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帥
(菏澤學院 山東菏澤 274300)
目前,體育教育在專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大而不強的現象,國內綜合類院校中幾乎都開設了體育教育專業,規模雖然龐大,但專業發展在同級院校中并不突出,人才培養也都普遍性地出現了同質化傾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型的同時,要積極起到試點示范的作用,做好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應設立人才培養目標,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思路。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進行各項基本體育技能的傳授,各院校在理論課程教學中并沒有特別明顯的差異。這種人才培養方式無法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無法保證全體學生得到專業的培養。在就業方面,學生畢業后就業方向相對較窄,造成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畢業后無法真正意義上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對于專業本身而言,也面臨著巨大的生存挑戰。如今,社會就業需求逐漸廣泛,要求就業者具備綜合實力以及專業的技能知識。隨著國家出臺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政策的契機,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培養上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出發點,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將人才培養思路向應用型人才培養上過渡。
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提出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試圖培養出集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科研、社會體育指導工作能力于一身的體育類綜合人才。就培養目標本身而言,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目標,目的是提高學生的整體實力。但具體的實施過程對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求過高,勢必會增加課程開設的門類與課時量,學生在短時間內需要進行多門科目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習壓力和難度增加,同時也會導致學生學習深度不夠,從而無法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綜合實力無法得到實質性的提高。最終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逐漸淡化了體育教師專業技術型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學生基本功得不到有效提升,也導致近幾年體育教育專業逐漸落寞為“紅牌專業”,面臨著“停牌”的危機。
一些高校在課程設置過程中片面地解讀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設定,強調專業知識的寬與泛,將各門課程平鋪直敘地羅列到教學計劃中,造成了課程門類的堆積,甚至出現課程內容上的重復。隨著國家體育產業的發展,對體育類人才需求量也隨之增加。同時,對從事體育工作行業內人員提出了更高標準,體育工作者不但具有專業的體育類知識,還需增強相關交叉學科知識的掌握。為適應體育行業的發展要求,在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增強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設置相關學科,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形成多學科、多門類的交叉發展。
2.1.1 建立雙向育人模式,提高人才核心競爭力
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需要建設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育人模式,堅持學以致用的育人理念,使教育目標和質量標準對應經濟發展的需求。重視體育相關企業和體育類行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作用,促進體育相關企業與體育教育專業之間的互動,引進社會上高層次體育人才參與到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采用高校與當地教體局、中小學、體育俱樂部以及相關體育企業雙向培養模式。體育行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起到引導作用,高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以及體育行業發展規律,有針對性地培養符合未來經濟發展所需的體育類人才。結合社會體育行業對人才的需要,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有針對性地安排相對應的課程,以專業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規律為指導。積極對接當地教體局和中小學校,把握好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動態信息,轉變原有的教學思維和人才培養思路,更新人才培養觀念,使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能夠迎合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
2.1.2 與社會經濟發展有機結合,更新人才培養思路
很多學校的專業設置盲目跟風、缺乏發展特色,培養思路上缺少創新性,造成校際之間過度競爭,甚至惡性競爭。教學質量不高、課程設置落后,學生能力和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造成此類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各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過于遵循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教育者不能及時更新教學方式,人才培養思路與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相脫離。地區教育發展程度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社會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應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走向有針對性地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并且應緊跟當前經濟發展的思路,更要著眼未來,為下一步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體育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思路應基于自身專業發展的主線,培養能夠滿足未來中小學教育發展需要的人才,能夠為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新的能量。此外,在人才培養上應拓寬思路,既要培養中小學體育教師,還要為社會體育行業的發展輸出高品質人才。
2.2.1 以培養目標為指導,指導人才培養方向
體育教育專業的教育目標要使學生具備體育教師專業技能能力和專業價值觀,而且也要掌握“可轉換的技能”,在培養方案中制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首先,提高學生教育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水平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根本,使學生掌握深厚的基礎理論知識是培養一名體育教師的基本條件。其次,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的,使學生成為一名能夠獨立開展教學工作,并能夠根據不同教學條件,適時改變教材教法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培養具備教學能力的體育教師,還應結合國家對學校體育的要求,不斷優化教學理念,更新課程設置(理論和技能),培養具備新時代特色的體育教育人才。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設立的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前體育經濟發展的水平和方向以及體育服務能夠向社會提供的支持,對應社會需要和體育人才需要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體育強國”戰略提出,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不可或缺的就是體育類人才的參與,體育教育專業應積極培養相關的人才,如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等。
2.2.2 打造“教師資格證+”的人才培養理念
教師資格證是從事體育教學工作的入門證書,學生是否具有此證書,能夠直觀地反映其是否具備體育教學工作的基本條件。當前的就業形勢和就業崗位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畢業之后也不再局限于體育教師行業,因此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明確教師資格證作為入職的主要條件。體育教師是體育教育專業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學生在畢業之后具備教師資格證是今后教學工作的初級要求。除教師資格證以外,高校在育人過程中應該切合自身專業發展特點和專業發展前景,豐富專業技能和理論知識,使學生具備體育教學工作能力,同時能夠參與到體育相關的工作中。因此,高校應鼓勵學生考取與體育行業相關的各類資格證書,滿足不同學生的就業要求,同時提高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2.3.1 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定向培養應用人才
地方普通高校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主要的教育宗旨,在課程設置上應體現專業發展的特色,順應人才培養規律。應結合地方體育產業發展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符合當地體育行業發展的課程。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區域內體育文化的發掘整理,將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引進體育教育專業發展中。要立足于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宗旨,首先,要明確地區經濟發展中與體育相關的產業比重,當前的體育經濟發展狀況以及體育相關的經濟發展前景;其次,要明確當前高校的教學中有哪些與之相關的課程設置,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優化,使高校的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時,積極發掘和利用好區域內與體育相關的自然資源、人文景觀、歷史遺跡和傳統文化,通過高校的研究和整理,形成系統的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的發展。
2.3.2 結合校外教學資源,培養特色人才
地方高校在學科建設上,除了要遵循學科發展規律和人才培養發展規律外,還要明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優勢和弊端。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除學校教育外,還需要參考當地優秀的校外教學資源,增強人才培養過程的區域特色,將優秀的校外教學資源應用到專業教學中,在同類專業中做到人無我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特色人才為主,可結合當地優秀的傳統體育文化,充分利用當地的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將其引入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中形成具有鮮明專業特色的人才培養課程。結合當地的體育局和體育協會,及時了解和更新當前區域內體育相關產業的發展狀況,以此為當前人才培養提供參考,為下一步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綜合而言,地方普通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為體育教育專業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在人才培養的構建上,高校應充分利用社會優秀教學資源和經濟發展提供的機遇,在高校轉型與人才培養方面積極探索,同時牢牢把握專業發展方向,提高人才培養的應用性。掌握專業自身發展中存在的不足,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引入社會優質教學資源,以當前的體育產業為指導,結合地方特色體育文化,進一步培養出具有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與社會相適應的應用型人才,從而健全人才培養模式,推動社會體育事業的長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