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 昉
江陰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系,江蘇 江陰 214433
2021年,云南省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張桂梅榮膺國家“七一勛章”榮譽,她的事跡可歌可泣,可嘆可敬。張桂梅就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師,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極不平凡的事情。她全身心陪伴著她的學生,既是老師、媽媽,也是孩子們的朋友、榜樣。陪伴,是學生最好的需求和禮物。通過張老師的事跡報道發現,張老師的陪伴不是盲目的陪伴,是以學生通過高考,走出大山進入更好的大學,從而成為命運改變者為目的。這樣的陪伴改變了無數大山里學生的命運,讓她們看到了更多的美好,更多的希望。因此,陪伴式教學也成為高職教育研究的熱門課題之一。
高職教育與中學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當下,高職學情特點決定了高職教育要比中學教育更加需要教師的耐心。高職學情也決定了教師在高職教育中不可能像本科或更高階段的教育水平的學生一樣,通過點撥,適當引導就可以發揮出大多數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因此,高職專業教師不能抱著與本科院校專業教師一樣的心態進行日常教學。高職專業教師需要付出更多時間指導高職學生進行技能訓練,引導學生“工匠”意識養成。高職教師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發掘學生自有的特長與愛好。通過生活上接觸,課程上交流,比賽上鼓勵,科研上引導,盡力去發掘高職優秀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激發出高職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的發散思維和學習熱情,學生才有興趣與自信參加各級各類的技能比賽,并在比賽中爭金奪銀。筆者通過在所在院校走訪調查中也發現,教師在校時間與成果基本成正比。陪伴式教學是用對時間,用好時間,花時間不等于浪費時間。那么如何提高教師在陪伴式教學中的效率,就需要在教法創新與科學管理中研究。
高職專業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一名授課學者,同時也是多方的協調者,何時考核題目,何時需要企業導師,都需要教師在課程中陪伴,只有陪伴在學生身邊才能根據不同的學情進行,而不是機械地施行教學計劃。同時也避免了學生認為的老師一言堂固有思維,讓學生放開學、敞開“玩”[1]。可見,高職學生所要獲得的眾多成果必須由師生共同完成。筆者通過對所在高職院校案例工作室歷年獲獎競賽變化趨勢(圖1)研究發現,高職教師與高職學生相伴一起進行教學實踐,在實踐中進行技能大賽的訓練和專業科研的探索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習積極性,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這種師生互融不僅體現在教師教學能力大賽或者是學生技能大賽,包含在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優秀的高職教師也不僅僅是產出的教學、科研成果,最終能夠完成教書育人的教師天職,在培養優秀高職人才的方向上與學生一起成長。
在與學生長時間接觸中,需要總結歸納出適應學生學情的教學方法,無論是班級授課,還是工作室教學,需要專業教師進行教法創新,完善師生工作室“教賽創”的工作室授課過程與課堂創新教學實踐過程,讓教師和學生在過程中進一步改進專業教學的方式和方法。教法創新絕對不是發明新教法,而是需要高職專業教師針對所指導的當下學生的學情特點,調整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方法,引入適合該屆學生的融合方法。例如,21級學生比較喜歡玩游戲,就采用游戲教學法的方式進行授課。讓學生通過組織游戲的形式把知識、技能串聯起來,通過游戲(找茬游戲、拼圖游戲、角色扮演游戲等)豐富課程氣氛,拉近師生之間距離,增進教師陪伴的融洽度。再例如20級學生喜歡刷視頻,那專業教師就采用情景教學法,利用本地“網紅”(行業專家、行業技能大師等),直播連線,在線提問,在線演講等手段,開辟“第二課堂”,鼓勵學生參與關于專業的短視頻拍攝與制作,對于優秀的短視頻推薦校級平臺展示發動學生點贊,既滿足了學生的創作欲又融入了專業知識與技能要求。
教法創新不是標新立異,特立獨行,非得和傳統教學不一樣。而是要遵循教學規律和原則,通過適合當下學生,甚至是當屆學生特點的形式改變。[2]教法可以是教授的手段不同,教學器具的改進,或者是教學技術的升級,甚至是講授的方式不同等。任何好的教學方法都是在不斷嘗試中變化形成的,因此教學創新可是大變化也可以是小改動,無論是哪種方式,旨在讓學生能夠聽得懂、有興趣、能思考。
學習效率的提高是普遍擺在高職學生面前的一道難題。當然,提高學習效率也不僅僅是高職學生單方面的問題,對于高職專業教師也是一樣。如何合理分配時間,提高高職師生工作、學習效率,也是近幾年高職教育一直在思考與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合理分配、有效進行分工就成為提高效率的關鍵。分工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師生合作,無論是技能訓練還是項目實踐,高職師生在時間、空間上一起行動,有效分工能更好地進行技能訓練的提升和項目制作的落實。實踐證明,師生在一起的實踐效率要遠遠大于師生單獨進行,特別是對于技能競賽和大學生科研項目,教師的作用絕不僅僅是教授的作用,同時兼任著教練、朋友、家長等復雜角色。因此,陪伴成為高職教師在科學管理上的時間付出,陪伴也成為提高高職學生能力的重要解決辦法。
陪伴式教學對于學生要用科學的手法來管理。首先,做到尋找“尖兵”;其次,分層管理;最后,梯隊培養。不科學的管理方法,會使高職工作室教學流于形式,學生磨洋工,教師干著急,專業教師首先要在和學生的接觸中分清哪些學生是技能型,哪些學生是競賽型、哪些學生是學術型,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分層管理,精準組織,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精準施教[3]。在學生積極性沒有充分調動的基礎上,僅僅靠專業教師的“一廂情愿”,很難在一定的時間內出好成績。這也是為什么眾多老牌高職院校或是優勢專業的高職院校在眾多競賽中保持前茅的深層次原因。
教師能力固然很重要,但未必自我專業能力強的教師就一定指導出好學生。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假如能夠有破窗效應的學生,那就有積極引導的榜樣,后續力量就可以逐步建立。對于高職院校而言,如何培養自己本專業的學生競賽梯隊,就需要一線專業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多與學生接觸,多花時間尋找與發現“種子”學生。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分析比較本校眾多學生專業競賽和大學生科研項目組成,發現每年都會有一定學情特點傾斜,如圖2所示。

圖2 歷年學生競賽組成比重變化圖
在歷年的學生競賽分析表中可以看出,競賽學生的組成和比重變化是在和學生課程陪伴中尋找的,只有通過“陪伴”才能發現學生,引導學生,分析哪些學生適合干哪些事情。高職陪伴式教學創新實踐的界定就在高職教師需要花時間“陪伴”學生,通過課程、競賽、科研乃至生活上全面關心學生、輔導學生,通過教師陪伴計劃,形成陪伴機制產出眾多成果,培養更多學生成為高職高技能人才。
陪伴式教學對于教師也要用科學分工。當下的技能教學早就過了“單打獨斗”的年代,教師團隊的合力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長時間的陪伴,就需要教師團隊進行科學的分工。對于陪伴式教學更多的應該是教師團隊的分工協作。從知識、技能乃至生活有明確的分工,就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和鉆研。舉個例子,一個能夠坐在學生附近的高職專業老師,空時削個蘋果給學生何嘗不是陪伴,特別是對于成年人的高職學生來說,這樣的陪伴更能凝聚團隊精神和鉆研動力。
2022年初剛剛結束的江蘇省學生技能大賽,筆者所在專業學生技能隊獲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實踐高職陪伴式教學中,對于高職陪伴式教學的教法創新與科學管理進行分析。
陪伴式教學需要教師進行時間投入與付出。通過縱向比較本校同期其他專業學生競賽隊,時間上的大量付出是獲得成果的重要保證。同樣是學生競賽,與本校優勢專業競賽隊進行橫向比較發現,歷年能夠獲得優異成績的優勢專業,師生也是付出大量培訓和訓練時間,甚至在節假日,學生不停訓,教師不放假。這樣的情況不是學校行政命令,也不是教師非人性化管理,而是通過陪伴學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出了精準施教下的競賽榮譽感。通過在教法上靈活多樣和以解決問題為目的教學方法,教學形式因此有了多種方法,否則學生沒有一個人能夠忍受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十點多的高強度訓練。在案例競賽隊教學上,就采用了不同于課堂教學和其他工作室教學的教法創新。通過教師團隊把學生技能訓練分成頭腦風暴式、角色互換式等不同的培訓方法。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對題庫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學習不枯燥、不反感。
通過本次學生技能大賽分析,陪伴式教學的科學管理起到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快速提升。競賽前期學生無論是從理論知識還是操作技能都是比較薄弱的,競賽中應該具備的應變能力和嚴謹性都很不成熟。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不錯,這就具備了學生“尖兵”的潛質。在師生一體的訓練下,后期對于學生競賽隊的操作技能等都有了巨大提高。這也成為學生競賽隊能夠斬獲大獎的重要因素。教師團隊的分工,讓學生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對于技能、知識點乃至生活保障上都得到了教師強有力的支持與保障。學生的進步也讓教師在輔導中信心大增,兩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通過分層管理,對于“慢性子”學生采用快馬加鞭的快捷鍵訓練。對于“急脾氣”的學生采用討論式訓練,精準施教下把內容分解下去。
來年的學生專業技能大賽同樣需要提前布局,預先訓練。其他學生看到了學長或者同學學習的“成果”,對于學生漸漸地有了吸引力,形成以生帶生的學生梯隊訓練方式,這樣就不需要教師主動尋找下一批學生進行培訓了。隨著學生競賽梯隊的漸漸形成,梯隊的自我訓練時間也漸漸加大,陪伴式教學通過學生技能大賽也能夠進一步延續下去。
高職專業教師首先要勇于奉獻,樂于奉獻,這是教師的第一要務。只有教書育人在一起,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4]。高職陪伴式教學需要進行教法創新和科學管理,兩者缺一不可。高職陪伴式教學絕不僅僅是單純地陪在學生身邊,呆板的和高職學生待在一起,共處一室而無教學實質、計劃安排、行動落實以及行動反思。陪伴式教學本身是從計劃安排、行動組織、項目落實、項目總結、行動反思等一系列與教學相關的內容。陪伴式教學既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時也是專業教學的重要手段。陪伴式教學包括課程陪伴、競賽陪伴、科研陪伴和生活陪伴等全方位的陪伴。陪伴式教學目的是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科學研究的鉆研精神、工匠精神以及團隊精神。[5]因此,陪伴式教學要做到科學陪伴,這樣既能錘煉學生的能力,又能產出更多更加優秀的競賽成果、科研成果以及項目成果;既能鍛煉自己,又能為校爭光。而教師能不斷自我提高教學能力和德育水平,同時也收獲了與學生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