晶,也是中國古代藝術史上一份極為珍貴的藝術遺產。物質性的建筑實體不僅是當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體現,同時也是當時人們觀念的轉化形式和社會風氣特點的顯現。建筑設計理念是建筑設計者在建筑構思過程中所確立的主導思想。通過建筑設計理念賦予建筑作品文化內涵和風格特點。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或正在消失的以及現存的每一座中國古建筑物,早已經打上時代思想的烙印,無一不散發著建筑設計者中國深厚文化的哲學思想,蘊含著中國千百年來的傳統思想文化。作者擬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念。
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最為普及的一個重要理念。以人為本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一個基本理念。早在西周時期,就有民為邦本的理念。《管子》中說:“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孔子提出:仁者愛人。孟子也明確提出“民為貴”的思想。一般認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核心就是人。建筑是服務于人類的生產、生活的。在建筑設計中,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就是要明確:人對于建筑使用、對建筑精神和美觀的要求和通過物質技術手段來實現其要求。
中國古代建筑反映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眾所周知,建筑是人類蓋的房子,人們用泥土、磚、瓦等建筑材料構成的一種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間。建筑,是人類為了維持社會生活而存在的物質環境,它存在于人類的社會生活中。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生產、生活、工作都離不開的建筑,建筑是一種藝術創造,除滿足實用之外,還要對它進行某種加工,以求造型上的美觀,滿足人們對美的需要。建筑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制度,它還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建筑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不同歷史時期、各個不同朝代、不同民族區域的社會風氣和特征。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說,“建筑是人類一切造型創造中最龐大、最復雜,也最耐久的一類,所以它所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藝術,更顯著、更多面,也更重要。”中國古代建筑是中國人思想感情的具體表現,是反映中國民族精神的無聲語言。縱觀中西方建筑史,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歷史最為悠久,文化獨特且具有魅力的建筑文化。
反觀西方建筑文化,西方建筑設計主要是以“神”為中心的,神是建筑師們的普遍信仰。同時,在西方,人們認為“神”是永恒的。建筑師們按照他們的宗教思想和宗教信仰去建造屬于自己個性自由的所屬物,偏向個人思想創作,宗教色彩風格濃厚。西方“其建筑思想‘以雜多的統一,不協調的協調’來對立統一而存在,以自然的人作為其及終極藝術指向”。與西方建筑設計理念不同的是,中國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不斷的熏陶下形成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建筑思想語言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為主。在這三者之間構建起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支架,以人為中心,以文化人的思想文化關系和社會倫理。
中國古代建筑文化是各民族長期共同融合、共同熔鑄的文化結晶,它充分體現了建筑文化是人的文化、生活的文化,以人為本的文化。中國各地的古代建筑,地方性特征十分明顯。它們綺麗多彩、千姿百態,四合院,吊腳樓、窯洞、城市、宮殿、城樓、園林、古剎的設計建造,無一不是體現了滿足人的生產、生活需要和宜人的人居環境,無一不是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設計理念。
禮樂等級的設計理念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處于中心地位的設計理念。禮樂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政治思想。在階級社會中禮樂的實質是維護等級社會的規范。特別要指出的是,中國古代通過建筑中的等級差異的禮制規定,使各類人群的社會地位和處境從其居住的環境(包括居宅、宮城、宗廟等)甚至死后埋葬的墳塋等就能反映出來,可以一望而知其概要。這種禮制的規定,有利于使人各安其位,各守其分,有利于保持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定。不同人群的建筑禮制規定在不同朝代的有不同的規定,這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傅熹年主編的《中國古代建筑工程管理和建筑等級制度研究》一書中就描述的十分清楚。
中國古代的建筑等級制度至少在奴隸制的周王朝就已經產生,以后又逐漸系統化、制度化。之后,中國又經歷了二千多年的等級森嚴的封建時代,因此中國古建筑都帶有濃厚的封建制度和等級文化的色彩就很自然了。如西漢初年,天下初定,國力較弱,皇家卻修建了氣勢異常宏偉的未央宮,丞相蕭何拋出了天子“非壯麗無以重威”的思想觀念。統治者看到了建筑所帶來的政治統治功能。這種深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等級觀念,它源于最為原始的,最古老的倫理關系。這種倫理關系在思想上表現為上一代人與下一代人及其他各代人之間家族血緣關系,從而明確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再加上階級社會文化影響和客觀需要,這種上下尊卑的倫理關系是人與人之間的血緣關系和倫理關系的重要紐帶。因而,在中國古代的古建筑大多能反映出這種森嚴的“尊卑”等級文化的嚴格規定。
禮樂是實現嚴格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禮樂思想的核心是禮宜樂和,一方面它強調等級秩序,另一方面它又調和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實現社會的和諧。一句話,社會既等級森嚴,又和諧相處。禮樂思想是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禮與樂在這個體系中各有其內涵和側重點,同時又相互依存,相互補充,不可割裂的。這從另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儒家傳統文化的禮樂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念產生了深刻影響,發生了重要的變化。這種理念一直伴隨著中國古代建筑行業的技術發展和建筑施工匠人的技藝傳承。在禮樂為主要內容儒家的統治思想下,對建筑設計和形式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考察中國古代建筑,可以看到:由中國古代社會禮樂等級制度使中國古代社會以抬梁式木構架的組合和用料產生許多差別,特別是斗拱的使用,普通宅居的建筑是禁止使用斗拱的,只有宮殿、寺廟及其他高級建筑才允許安裝斗拱。同時,統治者也以斗拱的層數多少來表示建筑物的重要性和確定建筑的等級標準。明清時期北京的宮殿群設計建造清晰地反映出明清時期的宗法觀念的等級制度,建筑為帝王政治權力服務的思想,鮮明地體現出中國古代社會以宮室為主、等級森嚴的城市規劃建設思想。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文化相關書籍資料和中國古代思想史,我們可以發現,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中國封建社會基本上是以儒家文化為主流,社會風氣與個人行為都是在儒家思想上建立起來的。中國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書籍《考工記》和《營造法式》都提到禮樂等級的設計理念在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地位。
因此,維護等級社會的禮樂思想對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建造必然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影響因素,中國古代建筑設計建造中也必然會把體現和維護等級社會的禮樂等級的設計理念列作中心地位的建筑設計理念。
中庸的設計理念在中國古代建筑設計中的重要設計理念。中庸思想是中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內容,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早在遠古時期,中國人就有了“中”的觀念。在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有“中”字,是中正、平直的意思。儒家經典著作之一的《中庸》中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后來經過不斷發揮,發展。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庸成為天下之正道,天下之定理。除儒家之外,道家、墨家等中國古代的重要思想學派的思想中都含有中庸的思想。如《老子》中就有“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的話。由此可以看出,中庸思想早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的血液與骨髓之中,成為中國古代的重要精神內容。美術大師徐悲鴻在《〈齊白石畫冊〉序》中開篇就說“夫道以中庸為至,而固含廣大精微。”由此可以在中國社會各個方面看到中庸思想的影子。
作為設計理論的中庸思想對我國古代建筑的獨特結構與布局構造影響甚深。一般認為,作為設計理念的中庸思想在建筑設計中注重中軸線的院落式布局,即崇尚中央、中軸線,即將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軸線上。中國大型古建筑群大部分都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縱軸線和橫軸線進行設計。而其中的大多數又以縱軸線為主,以橫軸線為輔來進行設計;也有以縱軸線和橫軸線同等重要的來進行設計。而部分有軸線或完全沒有軸線的設計只是極少。這種大多數建筑群中有軸線為主的設計,我們一般把這根軸線就稱之為中軸線。這種以中軸線作為中心,在軸線上安排主要建筑,兩邊配一些小型古建筑,最后構成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庭院,這就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建筑布局模式——四合院。四合院建筑布局模式體現了中庸思想,適合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這種沿中軸線的建筑布局模式在中國古代居宅、城市、宮殿的建筑中最為常見。如唐代長安城,其中心部分的布局,依據軸線與左右對稱的規劃原則,形成左右對稱的布局。最經典的莫過于明清的北京城城市建設和宮殿群建設的布局。在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中軸線貫穿南北,該軸線延伸長度最南端的是外城門的永定門,與最北門端的鐘鼓樓連接而成,全長大約7.8公里。在這一條世界上現存最長的城市中軸線上,各個建筑群都是有規律地組織在一起。全部要主建筑嚴格對稱的布置在中軸線上,在整個宮城中以前三殿為重心(其中以太和殿為主要建筑),占據了整個宮城的主要空間。布局里的古建筑重疊不斷,高低起伏,沒有出現雜亂無章的現狀,都是帶有井然有序的特點所呈現出來的建筑布局特征。這種以中軸線作為中心的建筑布局安排,正是把中庸思想作為設計理念的體現。
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是中國古代建筑設計的又一重要思想。“天人合一”是道家的思想同樣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設計理念。天人合一,是古人的最高理想境界。從古至今,中國人始終深信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人是缺一不可的整體,也就是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如隋唐時期的皇家園林洛陽西苑、長安興慶宮的建造,既有自然真山真水的主體,又有人工挖成的水池、建造的假山、修造的廊房水榭等人工建筑體。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生活意趣,無不追求其生活居所的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古代建筑設計者通常會在順應自然規律和有利條件下,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居住環境和與當下社會傳統文化理念相對應的建筑。在設計中強調建筑與周圍自然環境的貼合,相互融合滲透,達到一種渾然天成,和諧統一的最高境界。
“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發展始終是以尊重自然為前提,以環境來規劃建筑,讓建筑落入環境”。中國古代人民在建筑構造上,追求順應自然。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大多數建筑物的主要構材是木,中國的木構架建筑遠在原始社會末期就已經開始萌芽。木是自然中比較容易取材的一種構材,它加工方便。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因材致用,長久以來,木材就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最為重要的建筑構造材質。選擇木材作為主要構材的另一個原因是:木材本身帶有一種莊嚴、深沉、肅穆、含蓄的自然特征,這無疑與中國人本身的品質,行為特征和思想文化相呼應。這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人在建筑設計和建造中對人與自然的和諧十分重視。
無論建筑如何設計、建造、改造,都與“天”與“人”分不開。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在《老子》第二十五章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而提出自然主義的思想政治文化準則。在我國建筑文化歷史發展中,建筑設計理念深受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建筑的設計理念或多或少都帶有它們的影子。
在中國眾多的古代建筑中,每一個結構空間開敞明亮,相互流通的。造型上多采用水平結構,層疊的方式來減少建筑原有的高大,肅穆的氛圍,打造出與自然融為一體,與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高度一致。如黃土高原的窯洞,就有良好的保溫隔熱防風的效果,在青藏高原上的建筑,人們利用窗戶的大小、布幔來控制通風采光,特別是寺廟、宮殿的建筑適應自然地貌的特性,隨灣依山,與山地和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而且色彩特別鮮艷明亮。這些古代建筑如此種種的藝術處理細節,展示了人對自然的尊重,崇尚之情,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文化內涵。天人合一的建筑,不僅體現了古人生活的崇高理想,而且從根本上實現了中國古代思想文化與建筑精神的融合。
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建筑是勞動和智慧的結晶,是設計理念的直接體現。中國古代建筑,從設計、建造、布局等各個方面,都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禮樂等級、中庸、天人合一等中國傳統思想。這些理念相互吸收,在斗爭中發展,在融合中提升,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理論,不斷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師的建筑設計理念和人文思想內涵,創造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建筑體系。這些理念熔鑄而成的中國古代建筑成為承載我國古代建筑工匠思想文明的物質承載體,向我們傳達各個不同時期朝代的基本思想和社會風氣。我們應更多地關注中國古代建筑,從多個方面去了解中國古代建筑,發掘其中隱藏的思想內涵,深入思考中華建筑文化的廣度,用建筑語言、藝術語言、設計語言來詮釋,從更多的維度去看待它,認識它,才能體會中國古代建筑物向我們傳遞的精神內涵。讓我們傳承中國古代建筑優秀的設計理念,摒棄不合時宜的設計理念,結合新時代精神,匯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為新時代中國建筑藝術設計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