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明,何雪利,堯寶琳
(廣州科技貿易職業學院,廣東廣州 511442)
高職院校為了更好地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必須要構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實施和落地。《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國辦發〔2015〕36號)要求各地區、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學生創業指導服務專門機構,做到“機構、人員、場地、經費”四到位;《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粵教高〔2015〕16號)要求改進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各校要建立創新創業服務專門機構;《國務院關于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的意見》(國發〔2018〕32號)中明確要求完善“互聯網+”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為了貫徹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文件精神,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常態化開展,各高職院校必然要構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1]。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時代主題,新時代屬于勇立潮頭、勤于筑夢、善于圓夢的創新創業者,國家和社會為高職院校大學生提供了有利的創業環境,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進入了新時代。構建和完善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已成為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工作和責任,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高校招生人數逐年遞增,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就業壓力逐年遞增,畢業生的就業問題成為高職院校必須解決的難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社會和諧穩定,更事關學校的長遠發展[2]。因此,高職院校應該構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將大學生打造成既能就業又能創業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
當前階段,絕大部分大學生均為獨生子女,很多孩子都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長大的,安逸的生活、學習環境,使很多孩子缺乏吃苦耐勞的品質,而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的專業又都是日后工作環境相對艱苦的行業。所以,高職院校可以通過就業創業教育來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和勞動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使高職院校的學生無論是就業,還是進行自主創業,都有能力和信心闖出一片天地。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改變了自己的就業觀念,自主創業成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的新途徑。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教育,可以對學生的創業品質以及創業能力進行培養,從而為學生未來的就業創業奠定一定的基礎,符合個體發展的要求。
根據對廣東省十余所高職院校的調查結果,高職院校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的構成要素包括政策、場地、師資、市場、技術、資金、服務等,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配備相應的人員,從創新創業課程、文化與氛圍、管理機制、孵化機制等方面加強建設。
要將國家的創新創業教育政策貫徹落實,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做好頂層設計,設立創新創業學院專門機構,制訂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自上而下開展與落實創新創業教育,保障政策真正落實與落地。
學校要制訂創新創業教育配套的管理制度,與教師的職稱評聘、職級晉升、績效工資等掛鉤,充分調動教師投身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將國家和地方有關創新創業教育,開展創業的有關優惠政策、創新創業成果、創新創業活動(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講座、論壇、沙龍、創客市集、創客嘉年華、創新創業之星遴選與輪播等)[3],通過官網、公眾號、宣傳欄、課堂宣講的途徑和手段進行宣傳,營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濃厚的創客氛圍,并與學生的學分置換掛鉤,激發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實踐的興趣。
為學生提供心理、工商注冊、創業政策、投融資等方面的指導和咨詢服務,建設校內外創新創業實踐與孵化基地,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金、創新創業大賽資金、創業基金等,提供項目投融資服務與市場對接服務,為學生創業項目實踐提供有力保障[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邁入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面臨新機遇和挑戰。我們對廣東省十余所高職院校,包括2所省級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8所公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和2所民辦普通高等職業院校開展調研,通過對200人,包括在校生、畢業生、一線創新創業任課教師、創新創業學院(創業中心、創新教育中心等)管理人員、學校領導、學校中層干部等的調查顯示,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比較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60%以上人員表示所在學校系統地宣傳并執行國家、省、市、校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將創新創業教育納入學校發展戰略,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并成立了創新創業領導小組和成員機構,各機構各司其職、協調運行,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創業教育中心等類似機構,負責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培訓、大賽等事宜。
65%以上人員表示所在學校制定了關于大學生創新創業的人才培養、管理和保障的政策制度,在創新創業教學、創新創業資金、創新創業平臺方面有較為完善的政策制度支撐。
65%以上的人員表示所在學校建有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園)、眾創空間等創業實踐、孵化場所,定期舉辦創新創業講座、論壇、沙龍、文化節等活動,定期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設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
一是課程定位不準確。當前階段,很多高職院校無法將就業創業教育與自身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在課時及教學資源的配置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這就導致了很多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流于形式[5]。與此同時,很多高職院校過于追求就業創業教育的進度,將就業創業教育辦成了速成班,這樣的發展理念不僅無法實現專業課程與就業創業教育的結合,更是難以提升就業創業教育的質量,不利于高職院校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的建構。
二是教學模式不完善。很多高職院校的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首先,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的地位較低,很多高職院校并沒有將其視為課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區別對待,這就導致了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單一,游離于專業課程體系之外,沒有將就業創業教育與專業課程相結合,因此,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發揮出他們的專業優勢[6]。其次,部分高職院校的就業創業教育缺乏本地化特色,未與本地企業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高校應依托當地資源構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建立就業創業教育基地,改變高職院校傳統就業創業教育中理論灌輸的授課形式,更多地將課程的重心放在實際操作上,使學生掌握真正的就業創業技巧與知識。
三是管理機制不健全。很多高職院校缺乏健全的管理機制,這間接導致了高職院校出現創業教育職責分工不明,教學活動開展混亂的問題。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缺乏專業的教師團隊,授課教師多以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較少。這就使得不同學院針對就業創業教育進行溝通交流時,缺乏有效的對接機制,相關活動的籌備以及信息的傳遞難以保證其時效性。因此,高職院校應完善就業創業教育的管理機制,推動高職院校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的構建。
一是明確創業教育的定位。為了更好地構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高職院校應首先明確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在高職院校中的定位,加強就業創業教育的整體規劃,避免就業創業課程邊緣化,提高就業創業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比重,完善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體系[7]。
二是豐富就業創業教育的內容。課程內容是開展就業創業教育的主陣地,高職院校想要提升就業創業教育的質量,需要豐富就業創業課程的內容,對就業創業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根據專業特點,制定不同的就業創業培養計劃,實現專業技能與創業知識的結合,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媒體,實時為學生推送一些相關內容,豐富就業創業教育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就業創業教育活動中來。
三是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高職院校應構建綜合性的領導平臺,加強各院系之間的配合,在管理平臺的統一領導下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充分發揮領導部門的作用,優化就業創業教育服務體系,加強就業創業教育的長遠性、計劃性,實現高職院校就業創業教育的有序發展[8]。
在互聯網+教育改革的新時代,新一代信息技術對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我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手段,包括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和人工智能等,有效聚合政策、場地、師資、市場、技術、資金、服務等關鍵創業要素,立足產教融合,促進“政府、學校、企業、孵化器”四元協同,充分發揮政策的引導作用、場地的保障作用、師資的指導作用、市場的運行作用、技術的引領作用、資金的啟動作用、孵化服務的支持作用,在創業萌芽期、創業實踐期、創業孵化期、公司初期等各個環節以創新創業大賽的開展與組織為抓手,融入“思想指導、心理指導、競賽指導、團隊指導、技術指導、成長指導”六維創業指導,開展“創業場地、創業培訓、創業咨詢、創業投融、創業孵化、成果推廣(轉化)”六位服務,加強創業課程、創業文化、創業環境、管理機制、孵化機制等建設,促進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構建、完善與優化。

圖1 新時代高職院校創業指導與服務體系的構成
新時代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與應用背景下,要求高職院校的教師、教輔和管理人員必須轉變觀念,掌握并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進行管理、指導、服務、教學。同時高職院校的創業指導與服務必須立足產教融合,促進“政府、學校、企業、孵化器”四元協同,發揮各自優勢,揚長避短,優勢互補,有效聚合場地、師資、市場、項目、資金、服務等要素,促使四元共生、共享、共贏,不斷促進全社會創業工作的開展,以創業帶動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