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榮
(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婦科 山東 淄博 255000)
作為臨床特殊手術類型,計劃生育手術主要指的是依靠醫學方法控制生育的手段,常見包括宮內節育器放置與取出、人工流產、清宮術等,術前多需要全面檢查子宮情況,再加上術中器械操作,存在較高的風險,若臨床手術醫師操作不當或經驗不足,對子宮位置、軟硬度判斷不準確,操作失誤,將會引起子宮穿孔,一方面會增加出血、感染及腹腔臟器損傷風險,降低患者預后,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會延長患者住院時間,增加醫療費用[1~2]。計劃生育手術后子宮穿孔誘發因素復雜多樣,掌握其危險因素并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對于提高患者術后恢復質量、降低子宮穿孔發生率有著重要的意義。收集2013年9月~2020年9月我院25800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總結匯報研究結果。
1.1一般資料25800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均來源于2013年9月~2020年9月我院婦科計劃生育手術室,年齡介于18~50歲之間,平均(36.43±3.44)歲;孕次為1~4次,平均(2.03±1.04)次;入組標準:(1)所有入組對象均行計劃生育手術,符合手術指征。(2)年齡≥18歲,臨床資料齊全;(3)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已婚婦女,能夠配合手術完成。排除標準:(1)重要臟器官受損;(2)精神障礙或意識不清者;(3)癌癥患者;(4)血常規檢查顯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礙。(5)配合度差或未能堅持手術結束者;(6)合并其他類型術后并發癥者。
1.2方法
調查方法 計劃生育手術操作前應仔細詢問病史和進行盆腔檢查,做好高危人群的識別,如哺乳期子宮、剖宮產后、多次或近期內宮腔手術史和子宮畸形或子宮發育不良者。詢問病史包括患者年齡、婚姻狀況、刮宮史等,調查患者有無長期應用避孕藥史,是否處于哺乳期,有無瘢痕子宮,確認子宮是否存在過度傾屈。婦科檢查明確子宮位置及大小,操作輕柔。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手術者必須認真對待工作,操作熟練,手術時做到穩、準、輕,對有危險的子宮,應提高警惕。術中發現異常應立即停止操作,根據具體情況全面分析,正確處理。
1.3子宮穿孔診斷標準 實施計劃生育手術期間,可見宮腔深度與子宮大小不一致,子宮壁阻力有消失感,術中患者自覺下腹痛、牽拉樣疼痛,出現惡心嘔吐癥狀,面色蒼白,伴隨血壓降低,吸出組織異常,經過探查確認為穿孔[3]。

2.1子宮穿孔發生情況及臨床表現 25800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共有55例出現子宮穿孔,占0.21%,患者臨床表現如下:

表1 子宮穿孔患者臨床表現分析(%)
2.2子宮穿孔患者手術類型分析 患者手術類型中,12例宮內節育器,15例藥物流產清宮術,詳細情況及占比見表2:

表2 子宮穿孔患者手術類型分析(%)
2.3致子宮穿孔器械分析 在致子宮穿孔器械中,探針占比最高,其次是放環器及宮內節育器,具體見表3:

表3 致子宮穿孔器械分析(%)
2.4子宮穿孔患者穿孔位置分析 子宮穿孔位置主要集中在子宮前壁、后壁等處,詳細情況及占比見表4:

表4 子宮穿孔患者穿孔位置分析 (%)
2.5子宮穿孔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哺乳期、長期服用避孕藥史、瘢痕子宮及子宮過度傾屈是計劃生育手術發生子宮穿孔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6:

表5 子宮穿孔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子宮穿孔作為計劃生育手術最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指的是宮腔手術操作所致的子宮壁全層損傷,使得宮腔與腹腔或其他臟器相通的疾病,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方案不當,將會影響患者生育功能,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生命安全。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發現,人工流產、宮內放置節育器等在計劃生育手術中占有較高的比例,是導致子宮穿孔的主要因素[4~5]。子宮穿孔誘發因素復雜,掌握其危險因素,提前做好預防措施能夠將子宮穿孔扼殺在搖籃狀態,增強患者預后。
從本研究調查結果看,25800例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共有55例出現子宮穿孔,占0.21%,癥狀以腹部疼痛(61.82%)、陰道不規則出血(18.18%)等為主,若患者出現上述癥狀應警惕子宮穿孔,并積極采取措施治療。從致子宮穿孔器械看,可以發現探針(30.91%)、上環器及宮內節育器(27.27%)最易引起子宮穿孔,在進行上述器械操作時,應掌握操作技巧,堅持無菌原則[6]。學者李卉[7]在研究中分析結果顯示計劃生育手術致子宮穿孔的手術類型中,人工流產所占比例最高,為 55.56%,較其他手術類型明顯更高 (P< 0.05);計劃生育手術致子宮穿孔的器械類型中,探針所占比例最高,為 55.56%,較其他器械類型明顯更高 (P<0.05);不同子宮情況致子宮穿孔中,哺乳期子宮所占比例最高,為 44.44%,較其他情況明顯更高 (P<0.05),與本研究結果相近。以往學者在研究中總結了計劃生育手術子宮穿孔特點,提出器械及藥物均為引起子宮穿孔的重要因素[8]。目前,子宮過度傾屈增加計劃生育手術子宮穿孔已經得到了醫學界的廣泛認可,子宮過度傾屈會影響手術對子宮位置的判斷,若進入宮腔遇到阻力仍強制前進,易發生子宮穿孔。
針對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在掌握子宮穿孔基礎上,應積極采取預防性措施,首先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主動詢問患者病史,掌握其生育史、月經史及哺乳史,根據B超診斷結果評估患者手術風險,做好術前常規婦科檢查,明確子宮大小、位置及形態。但基于研究時間及現有條件的限制,收集樣本量較少,有待進一步大規模研究,且觀察指標相對單薄,應加強隨訪與觀察,引入更多影響因素相關指標,挖掘計劃生育手術患者發生子宮穿孔的因素,為臨床提供可靠的依據。
綜上所述,計劃生育手術患者存在較高的子宮穿孔發生風險,誘發因素復雜多樣,與哺乳期、長期服用避孕藥、瘢痕子宮及子宮過度傾屈等有關,癥狀以腹痛為主,應針對上述危險因素制定相應的預防干預對策,減少子宮穿孔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