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琳
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程標準對小學生識字量及識字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小學生需要掌握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會寫2500個左右。以小學一年級教材為例,學生每節課需要認識的生字數量通常在10個左右,這對剛剛進入小學階段的低年級學生而言,并非一項簡單的學習任務。加之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數學文字題數量也在增加,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識字的重要性。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對識字教學的重視十分必要。然而,就實際教學狀況而言,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仍然存在趣味性欠缺、教學模式單一等問題,影響了識字教學的質量,甚至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學習負擔,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識字學習興趣。為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減負提質”的內涵,積極優化低年級識字教學手段,以不斷提升識字教學效率和質量。
目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一些教師存在過于依賴語文教材的現象,在教學中反復講解教材內容、引領學生反復朗讀、識記教材中的生字,但是卻忽略了對生字的拓展和延伸,使得識字教學具有很強的局限性,甚至會出現偏離小學生實際生活的現象,這自然很難調動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導致學生在識字中出現難度大、容易忘、易混淆的現象,無法很好地保障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識字量應在1800個左右,其識字量占據了整個小學階段識字總量的一半以上,這也預示著小學低年級階段所面臨的識字教學任務是艱巨繁重的。在此背景下,教師往往會在無形中形成較大的教學壓力,在教學時會將教學重點放在對具體字的認識上,忽略了對學生識字能力、認知方法、認知規律等能力的培養和指導,導致學生在識字過程中無法做到舉一反三,只能單純地死記硬背,這自然不利于學生識字能力及識字教學效果的提升。
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式多以“帶讀”“領讀”的方式來以引導學生認識生字,讓學生在反復地朗讀中掌握生字的讀音,以建立起生字發音和字形間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通過反復抄寫的方式來掌握生字的寫法。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教學方式在幫助學生掌握生字發音、寫法方面可以發揮一定的作用,但是單一的教學方式很容易帶給學生乏味感,導致學生產生厭煩情緒,使得學生對識字學習產生呆板、枯燥的印象,不利于提升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自然也不利于識字教學效率的提升。
“減負提質”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所謂減負不僅單純地指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作業負擔,同時還要減輕學生心理上的壓力和負擔,也就是說要減輕學生對學習的畏懼感、緊張感,讓學生愿學、樂學,讓學習不再是負擔而是一種需求。而提質即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總的來說,“減負提質”就是要讓學生回歸快樂學習的狀態。在此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就需要加強對“教學趣味性”及“學生參與性”兩項原則的重視。
第一,保證趣味性。識字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學生不僅需要認知生字的字形、掌握其發音,而且還要理解其內涵、準確掌握其寫法。單一朗讀、抄寫的教學模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甚至會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這不僅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壓力,同時反復抄寫還會給學生帶來生理層面的學習負擔。所以,在減負提質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從優化教學手段入手,以多元化的教學方式來提升識字教學的趣味和活力,讓學生在識字學習中感受到樂趣,從而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識字學習。
第二,保證參與性。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體,想要提升識字教學的效率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以教師為主導,由教師帶讀、引導學生反復抄寫的過程雖然可以很好地保證課堂紀律性以及教學的進度,但是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多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部分學生甚至會因注意力等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思維脫離教學的現象,影響其識字效果及識字能力的提升。所以,在減負提質背景下,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參與性為原則,讓學生在積極參與的過程中主動進行識字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小學低年級學生剛剛脫離幼兒園進入小學,面對學習方式、學習節奏的改變,部分學生會出現一定的不適應。相對幼兒園以游戲為主的教學方式而言,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更為固定、更有約束性。加之識字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枯燥性,若教師教學方式再缺乏趣味性,那么自然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效率的提升。現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人探究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所以,減負提質背景下,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識字學習興趣培養的重視,只有促使學生對識字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基于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就應從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及心理特點入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識字教學,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游戲是一種符合幼兒天性,且有很強參與感的活動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識字教學與游戲進行結合,以多樣且合理的游戲來增強識字教學的趣味性,促使教學活動更好地貼合學生的心理需求,以深入淺出的游戲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和掌握。
例如,在教學統編教材語文小學一年級下冊《姓氏歌》時,其教學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掌握姓氏情況,若單純讓學生去背誦記憶,很容易讓學生失了興致。所以,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我姓什么”的識字游戲,立足于教材內容“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這一內容,將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然后由教師給出問題:“我姓張,什么張?”由小組的學生進行搶答,以最快、最準確給出答案的小組為勝利。這樣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賦予了識字教學趣味性,還使得游戲活動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在愉快的游戲中對姓氏歌的內容及生字的讀音、字形產生深刻的記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實現減負提質的教學效果。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中應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這也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識字教學時必須要轉變以往以自己為主導的教學模式,通過積極創設教學情境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識字學習,從而充分體現出學生在識字學習中的主體性,滿足新課改的教學要求,切實提升低年級實際教學的效率。教育學家卡洛琳指出:“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戲,游戲可以激發孩子的思維。”因此,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以教學內容為本,采用多樣化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構建合適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境的引導下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讓識字學習成為學生自己的需求,提升其學習效率。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能力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為學生創設識字情境,加深學生對生字的理解和記憶。
例如,在統編教材小學一年級語文下冊《春夏秋冬》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春、夏、秋、冬等生字,教師可先借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春、夏、秋、冬四幅圖片,讓學生對這幾個生字產生直觀的認知,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來加深學生對生字的記憶。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準備“春風”“夏雨”“秋葉”“冬雪”等詞語卡片,通過隨機挑選學生認讀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注意力,并在學生認讀過程中對學生的讀音進行糾正和指導。最后,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找朋友”的游戲活動(將“春風”“夏雨”“秋葉”“冬雪”四個詞語和相應圖片連起來)來鞏固教學效果。這樣以圖文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可以為學生營造出更輕松、愉快的學習情境,對提升學生識字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其識字能力有非常大的幫助。
再者,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班同學,而在相互交往中總免不了要相互喊名字。所以日常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的名字出發來開展識字教學活動,如可以將每個學生的名字及拼音都寫在便箋上,并將便箋貼到活動黑板上,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讀一讀、記一記,并在規定時間進行“記名字大賽”。比賽時將沒有標注拼音的名字便箋發給學生,以能準確讀出最多名字的學生為“記憶之星”,這樣通過為學生創設與其息息相關的教學情境,可以讓原本枯燥的識字學習變得更加生活化、趣味化,無形中降低了識字學習給學生帶來的身心負擔,從而讓學生真正回歸快樂學習的狀態,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提升識字學習的成效。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小學生正處于想象力豐富的階段。所以,在識字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點來開展教學活動,以漢字本身的構成規律出發,引導學生根據字形發散思維,通過聯想的方式來達到深化生字記憶的效果。
正確書寫生字是小學低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一項重要目標,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會發現一些學生面對生字時會讀、會認,但是書寫的時候卻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書寫錯誤的現象屢見不鮮。所以,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增加學生的識字量,同時還應重視學生書寫能力的培養,提升學生正確寫字的能力。但單純地讓學生一遍一遍地進行抄寫練習,機械式的記憶難以持久,而且久而久之勢必會影響學生對識字寫字學習的興趣。為此,在識字書寫教學時教師也需要注意提升教學的趣味性,繼而提高學生對生字筆畫書寫的掌握程度。
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字謎游戲的方式來進行識字教學活動,教師課前布置學生搜集字謎,讓學生自主參與字謎收集的學習活動,在收集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認識和記憶漢字。課堂上教師可以對學生收集的字謎進行匯總、整理,并將謎面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猜測。如:“地上有,天上無;去字有,來字無;墻上有,房上無——打一個字(土)”“工人水邊洗洗手——打一個字(江)”等,通過這樣的方式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對解字謎的過程產生一定了解的同時,形象記憶的方式也能加深學生對字形結構的了解。再比如“江”這個字,通過字謎的方式來講解能讓學生形成“水字旁+工”的形象記憶,自然可以降低學生書寫錯誤的概率。同時通過字謎游戲的方式來教學,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很多學生在猜字謎游戲過程中,又即興給出了更多的字謎,如“山上還有山——(出)”“十張口,一顆心——(思)”等。這樣學生通過自己拆解生字、形成字謎、猜測字謎的過程中,對生字的字形結構、筆畫構成就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記憶,書寫的時候自然更不易出錯,這對優化識字寫字教學質量有非常積極的幫助。
總而言之,“減負提質”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教學目標,這一目標的提出給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立足于此,深入理解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優化教學策略,創新符合小學低年級學生心理特點與認知能力的方式的教學手段,提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多樣性,讓學生自覺主動、積極自愿地參與到識字學習中,感受到識字學習的樂趣,收獲快樂學習的狀態,真正實現“減負提質”,提升學生的識字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