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維
2021年發布的《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全社會引起廣泛關注。政策中對提高作業設計質量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作為小學語文學習的起始年段,不允許布置書面家庭作業這一政策由來已久,但在實踐中卻存在作業形式單一枯燥、作業內容機械重復、作業評價缺乏有效途徑等普遍問題。
語文作業的設計既是教師教育教學觀的體現,又對學生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導向功能。目前,語文教師在作業設計時普遍缺乏系統性和整體性,過于重視對“知識與技能”中知識點的把握,難免落入“機械性作業”的窠臼。
站在課程視域,將作業設計的落腳點放回“語文”上,指向學生語文素養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文章意在對作業功能、形式以及設計目標和內容的解構與重構中,對低年段語文口頭作業設計策略進行探索,從而提高作業設計的質量。
2022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積淀豐厚的文化底蘊,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由此可見,語文作業與學習方式的轉變,與學會學習等密切相關,應該體現語文課程的特征。
與傳統作業觀不同,課程視域下,作業不僅是幫助鞏固課上學習內容、強化知識記憶、培養良好習慣的重要方式,更應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和課堂教學在時空上呈互補的關系,相輔相成,從而共同達成課程目標。
小學低年段作為語文學習的起始年段,口頭作業的設計降低了學生的作業難度,提高了日常生活中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此同時,更符合低年段學生愛表達、愛分享的心理特點,更易于學生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從而產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結合語文“聽說讀寫”四大功能的特點,低年級語文口頭作業主要包括聽、讀、背、說、猜等基本方式。
低年段語文口頭作業的基本形式聽主要包括聽讀課文和聽故事兩種類型,聽課文的泛讀,跟著朗讀,可以幫助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培養語感。聽故事,是學生喜聞樂見的一種休閑方式,也是培養閱讀的開始。讀主要包括朗讀和閱讀兩種類型,朗讀包括:讀音節、讀字詞、讀句子、讀課文;閱讀包括:親子閱讀、獨立閱讀等的課外閱讀,可以朗讀與默讀相結合。背主要是語文書后要求背誦的課文,以及《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部分要求背誦的名言、古詩等。說是思維和表達能力的體現,書后的習題常常有這一方面的內容,如:說一說這幾個字的不同,說一說識字方法,說一說課文大意等。猜根據不明顯的線索或憑想象來尋找答案的過程。統編一二年級的教材就設計了不少猜一猜的課后練習。如,看圖猜字、看字猜音,還鼓勵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猜出來的。
課程視域下的作業設計不應是孤立、零散的任務集合,而應該具有系統性、綜合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差異和需要,系統地設計作業,并協同課堂教學促進課程目標的達成。
微觀上,作業應與當天的課堂教學緊密相連,鞏固教學重難點;宏觀上,應與本課、本單元、本學年,甚至本學段相關聯,關注學生的能力與實踐,在“聽說讀寫”的層層遞進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因此,口頭作業的優化設計應按照遵循以下基本流程:
在教學實踐中,制定教學目標是教師備課中的重要任務,它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這一觀點,早已被大家廣泛認同,然而,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依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學生課堂學習情況,制定好“作業目標”,之后再根據作業目標進行作業內容設計,這一步驟尚未得到重視。
下面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場景歌》第二課時為例進行說明。
《場景歌》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謠,課文通過一組組的量詞,將四幅不同的場景表現出來,讓學生在感受美麗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時認識事物,認識表示事物的漢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數量詞的表達方式。這篇課文分兩個課時進行教學,以下為第二課時的教學目標:
1. 能在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帆、艘、軍、艦、稻、園、翠”等生字,發現“舟字旁”“巾字旁”漢字的特點,初步感知漢字音形義的聯系,會寫“處、園、橋、群”4個生字。
2. 借助插圖,學習海邊、田園、公園場景,掌握相關數量詞的用法,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
3. 多種方式朗讀課文、趣讀課文,背誦課文。
4. 聯系生活,用學過的數量詞表達熟悉的事物或場景(完成書后練習)。
基于以上教學目標,結合低年段學生特點,制定了本課時的口頭作業目標:
1. 認讀“帆、艘……”7個生字,發現“舟字旁”“巾字旁”漢字的特點,初步感知漢字音形義的聯系,嘗試記住“處、園”等4個生字。
2. 掌握相關量詞的用法,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
3. 自信、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 結合生活,靈活運用所學量詞,表達熟悉事物或場景。
教學目標一般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作業設計的目標也不例外,本課時的口頭作業目標也從這三個維度進行了設計與思考。
維度目標分類細化知識與技能認知水平識記理解1. 認讀“帆、艘……”7個生字2. 記住“處、園”等4個生字3. 背誦課文發現“舟字旁”“巾字旁”漢字的特點過程與方法語言能力表達運用自信、流利地朗讀課文結合生活,靈活運用所學量詞,表達熟悉事物或場景情感態度價值觀習慣素養探索發現興趣養成發現“舟字旁”“巾字旁”漢字的特點,初步感知漢字音形義的聯系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
作業目標的確定,讓作業內容的設計有了方向和基礎,作業內容的設計應緊扣作業目標。除此以外,還應在把握作業難度、激發學習興趣、關注作業層次上下功夫。下面以《場景歌》第二課時的口頭作業設計內容為例做具體說明。
1. 緊扣作業目標
從上圖可知,每項作業都與作業目標一一對應,從而在不增加學生過多負擔的同時,鞏固教學內容,反饋教學效果。
口頭作業目標口頭作業內容1. 認讀“帆、艘……”7個生字,發現“舟字旁”“巾字旁”漢字的特點,初步感知漢字音形義的聯系,嘗試記住“處、園”等4個生字一、 讀句子二、 讀下面的詞語,結合插圖,猜一猜為什么“艦”和“帆”分別是“舟字旁”和“巾字旁”2. 掌握相關量詞的用法,感受語言文化的魅力四、 在美麗的校園里,你都找到了哪些數量詞?和伙伴一起去找一找,看誰說得多,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試著把校園的場景編寫成一段或一首場景歌3. 自信、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三、 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向爸爸媽媽朗讀課文,并背誦課文。4. 結合生活,靈活運用所學量詞,表達熟悉事物或場景四、 在美麗的校園里,你都找到了哪些數量詞?和伙伴一起去找一找,看誰說得多,有興趣的同學還可以試著把校園的場景編寫成一段或一首場景歌
2. 把握作業難度
《場景歌》第二課時的口頭作業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基礎,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和要求做了精心設計,在把握作業難易度的同時,體現了口頭作業設計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讀句子”這一題,將本課時要求掌握的生字全部融入其中,與此同時,還回顧復習了之前所學“近”“遠”等字,將“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學科特點融入作業設計中,在鞏固生字的同時,訓練學生朗讀句子的能力、增強對語言范式的積累。
第二題“說一說不同偏旁的含義”,每一個詞語旁邊放置了對應的插圖,幫助學生建立“生字與生活”的聯系,降低表達難度,在內容上增加了之前所學“帳篷”一詞,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融會貫通,幫助學生理解“巾字旁”含義。
“結合生活,靈活運用所學量詞,表達熟悉事物或場景”這一目標的難度較大,化抽象為現實,給予一個真實的場景,讓學生走進校園,和同伴一起發現,一起尋找,在同伴互助中,難題也迎刃而解。
3. 激發學習興趣
作為語文學習的初始階段,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獲得成就感與歸屬感尤為重要。因此,作業的內容設計要貼近學生的心理特點,豐富作業的表現形式。
在呈現形式上,該課時的口頭作業共四題,通過讀、說、背、找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內容,并將這四種形式進行了靈活的組合。“用你喜歡的方式朗讀”讓讀書變成了一種表演,拍手、歌唱,想怎么讀怎么讀,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在交流對象上,有和爸爸媽媽的互動,有和同伴的協作,課堂內外的交流互動,讓作業更像是一種游戲,降低了作業難度的同時,增加了趣味性。
4. 關注作業層次
理解學生的差異性,肯定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在作業設計時,也應該對有難度的題目進行“分層設計”,布置“彈性作業”。
以本課時的第四題為例,“找一找數量詞”“編成一段場景歌”“編成一首場景歌”,難度不斷提升,供學生自由選擇,不管選擇哪一種形式都值得被鼓勵、被肯定。
1. 根據教學實際,靈活調整
在教學中,課堂生成是最精彩的亮點,同樣,根據教學實際對作業設計進行靈活調整,也是教師的智慧所在。因為作業設計是先于課堂教學完成的,因此,教師應結合課堂上學生學習的情況、狀態對作業進行優化,練在重點處、難點處、疑點處。
與此同時,結合學生課堂上的關注點、興趣點,還可以進行亮點突出。筆者在教學《場景歌》時,發現學生對學校的美景特別感興趣,便在課后服務時和學生們走進校園,一起寫一寫、畫一畫,并且帶著自己找到的美景,共同編寫了場景歌。
讀著自己的作品,學生們不僅掌握了量詞的搭配,更感受到了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了自豪感和成就感。
2. 借助信息技術,多元融合
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給傳統口頭作業的形式帶來了新的可能,如借助“飛豬朗讀”等專業的朗讀小程序,學生可以進行模仿、錄音,還可以根據每篇課文的特點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提交的不僅是一份作業,更是一份屬于自己的作品。
除此以外,借助班級“QQ群”,開展“云讀書會”“分享假日精彩”等活動,也可以在相互分享、相互評價中增強興趣、提高能力。
“減負增效”吹響了讓教育回歸本源的號角,拉開了變革教育評價體系的序幕。是挑戰,也是機遇,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站在“語文味”的出發點,尊重學生、關注需要;精研課標、明確要求;大膽創新,跨界融合。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實踐和探索中,讓作業發揮其自身獨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