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芳
摘要:初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五大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文章以此為出發點,探究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策略,即以史論結合論證“唯物史觀”、以圖文并茂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以史料讀物培育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以主題探究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以史料搜集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以此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歷史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素養;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結合;家國情懷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2)14-0139-03
關注細節是課堂教學的共同特點,也是教學的關鍵之處。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關注歷史課堂的細節,對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鞏固所學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萬丈高樓平地起”,初中歷史是高中歷史的起點,初中階段的歷史素養決定著高中階段的歷史素養。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有意識地以歷史核心素養為出發點組織教學,并不斷思考如何關注歷史教學中的細節,以此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就是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的發展,最主要的理論是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及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包括:人類社會發展及其歷史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客觀必然規律是向前發展;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階級分析方法;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生產關系、社會變革、自然科學技術實驗是推動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承認杰出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唯物史觀是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理解歷史事件發展和運用歷史思維解決歷史問題的有效手段。對此,教師要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用豐富的史料來論證唯物史觀,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正確評價社會歷史事件。例如,在評價秦始皇時,就可運用大量的歷史資料來論證。秦始皇在執政時施行了一系列暴政(濫用民力修長城),但這不能掩蓋其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的事實。教師可運用秦始皇統一六國、南征百越、北擊匈奴、統一文字和度量衡、修建弛道和直道(統一交通)等一系列史料來說明秦始皇的功與過。通過史料可見,這些措施有利于促進中國的統一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其開創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皇帝制)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客觀上使中華文明傳承下來,沒有中斷。
再如歷史題:有人認為如果沒有西方侵略,東方將永遠沉睡,還有人說鴉片戰爭一聲炮響送來近代文明,你是如何理解的?這就需要學生運用唯物史觀來分析。而經分析得知,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一方面,學生要對近代以來的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以及鴉片戰爭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鴉片戰爭是一場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遭到嚴重的損害。西方列強瘋狂地向中國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大量原料,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另一方面,鴉片戰爭的爆發在客觀上促進和加快了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的逐步解體,新思想也因此萌發,但是不能以客觀的“進步”作用作為評判戰爭性質的標準。西方列強的大肆侵略嚴重阻礙了中國的進步,造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沉淪,對當時的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更是滅頂之災。“是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近代文明”這只是一個象征性的說法,用來形容中國的國家性質、社會經濟結構、思想文化開始發生變化。這是一個起點,而不是完成點。它只是具有推動作用,中國還需要經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等一系列事件,才能完成近代文明的發展。
對歷史事件或問題的評價,一方面要符合史實,另一方面要堅持歷史立場,不能為了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而違背歷史事實,也不能因為其他因素,放棄了立場,放棄了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全面評判一個歷史事件。
在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梳理知識,勾畫出歷史知識的脈絡,構建較為完整的知識體系,即將枯燥的歷史知識轉化成直觀線性的歷史知識脈絡圖。歷史課程標準要求時空觀念以歷史紀年、歷史時序、年代尺、階段特征、歷史大事年表、歷史地圖等方式呈現。那么,如何讓學生較快形成歷史時空觀念呢?從基礎知識構建的一般規律來分析,教師要引導學生把主要歷史事件高效記下來,這里介紹幾種記憶方法。
1.背熟中國朝代表
中國朝代順序如下:夏、商、周(西周、東周)、秦、西漢、東漢、三國時期、晉、南北朝(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即使用直觀的線性方式勾畫出歷史知識體系。
2.方位記憶法巧記(畫坐標方位圖助記)
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很快就把戰國七雄的位置記住了。
3.重大事件突破記憶法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的開端;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端;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4.歸類時間段相同的歷史事件
唐朝安史之亂8年(755年—763年),唐朝由盛而衰;美國獨立戰爭8年(1775年—1783年),取得了民族的獨立。
5.古今中外縱橫比較記憶法
例如,鄭和下西洋與西方國家開辟新航路的異同點,洋務運動與1978年改革開放的異同點;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異同點,俄國十月革命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異同點等。作為歷史核心素養之一的時空觀念,它也是較為重要的課堂教學理念。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和教材內容不斷更新的今天,作為新時代的歷史教師,更要注重學生時空素養的培養,幫助和引導學生理清歷史知識脈絡,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用圖文并茂的方法勾畫出知識之間的關聯性。教師也要不斷進行自我學習,提高自身素養,積極探索歷史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目前,歷史課堂的教學目標由原來的強調知識傳授轉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史料實證是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可借助史料讀物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1.讀人物傳記或簡易通史
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周末或節假日讀一些歷史人物傳記或簡易通史。如讀《劉邦》,可深入了解秦末漢初的歷史;讀《毛澤東》,可深入了解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1919年—1949年);讀《圖說中華上下五千年》,可深入了解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主要歷史事件的脈絡。
2.展示實物史料
教師可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物史料。例如,筆者所在地作為中央蘇區的一個縣,留下了豐富的實物史料。毛澤東1930年率領紅四軍到達本縣,在梁山書院住了一個星期,留下了用過的一些物品。教師可帶領學生實地考察梁山書院,即把歷史課堂搬到梁山書院,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決策是完全正確的。學生到梁山書院親身實踐,進行小組合作考察、探究,既可深度掌握所學歷史知識,又可激發歷史學習興趣。
3.播放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影視資料
例如,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知識點講完后,可給學生播放電影《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紅軍長征的知識點講完后,可給學生播放電影《大渡河》;抗日戰爭的知識點講完后,可播放電影《太行山上》;解放戰爭的知識點講完后,可播放電影《解放》;抗美援朝的知識點講完后,可播放電影《打擊侵略者》。這樣可以讓學生從視覺上進一步理解課堂教學內容,逐步提高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歷史解釋是指以歷史資料為主要依據,對歷史事件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正確評判的態度、能力以及方法。歷史解釋是以歷史敘述、歷史評價、歷史理解、因果關系等方式呈現的。例如,對于鴉片戰爭,怎樣引導學生分析中英兩國背景、戰爭的概況、《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對中國和英國的影響呢?第一,從背景上引導。用多媒體展示鴉片戰爭前的相關資料:中國內部清政府腐敗、結黨營私以及土地兼并、小農經濟落后、農民起義、閉關鎖國、裝備落后;英國在政治上確立君主立憲制度,在經濟上通過工業革命,生產力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頭號資本主義強國,擁有先進的槍炮、軍艦。對此,學生可概括出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全面落后于西方。第二,因材施教,設計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表達的機會。如讓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講述戰爭概況,激發其對歷史學習的興趣。第三,分組討論鴉片戰爭給中英兩國帶來的影響。教師可把全班分成兩個小組,一個小組討論對中國的影響,一個小組討論對西方國家的影響。學生先閱讀資料:鴉片戰爭后,英國將貨物傾銷到中國市場,低價購買中國的各種原料,而中國的傳統手工業破產,得出“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漸淪為英國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西方其他列強看到中國的落后和清政府的腐朽后,也加緊對中國侵略”的結論。論從史出,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科學分析史料,可讓學生得出“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屈辱史的開始(在多媒體上展示近代中國人民飽受屈辱的圖片)”的結論。
家國情懷是一個人對自己國家和人民所表現出來的深情大愛,是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所展現出來的理想追求。家庭的前途命運同民族、國家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歷史教材中的一些史料、人物可引申出家國情懷的話題,如霍去病、岳飛等。“匈奴未滅,何以家為”是西漢名將霍去病的名言。教師可讓學生搜集有關霍去病的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講述霍去病的故事,這樣既補充了歷史教學內容,又增強了學生對“沒有國就沒有家”的理解。講到岳飛抗金的知識點時,可先教學生演唱歌曲《精忠報國》:狼煙起,江山北望……我愿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激情澎湃的歌曲可讓學生熱血沸騰,頓時涌出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在講解“民族團結”一課的內容時,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融合交織發展史,讓學生認識到民族團結對國家強大、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還可向學生展播改革開放以來各民族融合發展的視頻,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在課后自主收集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包括歷史圖片、視頻、音頻資料等,以此提升教學效果。
總之,提高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是歷史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史論結合、圖文并茂、史料讀物、主題探究、史料搜集等形式,不斷提高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歷史核心素養,并引導學生將學到的歷史知識融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中。
參考文獻:
[1]劉靜.指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一節公開課的觀后記[J].內蒙古教育,2019(07).
[2]魯煥.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情境教學策略[J].初中生世界, 2020(48).
[3]張煥芳,王宜海.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思考與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0(21).
[4]陳汀.指向核心素養培養的初中歷史分層教學探討[J].教師,2020(27).
[5]賈默燃.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史料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 2020(15).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Health Consciousnes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Based on Sports Core Competence
Shi Defang
(Wuping No. 3 middle school, Fujian Province, Wuping 364300, China)
Abstract: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curriculum standar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five core competences: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pace-time concept, historical evidence,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and family and country feelings. Taking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rategy pointing to the core competence, that is, to demonstrate the "materialistic concept of history"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theory,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with pictures and texts, to cultivate students "historical evidence" quality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s, to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of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with theme exploration, and to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family and country"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s collection, so a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history learning, create an efficient history classroom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y and historical literacy.
Key words: junior middle schoolhistory; accomplishmen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concept of time and space; combination ofhistoricalmaterials;feelingsoffamilyand country