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湘中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藝術學院
鋼琴獨奏曲《北風吹》是由譚露茜根據芭蕾舞劇《白毛女》中的選段改編而成的鋼琴曲,文中的曲譜來源于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材,《鋼琴普修教程》第三冊第七單元中的樂曲。《鋼琴普修教程》 是全國普通高等院校中音樂專業學生普修鋼琴課程選用的通用教材。鋼琴課程《北風吹》的教學,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第一,作品背景的講解。包括作品源頭、最初藝術形式,以及鋼琴獨奏形式的背景講解等,提出重難點問題。當學生學習鋼琴曲《北風吹》演奏之前,教師要向學生介紹該曲的背景與相關故事概要,以及與原作有關的背景知識賞析,引導學生了解正確的歷史與當下的政治,這樣學生才能夠正確理解、把握該曲目的風格特點,結合樂曲中需要掌握的技法、技巧,從而更好地在演奏中進行情感體驗、二次創作,運用嫻熟的技巧表現音樂作品。這一部分還可利用網絡多媒體教學,播放相關知識賞析,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快地了解這一課程內容。
第二,作品曲式的分析。包括作品的調式調性、結構、風格等,學生前期要充分了解作品背景,并完成對整曲的初彈奏,結合作品的曲式特點,按照譜例順序,能夠把樂曲的每一個段落套用正確的情境,進行故事演繹,一個敘述型的音樂故事就此形成,教師要幫助學生對作品演奏風格的把握更準確、自然。
第三,演奏技法的分析。包括這部作品本身的重難點分析,以及對不同學生遇到的不同難點問題有針對性地解決。
第四,情感處理的分析。包括這部作品每一段的情境分析及選用正確的演奏方式。
第五,正確完整的演奏作品。通過以上教學內容,學生帶著正確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完整演繹作品,更好地表達作品內容。
《北風吹》是歌劇《白毛女》中的主題歌,由馬克、張魯等作曲,歌曲曲調以河北民歌《小白菜》《青陽傳》為素材創作而成,“小白菜”塑造的是一個天真的農村貧苦幼女形象,與白毛女的形象背景極為相似,同樣都是對舊社會的控訴。《青陽傳》里的歡快旋律素材表現了喜兒的天真與期待;《北風吹》的故事內容主要以主人公“喜兒”(白毛女)的成長經歷為主線,最初源自于河北民間傳說“白毛仙姑”,她是一個被舊社會迫害、逃入山洞中生活多年的農村少女,由于長期缺少陽光和鹽,導致毛發變白。因其出現在廟中偷取供果,被附近村民發現,并稱之為“白毛仙姑”,后被八路軍解救,回到正常生活,故事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以及老百姓的生活遭遇,也預示著解放后人民的幸福生活指日可待。
廣大文藝界人士早在20 世紀40 年代就已經開始對“白毛仙姑”這個傳說故事進行創作、修改,最終在1945 年,由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集體創作,賀敬之、張魯、馬可、劉熾等共同完成作曲作詞并以歌劇形式呈現到藝術舞臺上。
《白毛女》時至今日仍然被奉為歌劇中的經典作品。1945 年6 月初,中央黨校禮堂為黨的“七大”獻禮首次演出,以大型的、民族的、革命的新歌劇形式呈現在舞臺上,歌劇深刻闡述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當時國家領導人都來觀看了這部歌劇,臺下觀眾都淚流滿面,演到最后,白毛仙姑喜兒從山洞里出來撲到鄉親們懷里,連毛主席都忍不住擦眼淚。之后,中央書記處三位書記把對《白毛女》的評價送到魯藝,內容是:《白毛女》是適時的、生動的階級教育;《白毛女》 的藝術是站得住腳的;黃世仁該槍斃。有了此次的成功,以及歌劇內容本身的影響力,《白毛女》 被不斷改編成各種藝術形式,現以歌劇、舞劇、京劇、電影、樂器獨奏、合奏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
現今,這首鋼琴作品《北風吹》中借鑒了芭蕾舞劇版本的音樂素材,濃縮成一首鋼琴獨奏曲,故事的起承轉合都敘述清楚,依然是以喜兒的經歷為故事路線,結尾是積極帶有希望的。這首鋼琴獨奏曲已經成為了學生參加演出比賽的經典曲目之一,眾多教師、觀眾也對其喜聞樂見,不只是學習這首作品的演奏技法和風格把握,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帶領學生們以藝術的形式對歷史進行學習,對當下歷史時刻的情感體驗,真真切切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前人們的鮮血付出來之不易,珍惜當下,努力學習,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
鋼琴獨奏曲《北風吹》為D 徵五聲調式,是帶引子與尾聲的ABA 三部曲式,節拍由散板、3/4 拍、3/8拍、2/4 拍組成,整個樂曲的基調大體是表現對未來的美好憧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情緒。樂曲的引子是介紹故事發生的背景。時間是在舊社會的一個寒冷的冬天,北風呼嘯,女主人公喜兒登場,陷入回憶中,亦悲亦喜,故事由喜兒的經歷為主線。
樂曲的第一段是《北風吹》的主旋律,也是喜兒的獨白片段,以“白毛女”的形象在敘述介紹自己的悲慘經歷,刻畫出一個待解救、悲慘的“白毛女”形象。
樂曲的第二段是敘述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子弟兵幫當地百姓們鏟除惡霸“黃世仁”,解救出“白毛女”的斗爭場面,音樂情緒激烈、急促。
樂曲的第三段主題再現,更是全曲的高潮樂段,可借鑒舞劇中男女主人公的雙人舞片段,描寫男女主人公的幸福愛情,對美好未來的殷切期盼。
樂曲的結尾段是喜兒依依不舍地送男主人公大春參軍的情景,音樂隨著強弱與織體的變化,表現兩人越來越遠的距離,帶有留戀、期盼及希望的情緒。
這首樂曲教學中,引子部分的自由節奏以及樂曲的整個情感體驗落實到演奏處理,以上兩點為教學重難點所在,包括相關的演奏技法以及自由節奏處理方式。整首樂曲有三處關于演奏技法的重點:第一是顫音的彈奏;第二是跳音的彈奏;最后是踏板的運用。
學生比較難掌握的是對引子部分自由式節奏的處理,如何處理,這是樂曲中的難點所在。引子段落由一小節長樂句構成,速度標記為“艸”,這個速度標記是我們民族音樂中常使用的速度記號,是“散”字的前三筆,表示散板的意思,在這里就是代表可以自由地處理整句音樂的速度和節奏,不需嚴格按節拍進行。整個引子部分可分為六個部分,處理如下。
第一部分:顫音的演奏處理松緊得當,游刃有余地展現出顫音技巧。
此處表現寒風呼嘯刮過的形象,介紹故事的時間背景,樂譜中此處是用自由延長的顫音模仿長笛音色,故在顫音的彈奏中要做到純凈、明亮。樂曲最開始是左手的琶音與右手的顫音同時彈奏,一氣呵成,左手三音從左到右彈完后,手腕應慢慢帶起,只留右手從倚音mi 到re,做自由延長的顫音演奏,這里的顫音表現的是被大雪籠罩的冬天,寒風瑟瑟,呼嘯聲此起彼伏,所以在速度處理上要做到跌宕起伏,模仿寒風由遠及近、越刮越急的音樂形象。演奏速度控制則應由松至緊、由慢到快,力度上也要做到漸強至減弱直至消失,以達到更好的演奏效果,同時這里的自由延長還需要加上踏板,從顫音開始直到顫音結束放開踏板,增加大霧大雪迷蒙的惡劣天氣的畫面感,在演奏過程中,演奏者的呼吸也應和速度及強弱同步,才能更準確地把握音色變化,最終做到最貼切地表現音樂。
第二部分:四十六分的節奏組合,由慢及快,助推情緒,渲染惡劣環境。
四十六分的節奏組合即以四分音符為一拍,四個十六分音符為一拍,通常運用在歡快、激動、情緒高漲等情緒中,而此處的連續四個四十六組合是對惡劣環境的進一步刻畫,描述著寒風肆虐、寒風呼嘯不停的自然情境,以這無情寒冷的大自然天氣去營造作品中的情緒,凄涼、怒吼、無助、掙扎等各種情感摻雜,也為襯托作品后面的情緒、情境轉變,與歡快的旋律且充滿希望、春回大地的情境形成鮮明對比。在進行這部分彈奏時,手指有一種揉琴鍵的感覺,利用手腕的轉動,貼鍵連奏,由慢起、漸強漸快到連線結束立即松開離鍵,戛然而止,隨著速度由慢到快的這個過程中,手指的觸鍵也由揉鍵變抓鍵,大臂進行漸強的送力到最后一個音re,手臂帶手離開琴鍵,停留半空,等待下一個敘述出現。
第三部分:情緒合理轉換,表現“喜兒”的活潑本性。
在之前出現的寒風情境之后,隨即出現情緒的轉換對比。兩個四拍的重復旋律是取自《扎紅頭繩》中的經典樂句,這是一首耳熟能詳的民間歌曲,該曲刻畫了喜兒天真活潑的形象,這里的八分音符均為跳音,十六分音符均為連奏到下一拍的第一個八分音符上跳奏,這個部分的跳音演奏要表現出天真活潑的人物形象,需要用指尖主動去跳奏,在五指收攏的手型狀態下,“挑”著彈奏,尤其在三音連線處,此為弱拍上的兩個十六分音符和強拍上的一個八分音符的連線組合,彈奏出俏皮感,手的發力也是遵循“落提”原則進行,速度平穩,原汁原味地演繹經典樂句,仿似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情境下,從前少女時天真活潑的喜兒形象登場。
第四部分:承接情緒變化,突出沉重。
緊接著一個音階式的下行旋律,與前面的俏皮旋律形成對比,仿佛之前是在回顧原本可愛活潑的“白毛女”少女時的美好形象,但這短暫的美好被連續兩個四十六下行節奏給轉折掉了,隨著兩個八十六與二八的節奏型出現,速度相應慢下來,情緒彈奏時速度比前面兩個四十六要慢,稍顯沉重之感,以上這四拍為一個樂句,從第一個音mi 力量落下去,一直往下掉到下一個八度的re 時為樂句的結束,此處手腕提起,整個情緒急速轉變,在re 音上做暫停。
第五部分:情緒再逆轉,攀升高點。
在前面情緒處于比較低的狀態時,接著出現的兩個重復的四十六節奏型仿佛是“白毛女”在攥著拳頭蓄力,然后由右手為旋律引導的連續10 個十六分音符左右手交替,徹底將情緒往上拉,力量爆發,預示著斗爭的開始,在此處演奏中,用手臂斷奏法表現出堅定、有力并且激動的感覺,速度由松到緊,直到左手的琶音先奏出mi 音時,同時奏出右手的第一個和弦,情緒達到最高點。
第六部分:回歸情緒,平穩呼吸,過渡敘事。
此部分由兩個樂句一個和弦組成。第一個樂句中的和弦表現的是引子處的最高情緒點,下鍵稍強,與左手琶音奏到最高音mi 時同出,這一拍加入踏板,強調和聲,這一拍的附點與后一拍的兩個十六分音符要平穩帶過,停在這一句尾音八分音符do 上離鍵。這兩個樂句是一個歌唱性旋律,速度平穩,演奏時心中唱旋律同呼吸,連線部分斷開即換氣,直到最后一個和弦,以弱奏來結束引子部分,引出主題。
顫音之所以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根源在于很多學生在演奏顫音時會出現顆粒不均勻、達不到應有的速度等問題,以至于無法貼切地表達樂曲情緒,出不來效果。
顫音是裝飾音的一種類型,是本音與上方的輔助音快速交替進行彈奏,用“tr”表示。
第一,樂曲中的顫音出現在引子部分的開始處,右手演奏。這里的顫音是由倚音mi、主音re 構成的前倚音顫音,奏法是3232 自由延長,這個自由延長是在演奏者的呼吸以及手指的技能水平基礎上模仿長笛音色,刻畫出寒風凜冽的情境。
第二,向學生講解演奏顫音過程中身體各部位是如何協調完成的。由最靈活的2、3 指主動進行交替演奏,手腕、前臂、大臂全程保持放松,同時需要大臂有一點架著的感覺,手腕微微抬高,手指貼鍵靈活觸鍵,不能太用力,此處應讓學生由慢至快進行循序漸進的練習。練習方法:可在同一個速度里,從一拍二八節奏到三連音再到十六八,最終一拍四十六的節奏,繼續加速度再來一次節奏型的變化,依次練習到能夠自然流暢地快速彈奏。之后運用手臂控制好速度和力度,向學生示范演奏要點,提醒學生注意保持力量通暢,手腕放松,如果力量堵在手腕上,則會導致手腕、手臂僵硬,速度和力度都不能很好地控制。最后演奏到快結束時,由大臂慢慢展開,帶動手腕提起至最后re 音離鍵。
第三,學生掌握演奏方法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力度、速度的變化對顫音的情感起伏做出正確的演奏表達,并示范。根據學生的技能水平現狀,此處的顫音可做不同的處理:一上來就直接一個快速的顫音到結束,中間可做不同的力度變化;先從mi音開始,手臂力量下落,慢慢交待清楚每一個音,然后蓄力準備加速,同時大臂需要有一定的緊張感,給加速的過程增加跑動力,然后腕帶離鍵。除了以上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利用揚長避短的方式,在不違背作品本意的情況下,可根據學生的技能程度進行其他不同處理。
將跳音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原因在于學生們在演奏跳音時很少能運用不同的演奏方法來詮釋含義不同的跳音,以至于出現要么整曲跳音生硬;要么聲音柔綿、發虛,均不能正確表達應有的音效和情緒。
跳音與非連音奏法有相同之處,要求音與音之間要斷開,實際上就是斷奏的一種,但跳音在觸鍵要求上相比斷奏需更敏捷、短促,更多的是感覺從鍵盤上反彈起來的力量。比較常見的跳音奏法有手指跳奏、手腕跳奏、前臂跳奏等,區別在于譜面要求的速度和力度上的差別,手指跳奏適用于快速、輕巧的部分,通常級進、輪指、五度范圍內的單音快速節奏進行較多;手腕跳奏適用于較快速、有彈性、有一定力度表現部分,通常有一定跨度,單音和雙音都有;前臂跳奏適用于較慢速、深沉、有力度,通常雙音、八度、和弦等較多。此曲用到如下兩種跳音奏法。
其一,手指手腕結合的跳音奏法。這是樂曲引子部分的跳音,此處的跳音是表現“喜兒”的天真活潑,兩次重復旋律,音效是從活潑到猶豫、速度由較快到漸漸放慢、力度從中強到較弱,適合運用手指與手腕結合的奏法,手臂不動,保持好手型,快速輕巧部分以指尖主動彈奏,類似“挑彈”或“撥彈”的感覺,手指跳奏由掌關節控制發力,力量都在拳頭內,手型集中蓄力;速度放慢,以手腕關節為軸上下運動,動作像雞啄米時頸部靈活的快速上下擺動姿態,給學生做好示范動作之后,再做力度的示范,手腕跳奏由腕發力,通過腕關節放松而又彈性地上下動作,輔以手指的彈跳力加以完成。
其二,手臂式的跳音奏法。這是樂曲的第二段3/8拍子,舞曲節奏,適合運用手臂的奏法進行較快、有力的雙音跳奏,彈奏動作與斷奏法相同。教師做好示范,練習時可按斷奏提起、落下的動作訓練手臂下鍵、離鍵,以手肘為軸心,像招財貓的前爪上下擺動,之后將音符時值逐漸縮短彈奏。整個過程保持手腕、手臂放松,利用手指的反彈力迅速離鍵。這種跳音奏法還應用于樂曲中第一段的結尾處以及樂曲尾聲部分,跳音需要做出沉重與漸慢的音效。
這里的踏板所指的是延音踏板,也叫右踏板,是鋼琴中適用最廣泛,也是最重要的踏板。
第一,顫音處的踏板是標記在和弦下。其中,像綿羊的標記就是踩踏板,雪花的標記即松踏板,樂曲中有踩、放標記的要嚴格執行演奏要求。
第二,樂曲第一段的倒數第五小節處以及樂曲第三段最后一小節處,兩個聲部。按照指法用兩只手彈奏,教師做演奏示范,一拍一個踏板,中間沒有松踏板的標記,即將三個和弦進行連奏,為達到飽滿豐富而不渾濁的和聲效果,在此應運用切分踏板,使用方法是第一音和踏板同時踩下,彈奏第二個音時,在手指向下彈奏琴鍵的同時完成放、踩兩個動作。這兩個動作要迅速,幾乎是渾然一體的,否則會出現將前一個和聲的音效帶入到下一個和聲或者出現斷裂的和聲效果,這種踏板的使用方式是最難掌握卻又最常用的一種。
以上是本文通過結合思政內容,對鋼琴曲《北風吹》的教學分析,包括作品背景來源及重難點演奏技法的講解,并結合學生比較常見的難點,確定教學重難點,擬通過以上教學方式進行藝術專業課程的技能與育人相結合。本文方法內容經過一定的教學實踐,對學生準確了解政治歷史的知識學習、掌握該曲有關的演奏技法能力均有顯著提高,通過對作品背景的學習了解,演奏的音樂情境更加貼切音樂內涵,演奏曲目情感的把握及演奏技法拿捏得更細膩、到位,具有一定的推廣性。學生在解決好以上的演奏技術重難點之后,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練習中追求曲子的感情處理,創新表現方式,最后形成自己的演奏風格,達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養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