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瑛
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項戰略舉措,近年來深刻影響和推動著我國教育教學事業的變革。縱觀課程思政的相關研究,學界較多地探究了從思政教育到課程思政的價值延伸、課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形成,有從宏觀視野對部分學科及專業的課程思政實施特點的研究,也有從微觀層面基于課程思政實施目標及要求開展的教學設計研究。如何在對課程思政的概念、功能、價值及實施要求充分研究的基礎上,更好地將這一工作策略融入到學校自身的發展建設和人才培養定位中,是最終達成課程思政的關鍵所在。高校應當依據國家教育行政部門的總體指導,在深入把握課程思政工作規劃基礎上,瞄準時代發展賦予行業的戰略要求,將其中根本性的教育價值凝練成教育思想、教學理念,形成教育教學體系,才能將課程思政的成效落在實處。
一個學科在其成立、發展和完善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凌駕其內部的理論基礎、專業知識和應用實踐之上的一套學科文化。學科文化是學科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積淀的知識體系(如符號、術語、公理、定律等)、價值體系(如學科制度、倫理規范等)、行為習慣的總和。學科成員自進入本學科學習和研究之日起,學科文化就會通過嚴格的訓練、引導和熏陶,對該成員的思想認識、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等深層次的素養進行濡染和塑造。戲劇影視學科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影視作品通過塑造藝術形象、講述社會故事、傳達思想情感,受眾在欣賞、理解作品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形成具有共性的思想意識和行為判斷。因此,戲劇影視工作者在進入這一領域學習之時,就需要清楚地認識到,戲劇影視藝術創作最終是要通過作品與觀眾進行精神交流,與觀眾進行精神層面的對話,在潛移默化中起到教化功能。戲劇影視藝術作品根植于正確的價值觀,能夠給予受眾正向的影響,是學習者在進入這一領域之初就應當建立的職業操守。
藝術是創作者將生活中的元素進行提煉,賦予其一定的形象、意識、情感、思想后進行的主觀表達。藝術是一種具有審美性的意識形態。創作者自身首先要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善于運用藝術視角抓取生活中的美的元素,通過專業技法進行提煉加工,最終形成具有美感的作品。審美的特征體現在藝術的內容、藝術的形式、藝術所傳遞的思想感情等。藝術帶給人美的體驗、美的享受,對美的追求是人們信奉藝術的初衷,也是藝術的本源。“美”能夠令人體會到視聽美感,如果作品不能承載美的志趣,那么將無法稱之為“藝術”,更不被大眾所認可。
一是立足時代、謳歌時代的氣魄。藝術作品是彰顯時代脈搏的一種表達形式,透過戲劇影視作品往往可以看出時代的發展變遷、時代精神風貌和時代文化特征。時代性表現在故事情節、舞臺語言行動、舞臺布景、人物造型等元素中,更深層次地滲透在作品的思想情感中。作為作品的受眾,通過欣賞和理解作品,深深地感受作品的時代烙印和時代風貌;作為創作者,在作品的創作中必然融入對時代的理解,表達出創作者的時代觀。新時代的戲劇影視藝術創作應當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二是源于人民、服務人民的擔當。創作者要建立其對客觀生活的尊重,對個體生命的理解和包容,對多元文化的審視和思考,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發現和感受藝術之源,通過專業勞動創造,形成藝術之果,反饋于社會大眾。因此,緊密聯系生活,創造對人民精神生活有益的藝術,一直以來是戲劇影視藝術創作的基本準則,也是繁榮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事業的動力。
三是心系民族、放眼世界的胸懷。民族性是藝術的一個基本特性。民族文化積淀下的習慣、思想和行為方式浸潤在藝術作品中,鑄就了作品的民族風格。各民族文化藝術的融匯碰撞成就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和藝術風格日趨多元化。在信息交互發達,國家間、民族間彼此增進交流成為一項文化發展的常態時,如何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更好地保護、傳承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精髓,并為世界文化繁榮不斷貢獻本民族文化的智慧,進而推動世界文化發展,已經逐漸成為藝術家們新時代的創作格局。
課程思政的實施依托專業課程,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本專業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其中的核心精神在于統領專業知識之上的學科價值追求,貫穿于專業學習過程中的科學方法,應用于專業實踐的學習目標體現。實施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里的問題更多指向專業問題,使專業學習在科學精神指引之下得以升華。因此,課程思政必須尊重專業的特殊性,在特有的學科文化背景下貫徹課程思政的精神綱要,從根本上剖析專業學習的價值,使之融入到教學的根本目標中,才能形成全面覆蓋專業教學各個層面的價值導向,進而在專業教學和實踐過程中隱而不現、彰而不顯,自然融入其中。
由于課程思政帶有“思政”二字,同時強調思政教育與課程思政的協同配合。在理論研究和教學實踐,均有一部分認識,將思政教學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套用在課程思政過程中,以此形成課程思政的實施策略。事實上,這種做法不但違背課程思政的初衷、違反了專業教學的規律,同時也對課程思政的推廣實施起到了不良影響。思政課程的主體教學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實踐成果,有系統的知識體系、教育方法和培養目標。課程思政立足專業教學的價值和規律,其內容并非固定統一的,而是隱含在專業教學過程,課程思政融入更多廣義的情感、價值和信念引導,使學生的專業理想飽含科學正義、家國情懷和仁義友善,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課程思政是一項育人機制的綜合改革舉措,關系到學校育人工作的指導思想、制度設計、配套改革和持續推進機制。其中,教師的教學能力是重要一環。從教學實踐層面看,對專業教師課程思政教育能力培養和提升是課程思政系統工程的內容之一,和其他各項工作舉措并行而出,同步推進。教師是為人師表的典范,課程思政作為一項立德樹人的工作方針,在教學系統內部形成共識,據此作為施教者,教師應有自覺自發的意識全面投入課程思政的實施過程,主動建構、完善課程思政教學能力,用統領專業知識的精神追求和價值信仰浸潤自我的認識和判斷,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引導學生向善向上。課程思政,是推進教學改革和育人機制的創新舉措,但從根本上講是一場教師教學能力的革命,教師的覺醒才是制勝關鍵。
為了推進課程思政的實施,有些學校設計量化指標由教學各相關主體進行填寫,進行數據統計分析。這樣的結果是否客觀準確呢?答案是存疑的。單純的量化評價對于課程思政成效缺乏科學合理性,相對而言,應予以關注的是實施過程,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受和發展需求,通過過程性評價,探究課程思政的完善策略。
依靠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將“課程思政”建設要求作為學校的育人工作的一項基本準則予以明確和落實。一是將“課程思政”作為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列入學校黨委常委會和校長辦公會等重要會議的議事范圍中,定期研究落實情況,探討推進策略,形成決策,加強部署。二是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本校課程思政工作方案。方案中明確本校課程思政的指導思想、工作原則、建設目標和基本舉措。方案作為本校課程思政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同時也是建章立制的基本依據,既有全局性、統領性,又要在相關制度的建設及教學實踐中有較強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三是緊扣戲劇影視類專業的教學規律和創作特性,分類指導、分項規劃。學校統籌部署,各專業教學單位結合專業特性,擬定本專業課程思政實施指南,將課程思政的要求落實落細。例如,表演、戲劇影視導演專業課程重點在對劇本的解讀、人物形象塑造練習中,指導學生揣摩題材背后的文化內涵,把握導表演創作的藝術規律,理解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學會運用導表演創作技法實現戲劇影視藝術作品的時代價值。戲劇影視文學創作類課程,重點培養學生具備健康的審美素養,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觀,通過彰顯時代精神的情節設定和角色塑造,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戲劇影視史論類課程重點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方法審視戲劇影視發展進程,思考戲劇影視藝術對社會發展產生的影響,深刻理解黨對戲劇影視藝術的領導與建設,戲劇影視發展中的紅色基因傳承。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專業課程通過不同形式的“寫生、采風”實踐教學,引導學生立足時代、關注現實,深入生活,能夠把握住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和內容,運用符合新時代戲劇影視美術創作的思想理念和創作手法進行藝術創作。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課程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播音主持作為黨和人民喉舌的價值與定位,將播音事業發展與國家發展、社會變遷緊密結合,樹立正確的專業理念和職業發展目標。
課程思政落實在每一門具體的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實施者,在教學內容的框架下,如何理解、挖掘本門課程的思政元素,在專業知識講授中嵌入對學生人格風范、價值信仰的塑造,這是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出的考驗,更是對教師個人道德情操的考驗。教師首先應當堅決擁護黨的領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立強烈的主觀認同,同時還應當了解課程思政的實施要求,教學設計的基本方法,課堂講授和實習實訓的指導策略。
教師課程思政能力建設應當從規范和引導兩方面展開。規范是前提,引導是方法。學校通過逐步完備師德師風規范要求、健全教師能力發展和成長機制,為教師建立理想信念、道德規范、治學精神樹立風向標。戲劇影視類專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藝術觀、創作觀、育人觀,堅守藝德、踐行師德,在培植積極向上的價值追求的同時不斷精進教學能力。在制度規范的基礎上,學校也應為教師課程思政教學能力建立培養機制。以教研室為單位開展聯合備課、教學小組定期研討、示范課觀摩等均可以作為常態化機制。中央戲劇學院將課程思政示范課以工作坊的形式搬上舞臺,在教師和學生沉浸式的舞臺展示過程中,課程的教學設計借助豐富的舞臺元素多層次地表現出來,為在臺下觀摩的師生帶來別樣又生動的學習體驗。
戲劇影視類專業的課程思政建設,可從主體與客體兩個層面加強。主體思政教育,即在專業課程中引導學生做好自身的人格建設,以崇德修身、德才兼備作為個人成長發展的指向標。例如在演員的培養過程中,倡導“做戲先做人”,即在發展專業技能、從事演員工作之前,要先建立良好的個人修為,要重品行、講藝德。因此,導表演類課程訓練將學生的道德品行培養作為主體課程思政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形體課等一些實踐訓練較為集中的課程,教師在專業技能訓練中,著重培養學生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意志品質。客體思政教育,重點引導學生思考和關注專業實踐所形成的成果對他人、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即教師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學生樹立符合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發展要求的藝術觀、創作觀。例如在實踐教學環節,教師選擇具有代表性的紅色革命題材劇目、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劇目或反映新時代改革奮進的典型題材等進行排演。中央戲劇學院2021 年春季學期排演了《青春之歌》《走過天涯還有路》《八女投江》等系列紅色主題劇目,在建黨100 周年之際,充分運用紅色題材,教育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講好中國故事,把專業理想融入到新時代文藝工作者的擔當中。以音樂劇《八女投江》為例,在劇目正式排演前,主講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故事發生地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林口縣烏斯渾河實地采風,和當地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傾聽老人們講述當年的故事,感受八名女戰士曾經生活過的土地和他們為國捐軀的熱血。該劇演出獲得較大反響,作為延河高校人才培養聯盟慶祝建黨100 周年的主題劇目,在京10 余所高校組織師生集體觀摩。學生們在成功塑造人物的同時,獲得了精神的洗禮,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藝術作品所彰顯的時代價值,領悟到文藝工作者的社會擔當。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重要載體。藝術院校教材建設的力度不夠,體現在各專業的教材缺乏,可供選用的教材不多等方面。部分教材只是個別教師的個人自覺行為,沒有上升到學校專業發展的高度來編寫,沒有形成專業系統化教材,教材與教材之間缺乏系統性、連貫性和邏輯性。藝術類專業的風格流派分類較細,教學活動一般為小班教學,實踐類課程居多,自編講義占教學材料的比重較大。有一些專業如京劇、舞劇等,授課過程中多為教師口頭傳授、親自示范,教學資料理論化、體系化程度亟待完善。基于此,高校更應加強教材建設的組織領導,在課程思政的建設要求下,組織教材編寫工作,引導教師結合所在學科的學科文化和教學特點,系統梳理專業教學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重點彰顯中華美育精神、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觀點、題材、方法等,滲透在教材的細節中,生動地將課程思政要求覆蓋在教與學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