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州科技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 吳穎奇
隨著經濟快速發展,蘇州機動車保有量近年來呈爆發式增長,交通問題頻發。蘇州古城區道路網體系是長期形成的,改造空間十分有限,同時古城區的道路、停車設施等資源有限,故交通擁堵已呈常態且制約古城區發展。針對古城區部分道路,蘇州相關部門采取單向行駛、道路限行等措施,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古城區交通擁堵問題,但通過現場調研與網絡調研發現,古城區部分道路仍存在一定問題。本文通過現場調研和數據分析的方式總結古城區交通擁堵問題成因,提出緩解古城區交通擁堵問題的措施。
通過對古城區的常住人口數和現狀停車位進行調研,總結出古城區居民平均每戶僅有0.13個車位,存在大量的停車缺口,缺口補足目前僅靠背街小巷停放以及路邊停車位補充(見圖1,2)。

1 古城區現狀停車位分區統計(圖片來源:作者自繪)

2 蘇州古城區交通現狀(圖片來源:作者自攝)
蘇州古城區的路網密度較高,仍延續原有的棋盤式布局,古城區主干路較少,但次干路與街巷都在相應規范值內,古城區路網承載能力較低。參考CJJ 37—2012《城市道路工程設計規范》(2016年版)對車道數與通行能力進行加權計算,得出古城區的路網承載能力約為現行標準規范值的2/3(見表1)。

表1 古城路網承載力
蘇州道路網形成以古城區為中心向外蔓延的單中心發展模式,古城區集聚行政、商業、文教、居住等功能,古城區內道路承載大量交通需求,盡管外圍新城建設現階段疏解了古城區的部分行政功能和辦公功能,但大量優質公共資源仍聚集于此。古城區擁有較多的旅游資源且分布相對集中,故在節假日的集聚效應更明顯,給其帶來相應的交通壓力。蘇州古城區的發展是在古城保護模式下進行的,故在用地布局方面的調整空間較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蘇州古城區以上班為目的的通勤出行占比高達40%~60%,存在居住空間與就業空間分布不均衡現象,古城區居民多在早晚高峰期由古城區向東部高新區或西部工業園區進出,產生潮汐交通現象,從數值上看,在高峰期居民從東西方向的交通流量是從南北方向的交通流量的1.92倍。解決好古城區通勤交通問題對于緩解古城的交通擁堵具有重要意義。
蘇州古城區路網是由古街坊發展演變而來,延續整個雙棋盤式水鄉街巷的路網布局結構,整體具有較強的完整性。目前,古城區存在部分私家車亂停放、私搭亂建等問題,交通環境較差,原本狹窄的道路空間通行能力有限,降低了道路整體的服務水平。
相較于規范值,古城區支路密度整體相對較低,街巷空間的道路交通資源存在嚴重浪費。此外,古城區交通過于集中于主干路,不利于分離不同出行距離的交通,各類型道路的交通功能未得到充分發揮。
古城區公共交通的主體優勢地位尚未確立,總體競爭力不足:一方面,古城區軌道交通尚未成網,輻射范圍有限;另一方面,常規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較低,高峰期平均運行速度僅為10.9km/h,遠低于市區平均水平。市民更傾向于選擇私人交通工具或非機動車出行,小汽車出行的主導態勢明顯,使古城區出行方式結構失衡現象突出。
古城內道路停車規劃理念滯后,路邊停車部分設置不合理,同時存在亂停、亂放現象,嚴重影響動態交通。部分道路過窄卻仍有路邊臨時停車,加之停車周轉率較低,嚴重影響道路通行效率。
截至2020年,蘇州機動車保有量已達443.3萬,遠超一般的一線城市,但因蘇州古城采取保護發展模式,故古城新增路網規模受限,交通需求密度與供給密度不匹配,古城交通擁堵問題不可避免。
1)加強不同交通系統之間的換乘體系建設,建立一體化公共交通換乘樞紐。如加強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在地下設置非機動車和機動車停車位,同時設置自行車道和步行道;在軌道交通站點建設完善的步行通道和自行車通道,優化與公共交通的換乘條件,使居民通勤更便利。對站點周邊環境進行人性化設計,同時鼓勵居民選擇軌道交通作為主要出行方式。
2)結合內部交通組織引入微型公交線路,根據街巷交通狀況靈活變更行駛軌跡,設置固定站點以保證其行駛路線;微型公交線路應與公共交通網絡之間建立良好的接駁換乘機制,實現公共交通的無縫銜接。
4.2.1 合理配置停車位數量
減少古城區路邊停車位,在古城區外圍增設停車樓;挖掘古城區內部停車資源,充分利用配建停車位,實施錯峰停車,以增加古城區內部公共停車位。
4.2.2 實施差異化停車收費
差異化停車收費主要分為3類:①根據城市擁堵情況進行停車價格差異性劃定,路內停車費用應高于路外停車,以緩解路邊停車問題;②根據停車時長劃定停車費用,長時間停車的費用應高于短時間停車的費用,變相提高停車場利用效率;③根據停車時間段劃定停車費用,高峰時段停車費用應低于其他時段,以鼓勵機動車錯峰出行。
4.3.1 智慧化出行輔助
提高交通信號燈智慧化水平,在交通流量較大的道路設置智能交通信號燈形成交通“綠波帶”,采用公交專用信號燈以實現“公交優先”。此外,增設智慧化斑馬線以保障行人安全出行。
4.3.2 智慧化交互系統
在街道重要節點設置智慧化交互系統,交互系統服務開放平臺;建設路邊停車位查詢系統,在停車供需矛盾較大的地段設置感應系統以提升城市停車的智慧化水平。
針對現有的停車難、慢行交通系統不友好、路網承載能力有限等問題,本文結合蘇州古城區自身發展特點,從公共交通、停車管理、交通組織等方面提出道路交通優化措施,為緩解古城區交通壓力提供參考,進而激發古城區發展活力,提高古城區居民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