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磊 李微微
頸椎病屬于脊柱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因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繼發性頸椎退行性病變,誘發脊髓、神經損傷類疾病。頸椎病以中老年人為高發群體,近年來,中國老齡化社會嚴重,頸椎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其有效治療成為臨床研究的重點[1]。當前,頸椎病可采用藥物治療、手術治療,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為頸椎病患者常用治療藥物,屬于長效的鈣離子拮抗劑,通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五羥色胺的釋放等作用,能夠預防小動脈的痙攣緩解頭痛,然而,長期用藥伴隨多種并發癥,降低治療依從性,影響治療效果。中醫理論認為,頸椎病屬于痹證范疇,可采用針灸、推拿治療,具有顯著效果,有效消除局部炎癥,緩解臨床癥狀[2]。近年來,隨著臨床研究的深入,康復理療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本文將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探究葛根湯配合理療對治療頸椎病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以頸椎病患者90例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為2018年5月—2021年5月,分為對照組、研究組,各4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5例;最小年齡26歲,最大年齡76歲,平均年齡(51.87±5.73)歲。研究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24例;最小年齡28歲,最大年齡72歲,平均年齡(51.71±5.23)歲。本研究經黑龍江省中醫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執行,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法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以頸椎病診治與康復中相關診斷為依據[5],旋頸試驗結果為陽性;猝倒發作史,且伴隨頸性眩暈;使用影像學技術診斷可見鉤椎關節增生或者節段性不穩定;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眩暈;實施頸部運動試驗,結果為陽性。 中醫診斷標準:以《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為依據,主癥為頸項脹痛沉重,畏寒肢冷,膝軟,頭痛,眩暈。次癥為脈沉細弱,舌淡苔白,夜尿頻,氣短,心悸,耳鳴。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在入院以后經實驗室診斷確診疾病;認知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精神異常;其他頸椎病;骨科疾病;依從性差。
1.4 方法①對照組采用康復理療:設備為電腦中頻治療儀(型號:YKL-B-Ⅱ,生產廠家:北京益康來科技有限公司,注冊號:京藥監械(準)字號2012年第2261010號),實施中頻超短波治療,20 min/次;或者使用紅外偏振光治療儀(型號:ZZIR-IA,生產廠家:北京莊志氣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注冊號:京藥監械(準)字號2013年第2260265號),功率設定為15 W,選擇疼痛部位,持續照射15 min,每天1次,持續治療14 d。②研究組應用康復理療,并配合葛根湯治療,藥物組成是甘草6 g,葛根20 g,麻黃6 g,大棗10 g,生姜10 g,桂枝10 g,白芍50 g。若患者下肢無力,添加山萸肉、牛膝;若患者風勝,添加防風、羌活;若患者濕勝,添加薏苡仁;若患者頭麻、頭痛,添加天麻、半夏;若患者寒勝,添加細辛、附片;若患者腎虛,添加枸杞子、淫羊藿。對于氣滯血瘀型,添加延胡索、紅花;對于肝陽上亢型,添加天麻、鉤藤;對于氣血虧型,添加當歸、黨參。以上藥物水煎煮,煮取100 ml,溫服,每天1劑,早晚各服用1次,每次50 ml。持續治療14 d。
1.5 觀察指標評估患者疼痛程度:使用VAS量表評估患者疼痛情況。評估患者關節功能:評估量表是頸椎病癥狀評定量表,包括自覺癥狀、臨床檢查、日長生活動作,滿分是27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越好。詳細記錄所有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評估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與無效3個等級,疼痛癥狀消失,臂叢神經牽拉試驗為陰性,即為顯效;癥狀改善,臂叢神經牽拉試驗呈陰性、弱陽性,即為有效;不滿足以上情況,即為無效。檢測2組患者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評估生活質量:評估量表即SF-36量表,共100分,隨著分數升高,患者生活質量將更好。

2.1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研究組患者治療前疼痛評分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疼痛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 (分,
2.2 2組患者關節功能對比研究組患者治療前關節功能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關節功能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關節功能對比 (分,
2.3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治療后,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有效率對比 (例,%)
2.4 2組患者血流速度對比研究組治療后基底動脈平均血流速度、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血流速度對比
2.5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對照組應用針灸推拿治療,研究組添加康復理療治療,生活質量比較:研究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生活質量對比 (分,
頸椎病是因頸周關節、軟組織發生繼發性病理變化,使得周圍相鄰椎體出現增生或者病變,引起神經根刺激或者壓迫,主要特征為頸椎間盤病變,主要癥狀為麻木、少汗、頭頸肩臂放射痛等[3]。當前,人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生活習慣也發生改變,這就使得頸椎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且呈年輕化趨勢。研究指出,頸椎病誘發因素包括長期勞損、不良姿勢等,因神經長期受到壓迫,使得自主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感覺功能發生異常[4]。研究表明,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西醫治療取得顯著效果。本文將探究葛根湯配合理療治療的應用價值。
3.1 頸椎病概述頸椎病是因頸周關節、軟組織發生繼發性病理變化,使得周圍相鄰椎體出現增生或者病變,引起神經根刺激或者壓迫,主要特征為頸椎間盤病變,主要癥狀為麻木、少汗、頭頸肩臂放射痛等。當前,人們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加,生活習慣也發生改變,這就使得頸椎病患者數量逐漸增多,且呈年輕化發展。研究指出,頸椎病誘發因素包括長期勞損、不良姿勢等,因神經長期受到壓迫,使得自主神經功能、運動功能、感覺功能發生異常。內源性平衡失調可引起頸椎骨質增生、關節紊亂,以及腰椎間盤變性或突出,壓迫與刺激椎動脈或周圍腳感神經,造成椎動脈痙攣變窄,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前庭迷路缺血,此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發病機制。
中醫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為眩暈范疇,病因病機是濕、寒、風等外邪侵襲,營衛失調,經絡痹阻,筋脈失氧,氣血不足,氣血瘀滯,繼而引起肝腎虧虛,不通則痛,最終誘發疾病。眩暈首次記載于《靈樞·口問》,描述眩暈為“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在《黃帝內經》中提出,眩暈病機當以肝論治,肝為風木之臟。《景岳全書》中表示眩暈病機為需,理論為無虛不作眩,并以虛角度闡述宣言病機。可見不同學者對于眩暈的病因病機存在差異。當前,臨床認識到中風與眩暈存在關系,為后期疾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為后世醫家在治療上提出的眩暈與中風病的區別。
3.2 葛根湯配合理療治療的應用價值近年來,康復理療廣泛應用于臨床,在頸椎病患者的治療中取得顯著效果[5]。頸椎病康復理療表示采用物理因子刺激機體,對人體功能有效調節,緩解臨床癥狀,促使功能改善,常見理療方法包括沖擊波、超聲波、紅外線、離子透入、電磁療法等,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選擇理療項目[6]。有學者選取頸椎病患者為對象,分別應用常規西藥治療、聯合康復理療,結果可見,聯合康復理療組患者治療有效率明顯高于常規西藥治療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實了康復理療有助于緩解臨床癥狀,促進治療,改善治療效果。
頸椎病病因病機是濕、寒、風等外邪侵襲,營衛失調,經絡痹阻,筋脈失養,氣血不足,氣血瘀滯,繼而引起肝腎虧虛,不通則痛,最終誘發疾病,當以舒經活血、去濕除寒治療[7]。葛根湯藥方中,葛根具有舒經驅寒、生津滋養功效;生姜、麻黃具有祛風通絡功效;桂枝具有溫通經脈功效;大棗、甘草具有健脾益氣功效;白芍具有緩急止痛功效,以上諸藥共奏舒筋強骨、溫通氣血作用,且具祛邪、止痛、解肌三重功效,可標本兼治[8]。本次研究中,2組患者應用不同治療方案,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疼痛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521,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關節功能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349,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50,P<0.05);研究組患者經過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391,P<0.05)。現代藥理學提出,葛根湯具有鎮痛、抗炎等作用。葛根湯可抑制原發性關節腫脹、繼發性關節腫脹,與調節組織炎性因子水平相關。葛根湯具有免疫調節功能,通過改變機體巨噬細胞吞噬率、吞噬顆粒數,提高防御功能。頸椎病患者采用葛根湯治療,疏通太陽經脈之氣,增強辛甘涼潤之力,繼而增強解痙、潤筋、解肌作用,有效緩解疼痛、僵硬等癥狀,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葛根湯配合理療治療頸椎病,可有效減輕頸椎病患者的疼痛程度,提高關節功能,還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顯著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