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晉瑋 張家口學院音樂學院
邵佳盈 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河北省各大高校實施地方舞蹈課程學習主要采取對舞蹈專業學生建設《河北民間舞》課程或《地方舞蹈文化》課程的方式加以實施,課程主要通過對河北省三大秧歌(昌黎地秧歌、滄州落子、井陘拉花),以及本地域內地方民間舞種(如邢臺隆堯招子鼓;秦皇島撫寧太平鼓、青龍猴打棒;保定擺字龍燈舞、徐水獅舞;張家口王河灣挎鼓、蔚縣打花棍等)作為課程主要教授內容,將地域舞蹈文化與校本課程有機結合,在繼承創新民間舞蹈藝術的同時,發揮校本課程優勢,從而推動課程建設,完善課程體系。
萬全打棍作為張家口地方院校《河北民間舞》課程的講授內容之一,是流傳于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一帶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舞蹈,也是古代戰爭典故、歷史傳說的藝術化再現,其棍法精湛、武技高超,是當地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民族文化生動鮮活的記憶。萬全打棍于2009 年被列為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1 世紀以來,萬全打棍披著歷史的風塵走進了現代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和老藝人的相繼謝世,使得掌握打棍技藝的人才加劇流失,傳統的打棍藝術形式與現代人的審美觀念、生活習慣產生距離,傳統的舞蹈特色與現代性舞蹈表達產生碰撞。因此,通過校本課程以及所學專業知識對萬全打棍舞蹈動作進行繼承創新刻不容緩,也只有對萬全打棍的動作進行整理與提煉,才能更好地對萬全打棍這門藝術的文化功能變遷進行客觀研究和深入分析,從而在保留核心動作特點的基礎上傳承發展。
萬全打棍民間舞蹈的教學實施離不開課堂的體系化訓練,更離不開民間田野非遺傳承人對學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對民間藝人一手資源的學習,使得學生掌握萬全打棍舞,也使得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在高校專業學生的學習下,動作、韻律、風格更加準確化、科學化,也避免了“跑范兒”風險,但一味的學習未經提煉、加工的民間舞蹈不足以讓這門舞蹈藝術更好地創新發展,只有通過對典型動律的提煉改革與創新,使其教學體系化、科學化,通過元素教學、符號教學、基因教學的方式對萬全打棍的動作動律、風格韻律加以確定,在保留其特有屬性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才能使得萬全打棍這門地道的、風格性極強的民間舞蹈得以持續流傳下去。
藝術鄉振離不開當地旅游演藝事業的推動。隨著旅游演藝事業的不斷壯大,文旅演出的形式也更加豐富多樣,將地方民間舞蹈納入文旅演出內容之中不僅可行且必要,萬全打棍民間舞蹈融入文旅演藝不僅可以豐富演出內容,增強節目內容的文化底蘊與內涵,還能使得萬全打棍舞蹈在文旅演藝平臺下加以宣傳推廣,通過當地舞蹈展現當地民眾的時代風貌與民族精神,從而宣揚地域文化,推廣地域精神。
文旅演藝對當地民間舞蹈文化的推廣,離不開地方高校舞蹈專業學生的人員配備,更離不開高校對當地民間舞蹈動作語言的有機整合,將舞蹈動作典型化、形象化,對動作動律的共性與個性加以捕捉,并合理地將舞蹈劇情、形式、動作加以改編和創新,使其更加接近現代人的生活,貼近現代人的審美,才能使當地民間舞蹈更能適應文旅演藝事業的發展,從而強有力地推動地域舞蹈文化的普及與推廣。
舞蹈生態學理論在借鑒生物生態學概念的基礎上,認為舞種生態位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舞種的形態特征與功能。非遺的傳承與發展存在于大學校園之中,參與者多數為大學生,目的是傳播本土知識和提升文化認同及教化學生,這就需要將當地非遺在舞蹈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基因提煉與舞疇分解,從而使當地民間舞蹈的特征典型化、符號化,舞蹈語言在精簡的同時又能夠準確的把握住該民間舞蹈的典型動律與民族屬性,使得當代大學生能夠精準的掌握當地民間舞蹈的精髓,并在不喪失原有屬性特征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加之民間生態位的影響,將在校園中所學到的“學院派”民間舞蹈重新放回鄉村生活,使學生將學到的非遺舞蹈知識與技能重新投入舞種的文化語境和情感氛圍中,在實踐運用中獲得與村落群體之間的情感連接、身份歸屬與文化認同。
對萬全打棍進行多維性結構認知,主要包括形態功能、源流、播布區進行科學的認知。對萬全打棍民間舞蹈進行歷時性和共時性的探析,加之生態幅、生態位等生態學研究方法的切入,使之立體呈現出多維度的結構分析,結合情景語境與環境語境,從舞蹈的本體動作出發,挖掘出適合高校舞蹈專業學生認知結構的體系化教學。舞蹈課程體系的改革與建構需要回歸到動作本體當中,找到能夠代表各民族特性的肢體符號,在保留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新的解構,轉換固有的結構,使其更適用于當代大學生的體系化教學,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大眾審美,讓地方普通高校找到能夠彰顯其地域性及民族性的特色化教學方式。
在史學梳理的基礎上,搜集出了具有典型化的傳統保留劇目,通過對萬全打棍傳統經典劇目《岳飛大戰金兀術》典型動作的解析,提煉出了十多種具有典型特色的棍法,包括岳飛和金兀術二人以棍壓棍、掃棍、旁側掄棍、上下挑棍、棍尾相擊為典型特點的桿子棍棍法、七棍棍法、陰魂棍棍法、墩頭棍棍法;兩位副將搏斗中以上下揮棍、橫向擋棍、主動劈棍、上下棍尾相擊為動作特點的不見天棍法和桿子棍棍法;以及宋兵、金兵多人混戰所組成的以前滾翻、側滾翻、盾牌護頭擋棍、彎腰轉身平移、盾牌上舉護頭、頭頂繞棍旋轉、棍尾相擊、掄棍劃圓、手握棍尾兩側防御為典型特征的三片刀棍法、背牌棍棍法、三點水棍法、破牌棍棍法、雞磨嘴棍法、天地牌棍法、梢子棍棍法等,這些棍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舞蹈作品的斗爭性與刺激性。把這些棍法通過舞疇因子分解的形式,通過呼吸型、節奏型、步伐、顯要部位及動作流程、次顯要部位和主要動作路線等幾大要素的分析,提煉出具體的典型舞疇,從而揭露出動作背后的運行規律以及生存構成。
在萬全打棍的生態因子及其構成當中,古代戰爭遺存在萬全打棍舞蹈動作中的遺風顯著,據相關記載,萬全歷代均有戰事在此地發生,萬全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是漢民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戰爭、交往頻繁的地方。政權更迭,戰爭頻發,大量移民,這豐富了萬全民俗文化內涵。從萬全打棍的舞蹈形式要素中,我們可以看出,舞蹈演員的“亮棍”“亮盾牌”是古代戰爭中宣戰與派兵布陣的藝術化再現;打棍當中的各種棍法則是對古代戰爭戰技的提煉加工。
我國舞蹈生態學理論家資華筠先生曾提到:“對于現有的紛繁復雜的非物質文化遺存,不可能全部保護,即使是確認為國家名錄的項目,也不可能實施絕對的原生態保護,優質基因的確認、提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萬全打棍的舞蹈實踐教學當中,萬全打棍當中的戲劇服飾和武術對打套路過于傳統老化,在其自然傳承過程中漸漸被淘汰,因此我們對打棍當中的武術套路和戲曲模式既要盡可能地追溯、記錄其原貌,留下歷史記憶,又不必把其作為“優質基因”給予活態傳承。
表1 傳統萬全打棍的形式套路
不論任何舞種的教材建構都必須符合高度提煉、濃縮化的“少而精”原則,由于河北民間舞蹈以漢族舞蹈居多,舞蹈種類豐富、基數大,大多民間舞蹈都留存于各個地區民間廟會表演之中,有時無法直接明了的對比分析出每種民間舞蹈的典型特征,因此,河北民間舞的教學體系比任何其他舞種更需要尋求“提綱挈領”的“抓手”。
對一個民族的親近感,必然有助于理解特定文化系統中其身體語言的意義,從而在身體形態上完成一種從“模仿”到“自在”的提升。顯然,運用民間舞教學體系所培養的審美觀,必然以民間舞蹈的文化內涵為依托,只有深入到不同地域的文化中去,才能真正體會到不同地域舞蹈的美之所在。因此,我們選擇運用舞蹈生態學的方法和原理,運用其中的“典型舞疇”“舞疇序列”,或是“元素教學”,具有“根性”的特質必將從形態層面提煉出萬全打棍民間舞蹈最具基礎性、代表性的“優質基因”,探索其“萬變不離其宗、發展沿襲其根”的多種可能性及其“限定性”。
根據《河北民間舞》課程改革的新方法,提煉出了點、線、面的新格局,“點”,即訓練中以節奏型、呼吸型、步伐、顯要動作部位等所顯現的細微差別作為“切入點”,通過橫向比較的方法,以此對身體的運動方式形成一定準確的“限制”與“約束”;“線”,即在訓練的過程中通過對舞蹈語匯的深入學習和運用,將獨立的動作語言、舞蹈語匯串聯在一起,形成具有民族特性的訓練組合,加強對體態特征、風格韻律的有機融合,使動作符號與民俗情境中的情感象征相勾連,以此呈現身體舞動的情感類型;“面”,即通過對張家口地域舞蹈文化的整體理解和充分吸收,將多種情境化的舞蹈組合以“面”的形式加以整合,形成一種既有別于原生態民俗舞蹈,又未丟失其內在精髓的學院派舞蹈劇目,使學生能夠整體把握其內在的韻律及風格,在掌握本地域舞蹈文化的同時,對當地的民族信仰、風俗習慣和民族精神都有一定的認知和了解。
通過“特征提取、因子分解”,將原生態萬全打棍民間藝術當中的“優質基因”重新組合編排,形成課堂教學中的舞句或舞段,再將這些舞句或舞段通過科學的編舞技法、文旅演藝的模式重新優化組合,使其編排出具有當代審美價值與地域文化內涵的文旅劇目。
通過舞蹈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對萬全打棍進行“多為舞種”遺產價值的科學判定,即:對其原初功能與后天變異、源流譜系以及播布地域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察予以確認;并通過“生態幅”給予考證,站在舞種與其生態因素相互影響、變異的特殊視角。通過“因子分解,特征提取”的形態分析和舞蹈語言體系的建構,對萬全打棍所賴以生存的舞蹈環境、舞蹈場域進行觀察分析,進而保護萬全打棍的固有風格和審美特質。
通過萬全打棍在文旅舞臺上的搭建,不僅豐富了文旅演藝的內容與特色,還使得地方非遺有了傳播與推廣的渠道與方式,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萬全打棍在取得普及性與國民認同感的同時,也增加了當地人民的經濟效益,隨之而來帶動了萬全地區其他產業的復蘇與發展,從而推動了萬全地區的經濟振興,促進了當地的區域發展。
最后,文旅作品的演繹需要綜合各個部門進行綜合的評價與評估,政令推行、經濟投入、權威評判以及審美消費的培育、引導,是優化社會文化環境的生態因子。他們之間相互影響,并共同作用于非遺舞蹈的發展——形成“生態作用網絡”。經濟投入的力度是實施政令的基礎,而經濟投入則取決于政策取向。權威評判似乎是“軟實力”,但輿情分析和導向對政令實施、市場經營、審美消費需求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這三者在舞蹈作品轉向文旅演藝的發展中占有不同的生態位,他們之間的理想關系應該是既相互獨立,又相輔相成。以舞蹈生態學原理探索個中規律,旨在從各個層面促進文化生態的優化,無疑是促進萬全打棍舞蹈文化生態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非遺的繼承并不僅僅對于人類文化有著重要意義,更是對于展現世界文化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此外,我國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創造力和文化意識,是維護我國文化身份與文化主權的基本依據。加強非遺傳承,不僅是國家、民族發展的需要,也是國際社會文明對話和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燕趙大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深厚,但區域發展融入現代化的過程中,外來文化的張力給地方性非遺帶來了強有力的沖擊。因此,當地非遺的傳承成為了重中之重的問題。此外,非遺傳承人在與時俱進的信息時代,已經越來越脫離原本應有的文化表現形式。據了解,我國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當中不乏年歲已高的,非遺傳承常常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傳承人年齡出現斷層,暗示著我國非遺有失傳的風險。所以,通過高校《河北民間舞》校本課程的改革,保護與傳承地方非遺,促進區域發展勢在必行。
非遺舞蹈的傳承與發展可以為社會帶來綜合效益,起到積極有益的作用。加快經濟增長是實現國富民強的重要內在因素。如今,河北省大力加強軟實力建設,萬全打棍作為萬全地區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具有戲曲的曲折情節、社火的民俗風情、武術的剛勁勇猛,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間藝術形式的特色非遺,在張家口“后冬奧”時代背景下,將萬全打棍納入崇禮冬奧文旅平臺,以獨特的編排與整合方式,將萬全打棍的驚、奇、險、絕等特色充分發揮出來,必將成為張家口經濟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優勢,使其成為該地域的主導產業,對區域文化經濟的發展起到推動與促進作用。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萬全打棍民間舞蹈的復蘇同樣離不開人民內部的文化認同與當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幫助?!叭f全打棍”作為一種地域民俗舞蹈,以其獨特的身體記憶詮釋著本民族的信仰與理想,實現本民族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發展,這種身份建構與文化認同也加強了族群內部的文化自信,促使萬全地區更好地面向未來。此外,萬全打棍的文化認同是以當地萬全地區的歷史積淀與民俗文化內涵為基礎,這是區別于其他民間藝術的重要標志,這種標志下的認同感是基于人類共同體下的地域環境與社會生活,它既是歷史悠久文化的具體體現,又是時代變遷下萬全人民現實生活的表達。
通過萬全打棍校本課程改革的方式,使其原生態打棍藝術動作語言及風格元素化、典型化、商業化,以此來適應當今文化發展中的創造性當代審美,逐步實現農村振興,由此大大提高了文化帶動經濟的轉換效率,從而使得萬全當地的經濟產業更加豐富完善,經濟效益更高。
當前,藝術鄉振邁入新階段,鄉村振興的發展應探索出一條具有主體性、內生性,同時適應當代文明的發展道路,這是鄉村藝術建設、高校校本課程改革以及非遺傳承發展等方面共同面對的問題,鄉村本土文化本身具有強大的自我適應能力,由教育至教化、由藝術至文化,重新激發其自我適應、自我更新的能力,使優秀傳統文化實現自主、自覺地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也是年輕一代的文化傳播者需要面臨的考驗和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